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坊七巷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坊七巷1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留存下來的歷史街區之一。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脈昌盛之地。三坊七巷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有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築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市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後因為城西北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福州依山傍水,自然風光秀美,同時也是福建省一直以來的中心省會城市,因此從古匯聚了大批當地的大家族、名流。如今著名的「三坊七巷」里就曾先後走出過如嚴復、陳寶琛、林覺民和林長民等中國近代史上眾多名人

簡介

福州有着2200多年古老的建城史,在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着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占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為數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着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評價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着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着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