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尖瓣閉鎖不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尖瓣閉鎖不全
三尖瓣閉鎖不全
原圖鏈接

英文名稱 :tricuspid incompetence

中文別稱 :三尖瓣反流

就診科室 :心內科

發病部位 :心臟

常見病因 :繼發於二尖瓣病變的功能性三尖瓣關閉不全

少數是三尖瓣本身器質性病變所引起
常見症狀 :乏力,頭、頸靜脈搏動感,肝、胃、腸道淤血

三尖瓣關閉不全或稱三尖瓣反流,大多數是繼發於二尖瓣病變的功能性三尖瓣關閉不全,少數是三尖瓣本身器質性病變所引起。 [1]

病因

風濕性三尖瓣關閉不全系由風濕性三尖瓣炎反覆發作引起瓣葉增厚、攣縮和腱索粘連、增粗、縮短所致瓣葉閉合不良,多伴三尖瓣狹窄和二尖瓣、主動脈瓣病變。 [2]

臨床表現

三尖瓣閉鎖不全
原圖鏈接

臨床上單獨三尖瓣關閉不全很少見,多數繼發二尖瓣和(或)主動脈瓣疾患、或原發繼發性肺動脈高壓伴右室擴大所引起,故以原發病症狀為主。

症狀

(1)乏力繫心排血量減少所致。

(2)頸靜脈搏動感由收縮期反流入右心房的血液引起搏動逆傳至頭、頸靜脈所致。

(3)腸道淤血可導致腹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體徵

(1)右心擴大右室擴大可使心尖搏動及心濁音界向左移位,心前區有抬舉性搏動,右心房擴大於胸骨右緣可見搏動。    (2)心臟聽診①三尖瓣區收縮期雜音:於胸骨左緣第4、5肋間或劍突下可聽到音調較高、全收縮期吹風樣反流性雜音。雜音在深吸氣末增強,稱Carvallo征,呼氣和作Valsalva動作時,則雜音減弱。若右心室明顯肥厚、擴大並作順鐘向轉位時,雜音可傳至心尖區,需與慢性二尖瓣閉鎖不全作鑑別(詳見二尖瓣閉鎖不全)。若為心力衰竭引起的功能性三尖瓣閉鎖不全,當心衰糾正後,雜音可明顯減輕。②第1心音常減弱:伴肺動脈高壓者P2可增強。由於舒張早期通過三尖瓣口被動充盈量增多,可於三尖瓣區聽到S3,當右心室功能不全時則產生S3奔馬律。如合併二尖瓣病變常有心房顫動。③三尖瓣區舒張期雜音:單純嚴重三尖瓣關閉不全患者,由於舒張期通過三尖瓣口血流量增多及速率增速,可於三尖瓣區聞及較柔和、短促舒張中期隆隆性雜音。

(3)頸靜脈搏動肝臟擴張性搏動 為三尖瓣關閉不全的特徵。嚴重三尖瓣關閉不全時患者於坐位或半臥位可見擴張的頸靜脈如同水柱一樣隨心臟搏動而上下移動。頸靜脈CV波增大。觸肝臟搏動時囑患者暫停呼吸,兩手分別置於肝臟前後面可捫到收縮晚期擴張性搏動,系三尖瓣反流引起肝臟血容量增加而引起的擴張。

(4)體循環淤血 肝臟大肝頸靜脈回流徵陽性腹水下肢水腫[3]

檢查

三尖瓣閉鎖不全分型
原圖鏈接

X線檢查

可見右心房,右心室明顯擴大,上腔靜脈有收縮期搏動,若繼發於肺動脈高壓或左心病變,可有相應X線征變化。

心電圖

三尖瓣閉鎖不全鑑別
原圖鏈接

右心房,右心室肥厚,常伴心房顫動;可有右束支傳導阻滯。

超聲心動圖(UCG)

(1)M型二維UCG 三尖瓣結構異常,瓣葉脫垂,腱索斷裂等,收縮期三尖瓣對合不良,三尖瓣EF斜率增大,右心房,右心室擴大等。

(2)多普勒UCG 於三尖瓣右房側採樣,可探及收縮期湍流頻譜;彩色多普勒可顯示多彩鑲嵌的反流束,利用三尖瓣反流頻譜可計算出右心室壓或肺動脈壓。 有相當多的正常人用多普勒可檢出三尖瓣反流,為生理性反流,應與病理性反流相鑑別。

右心導管檢查

同時記錄的右心房,右心室壓力曲線,可見三尖瓣反流波「S」峰隨着反流程度加重而逐漸升高,並與正常充盈波「V」峰相連形成一類似右室的壓力曲線(右房壓力曲線右室化),右室造影可估計三尖瓣反流程度,右心室收縮壓或肺動脈收縮壓8.0kPa(60mmHg)時,表明右心室失代償所致,即功能性三尖瓣關閉不全。 [4]

鑑別診斷

1.功能性器質性三尖瓣關閉不全的鑑別。

2.與二尖瓣關閉不全鑑別[5]

治療

三尖瓣閉鎖不全治療
原圖鏈接

1.器質性三尖瓣閉鎖不全患者如Ebstein畸形、完全性心內膜墊缺損需手術治療,如三尖瓣成形術或人工瓣置換術。由於右心室壓力低,血流速率慢,三尖瓣如應用機械瓣,其血栓發生率高,故多選用生物瓣。

2.功能性三尖瓣閉鎖不全患者關鍵是治療原發病。繼發於二尖瓣病變的輕度三尖瓣反流,以行二尖瓣手術(二尖瓣成形術或人工瓣置換術)為主;繼發於二尖瓣病變的中、重度三尖瓣反流,除行二尖瓣治療外,多主張同時行三尖瓣環縮術。 [6]

參考來源

  • 黃瑞健,林烏拉,吳強.   風濕性心臟病繼發三尖瓣閉鎖不全的外科治療. 《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 , 1999  
  • 夏德義,董顯輝.   克山病患者二,三尖瓣閉鎖不全(MR,TR)的診斷及其意義. 《 vip 》 , 1991  
  • 鞠冠毅.   彩超診斷三尖瓣閉鎖伴肺動脈狹窄及二尖瓣關閉不全1例. 《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 , 1999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