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基脈紫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基脈紫菀

中文學名 三基脈紫菀

拉丁學名 Aster trinervius D. Don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目 桔梗目

亞科 管狀花亞科

族 紫菀族

三基脈紫菀(學名:Aster trinervius D. Don)是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我國西藏南部。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及緬甸北部。

信息

種中文名:三基脈紫菀

種拉丁名:Aster trinervius D. Don

種別名 :三脈葉馬蘭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紫菀屬

屬拉丁名:Aster

國內分布:分布於我國西藏南部。

國外分布: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及緬甸北部。

命名來源:[Prodr。F1.Nepal, 3: 528. 1826]

中國植物志:74:166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

最低海拔:700

最高海拔:1000

生 境:山坡,林緣

湖北分布:湖北西南[1]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常木質。莖直立,高60-200厘米,粗壯,有棱及細溝,上部被細毛,或全部被密粗毛,上部有時屈折,有分枝。下部葉在花期枯落,莖部葉卵圓披針形,長4.5-11厘米,寬1.5-4.5厘米,基部近圓形,急狹成短柄,頂端漸尖,邊緣有4-7對淺鋸齒,上部葉卵圓形或披針形,有齒或全緣,無柄;全部葉厚質或近革質,有時薄質,上面被糙毛,下面淺色,被細或粗毛且有腺點,或近無毛,有三基出脈及2-4對側脈,網脈顯明。頭狀花序徑2厘米,排列成傘房或圓錐傘房狀,有長花序梗。總苞倒錐狀或半球狀,徑8-15毫米;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匙狀長圓形,下部近革質,上部綠色,有時帶紅色,被短柔毛或無毛,長4-7.5毫米,邊緣膜質,常有緣毛。舌狀花十餘個,管部長2-3毫米,舌片常白色,有時淺黃色,線狀長圓形,長達10毫米,寬達3毫米;管狀花黃色,長4-6.5毫米,管部長2毫米,裂片長1.2-2毫米。花柱附片長達1毫米。冠毛污白色或帶紅褐色,長4.5-6毫米。瘦果倒卵圓形,灰褐色,長2.5-4毫米,有2邊肋,有時一面常有肋,被疏粗毛,有時有腺點。花果期7-12月。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3100米松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西藏南部。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及緬甸北部。

主要價值

紫菀別名青菀、小辮子等。為菊科植物紫菀的乾燥根狀莖,是具有治療風寒咳嗽的一種草本藥材,很多止咳藥都是取材紫菀。[2]

藥用全草,以為佳,消 炎,治蛇咬傷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作為栽植地塊,種植前深翻土壤30cm以上,結合耕翻,每畝(667m)施入腐熟廄肥3000kg、過磷酸鈣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於播前再淺耕20cm,整平耮細後做寬1.3m的高畦,畦溝寬40cm,四周開好排水溝。

栽植保苗

春天土壤解凍10cm後,選擇粗壯、紫紅色、節密而短、具休眠芽的根狀莖作種栽,取其中段,將其截成5~7cm的小段,每段有2~3個休眠芽,隨切隨栽。栽植時,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cm開橫溝,溝深5~7cm,種根芽眼向上,按株距15~17cm的規格順溝擺放1~2段,覆土與畦面齊平,栽後稍加壓實,澆水1次,再蓋一層草保溫、保濕。齊苗後揭去蓋草,保墒、保苗。

田間管理

齊苗後淺鬆土、除草,結合鬆土每畝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000~1500kg;當苗高7~9cm時結合中耕每畝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500kg;封行前結合中耕除草每畝施腐熟堆肥300kg、腐熟餅肥50kg,於植株旁開溝施入,施後蓋土。封行後若有雜草用手拔除。雨後或灌溉後及時疏溝排水,遇旱灌溉。發現抽薹及時剪除。[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