三國詩詞王累之死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詩詞王累之死,倒掛城門捧諫章①,拼將一死報劉璋。
【釋詞】
①諫章:封建時代臣子針對君主的過錯進行規勸而寫的奏章。
②矢節:矢,正直。正直的氣節。《書·盤庚上》:「出矢言。」
三國詩詞《王累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劉璋的從事王累以「死諫」的形式——倒懸於城門上,堅決反對劉璋迎劉備於涪城。當他的諫章沒被採納,便自墜於地,以死盡效愚忠。
《三國演義》中「文死諫」的形象,不時躍入讀者的眼帘。在儒家學說和宗法綱常的籠罩下,許許多多封建仕吏不敢跳出「君臣父子」的窠臼,但其中卻不乏用凜然死諫的形式去直陳,去抗衡,在為封建官僚政治扮演標準角色的過程中,盡忠盡孝,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劉璋採納張松之言,準備迎接劉備入川。這重大的政治決策,立刻在西川政界引起了震動。支持的、反對的、觀望的、騎牆的,不一而足。在反對派中主簿黃權和從事王累勸諫之剴切,忠言篤實最為突出。黃權兩諫之後,惹怒劉璋,「權叩首流血,近前口銜璋衣而諫。璋大怒,扯衣而起。權不放,頓落門牙兩個。璋喝左右,推出黃權。權大哭而歸」。王累看到黃權叩首流血,頓落門牙,尚且不中用。他便抱定「死諫」的決心。「自用繩索倒吊於城門之上,一手執諫章,一手仗劍,口稱如諫不從,自割斷其繩索,撞死於此地。」結果劉璋仍然拒諫,「王累大叫一聲,自割斷其索,撞死於地」。
王累、黃權的進諫,與劉璋在維護西川的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如何維護西川根本利益的思維方式和施政手段上,甚至在外交和用人等問題上,確有這樣或那樣的分歧,甚至矛盾衝突。在這種情況下,臣子對君主進諫三番五次,仍不奏效,有的便以「死諫」的方式做最後的努力,以死效忠。任何一個官僚政治集團都需要而且離不開這樣的人,因為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泯滅了個性,成了政治工具。小說家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十分欣賞王累的死諫和愚忠。「黃權折齒終降備,矢節何如王累剛。」劉備取成都,「百姓香花燈燭,迎門而接」惟黃權閉門不出,直到劉備親自登門拜訪,請其出仕。黃權感劉備恩禮相待乃出,並就任右將軍。黃權的前後變化,可以使人看出,他並不像王累渾身的毛孔都滲透着儒家「君為臣綱」的氣息,窒息了自己的思維空間,成為一個準官僚政治機器上的零部件。黃權在大勢已去,又深受新主的禮遇情態下,在君臣之間重新尋找宗法政治的平衡。因為他畢竟依附於封建政治、委身人主、盡心事君。黃權沒有主動擇主而事,但他卻對人主的賢明與否有所考慮。王累事君從一而終,不分賢明,帶有極大的盲目性,是一個人性被扭曲的封建小吏。他那士大夫惟一的壯舉——死諫,與封建的愚忠摻和在一起,成為封建正統樹立的樣板,所以小說家突出地推崇王累。[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