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思而後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思而後行
sān sī ér hòu xíng

近義詞謹言慎行

反義詞簡單粗暴

出 處 :《論語·公冶長

體 裁成語

釋 義 :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後行動

三思而後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是sān sī ér hòu xíng。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後行動。[1]

出處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2]

譯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1.三:古人說「三」的時候,往往不指確數的「三」,而是表示次數很多。但這裡和「再」相對,所以仍舊看做確數。指考慮周到,然後再去做。

2.再,斯可矣:思考兩次,(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英文

⒈Look before you leap

⒉think twice before you do

3.(Second thoughts are best.三思而後行)

4.Think first, then act.

詞義

多次思考再行動,形容做事謹慎,小心穩妥。

造句

他非常細心,辦事總是三思而後行。[3]

譯文辨正

原圖鏈接 三思而後行 來自京東

論語·公冶長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4]

傳統譯文:

1、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此譯文將「再」譯作「再借鑑以往的經驗」。顯系衍文。「再」只是再,並沒有「再借鑑以往的經驗」的意思。如果這樣,那再見的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再,豈不也要作類似的推衍。

2、季文子這個人遇到事情總是反覆思考然後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之後說:「考慮兩次就夠了」。

此譯文將「再」字按「兩次」翻譯,整條譯文的意思就變成了——孔子認為三思而行沒有必要,思考兩次就行。即使常人也不會說出如此驕傲武斷的話,何況以「慎」著稱的孔子呢?孔子《·繫辭傳》「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即說明孔子是主張「慎」的。此譯文顯然有待考究。

這個譯文: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多次,然後才付諸實行。孔子聽說後,說:「再多思考幾次,這樣才算可以啊」(劉小烽嬴嘉麗)。

說文》按「再者,加也」。此處的「再」字,應當按「再多加幾次」理解。所以「再」字,承接前文而譯作「再多思考幾次」。在三思而行的基礎上「再多思考幾次」,這樣就完全符合了孔子一貫主張的「慎」。

典故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

「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

因此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問題時,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也很有好處。

「三思而後行」對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稍一猶豫,時機會在瞬間錯失。有的時候考慮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鮑威爾曾經講過的:在作決策的時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時候做出你的決策。信息過少,風險太大,不好決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對手已經行動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後行」與快速地把握時機並不矛盾,做事情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還要多去思考。這樣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

南懷瑾對「三思」的分析: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季文子姓季孫,名行父,諡文,是魯國的大夫。做事情過分的小心,過分的仔細。「三思而後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度,便說:「再,斯可矣!」這句話有兩種解釋,從前老學究們的解釋認為:「做事情要特別小心,孩子們,想三次都不夠,孔子說『再斯可矣!』還要再想一次哪!」這種解釋是不對的。其實,孔子認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的確考慮太多了。學過邏輯就知道,學過《易經》的道理更懂得,相對總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統一,統一了以後又是矛盾,如此永遠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結論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時候,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所以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過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這個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結果,問題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後行,再思就可以了。

中國文化傳統非常深厚,我們古代的學究也經常講「知易行難」,其實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是不對的。因為,所謂真知在哪裡?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而個人考慮問題的角度、方式、長遠都不一樣,要達到真知何其難啊!所以,個人而言,站在善良的角度,從個人的主要目的出發,作一次明快的思考旅程就可以了,關鍵的還是行動。你看,我們偉大的革命實踐家孫中山先生提出「知難行易」,就是教導我們受傳統文化影響至深的人要實踐,勇敢地做決定並實踐啊!

三思而後行,是指一種做事風格。特定的做事風格在特定的環境下可褒可貶。現 在多為讚頌某人做事講求仔細,屬於褒義。但是在出處《論語》中,也就是它第一次出現時,確被作為貶義。孔子說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兩次也就夠了。

參考文獻

  1. 《論語·公冶長篇》譯文  .華語網[引用日期2017-12-02]
  2. 三思而後行介紹_歷史典故_詞典網 三思而後行歷史詞典分解 三思的解釋 [think again and again]反覆思量,再三權衡凡事要三思,免得後悔依老爺這話,不但不能報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還要三思為妥。...
  3. 三思而後行的解釋_漢語詞典_詞典網 三思的解釋 反覆思量,再三權衡凡事要三思,免得後悔依老爺這話,不但不能報效朝廷...關注詞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回復:三思而後行漢語 快速查詢。...
  4. 三思而後行_成語詞典_八九網 成語三思而後行的意思、近義詞、反義詞,三思而後行造句,成語故事,三思而後行的出處、讀音、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