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郎場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郎場鎮隸屬於四川省崇州市,地處崇州市西北部,東與街子鎮為臨,南與懷遠鎮相接,西與文井江鎮相連,北面與都江堰市、汶川縣接壤。轄區總面積88.1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三郎鎮戶籍人口15088人。

元設大柵鎮。1992年1月,改為三郎鎮。截至2019年10月,三郎鎮下轄1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天國村5組。 2019年12月24日,撤銷三郎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街子鎮管轄。

截至2019年末,三郎鎮有工業企業5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1]

概況

位於崇州市西北部,地處山區與壩區交接地帶,東與街子鎮為鄰,南與懷遠鎮相接,西與萬家鎮相連,北面與都江堰市、汶川縣接壤。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境西北有省級風景旅遊區九龍溝。大(邑)三(河)公路過境,旅遊專用公路直達九龍溝山門。

沿革

1940年置三郎鎮,1941年改鄉,1956年更名和平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和平鄉,1992年1月改為三郎鎮。1996年,面積95.2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天國、玉泉、歡喜、三台、益善、紅紙、茶園、甘河、化成、鳳鳴、翠圍11個行政村和玉泉街居委會。 2000年?,全鎮面積104.18平方千米,總人口15100人,轄天國、玉泉、歡喜、三台、益善、紅紙、茶園、甘河、化成、鳳鳴、翠圍等11個村及玉泉居委會,鎮政府駐地三郎場鎮,距市區28千米。

三郎鎮,因場鎮有三郎殿得名。元朝稱大柵鎮,明屬清泉鄉,大樂鄉,清末屬懷遠鎮。1941年改為三郎鄉。1953年分為三郎、和平兩鄉。1956年兩鄉合併為和平鄉。1959年1月,和平、雙河(今上元)、街子三鄉合併,成立上元公社。1991年12月,撤鄉建鎮為三郎鎮。

人文地理

三郎鎮,因場鎮有三郎殿得名。歷史近千年,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游居在此多年,鎮內有九龍寺、大明寺、千佛山等多處歷史文化景點遺蹟,被列為省市旅遊發展重點鎮。三郎鎮位於崇州市西北部,處于山區與壩區交接地帶,東與街子鎮為鄰,南與懷遠鎮相連,西與萬家鎮、苟家鄉相連,北面與都江堰兩河鄉、汶川縣白石鄉接壤,轄區內有省級著名風景旅遊區--九龍溝。三郎鎮鎮域面積104.18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5%,丘陵和平原占5%。山區山勢陡峭,海拔在680-2680米之間,從平原拔地而起,形成峰彎無數,山間溪谷縱橫。干五里河橫貫全境,其水源分別出自令牌山和六頂山,全長27公里,鎮境內長21公里。三郎鎮轄7個行政村,1個涉農社區,分別為天國、歡喜、三台、益善、紅紙、茶園、鳳鳴村和和平社區,總人口1.5萬人,其中場鎮人口6000餘人。政府辦公大樓位於天國村5組,距崇州市區27公里。

川西旅遊環線穿境而過,境內有至九龍溝旅遊專線、三古路、三化路、三茶路等旅遊專線。

鄉鎮企業有電站、竹木製品廠、衡器廠、消防器材廠等。農業優勢產品有:川芎苓種、茶、棕、漆、水果等。內有自來水供水設備和醫院、郵電所、光纖電視、文化站、程控電話等設施;有初級中學一所,小學三所,幼兒園一所。

三郎鎮櫻花基地

2014年4月,天氣晴好,來自重慶的20餘名團隊遊客慕名前往崇州三郎鎮櫻花基地,着實享受了一番免費的櫻花盛宴。這可能是成都賞花季進入尾聲後,最後的賞花好去處了。而與此同時,記者從三郎鎮政府獲悉,該櫻花基地雖然一直處於低調運行之中,但其美譽卻在遊客的口耳相傳中聲名省內外,該鎮正全力規劃,謀劃轉型升級之路,未來將打造成3A景區,成名副其實的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櫻花種植觀光基地。

據三郎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三郎鎮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陸續引進日本等地的櫻花種植,之後,以三郎鎮茶園村為核心區的櫻花種植面積逐年增長,主要分布在三郎鎮茶園村、三台村和鳳鳴村黃泥溝一帶,現已達到2.5萬餘畝,涉及多個鄉村,僅花苗年銷售產值已經過億元,遠銷山東、上海、海南等地。

氣候條件

三郎鎮屬於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長,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年均氣溫15℃,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為24℃,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為4℃,夏季平均氣溫比青城山景區低2℃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80毫米,雨日和雨量均為夏多冬少;年平均日照1000小時以上,風向頻率以靜風最多,植被覆蓋率90%以上,形成了"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宜人氣候。

三郎鎮境內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植被良好,種群完整,垂直分布明顯,喬木、灌木、針葉林、闊葉林皆有,有63科200餘種之多。

珍貴樹木有紅豆杉、冷杉、珙桐、羅漢松、紫檀、銀杏、楠木、黃楊等,已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九龍溝景區更有高山杜鵑林,每年時值杜鵑開放,成片的杜鵑花美不勝收。茶園村千畝茶園更是讓人心曠神怡。

竹類主要有茨竹、箭竹、荊竹、斑竹、甜竹、苦竹、刺茨竹、龍竹、拐杖竹、牛尾竹、白葭竹、實心竹和楠竹等,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其筍更是屬山中珍品。

藥材有木通(血通、花通、槐通、鐵通)、塊頭(俗稱山烏龜)、黃柏、厚朴、山枝子、金銀花、扈柄子、泥檳子、鼻流、烏子、何首烏、刺黃苓、水黃連、黃連、瓜蔞、木鼻、山藥根,香符、陳艾、青藕、車前子、過路黃、紫蘇、野海椒、內寄生包、蛇蛻、山藥、牛膀子、魚腥草、藿香、澤蘭、虎耳草、鐵扁擔、二郎箭、牽牛草、土花椒、半夏、左轉藤、白艿、母豬藤、地骨皮、雞虱草、雞血藤、梅子等四十餘個品種。還有天麻、三七等名貴藥材。

自然資源

三郎鎮山區面積占95%,山勢陡峭,山間溪谷縱橫。最高峰大崩槽老頂,海拔高達2591米,其餘蕭家山、令牌石等海拔在680--2000米之間。干五里河自西北向東南縱穿全境。三郎鎮農業分為種養植業和林業兩部份,林業管護面積7500公頃,退耕還林3400畝,森林覆蓋率85%。在種養植方面以基地建設為重點,以點帶面,培養和扶持專業大戶,走基地加農戶的路子。鎮黨委、政府依據各村實際,指導建立了特色農產品基地,已形成一定規模。已建成:

三郎場鎮玉米制種基地400畝、川芎苓種基地1000畝、淡季蔬菜基地2000餘畝(主要有鮮豌豆基地800畝,蒜苔、海椒基地500畝,並套種洋蔥、扎耳根、土兒瓜、黃瓜等蔬菜)、茶葉生產基地1500餘畝(年產茶葉7萬餘斤)、脫毒馬鈴薯繁育基地200畝、花卉苗木基地1500畝、竹筍基地8000餘畝等。以點帶面,帶動全鎮的特色農業發展。養殖業以生豬為主,全鎮約存欄7000頭。

由於三郎鎮全境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少風霜而濕潤多雨,具有完整的植被,層次分明,四季色彩豐富斑斕,更有豐富的負氧離子,環境極佳。三郎鎮境內負氧離子含量是大都市的二千倍以上,是一處偌大的天然氧吧。負氧離子對人體的益處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青睞,它的益處最根本在於"洗肺"。[2]

經濟狀況

2005年三郎鎮國內生產總值19354萬元,農業增加值4430萬元,人平年純收入4000元左右。三郎鎮經濟發展以發展旅遊業為主,分別於2002年和2004年請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全鎮進行了綜合規劃,使三郎鎮的發展更加有序、優化。

第三產業

依託省級旅遊風景區九龍溝,三郎鎮"農家樂"發展迅速。2008年全鎮"農家樂"已初具規模,已建成"農家樂"260家左右,主要集中在和平社區、歡喜村、益善村、紅紙村一帶,大大帶動了這幾個村的經濟發展,使"農家樂"經濟成為三郎鎮的特色產業。"農家樂"的發展解決了三郎鎮富餘勞動力1000餘人的就業,僅此一項,全鎮人均增收達1000元左右。[3]

文化名勝

人文景觀是人類文化直接孕育的產物,是人與物的審美關係的一種物化形式。境內歷史多宗教寺院;而山區農民的生活起居,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道旅遊風景線。

旅遊,必觀名山。"天下名山僧占多","山為地之勝、寺為山之勝",境內歷史上多寺院道觀。境內名勝古蹟有始建於隋代的大明寺(即化成院)陸游任蜀州通判時曾游此地,留有"孤塔插空記,雙楠當夏寒"之詩句,雙楠至今猶存;有省級風景名勝區九龍溝,九龍溝原名龍石岩,是干五里河的西源,兩岸壁立千仞,蔥鬱青翠,飛瀑流泉,令人陶醉,夏季涼爽,與十幾公里之隔的平原溫差5度以上,是旅遊消夏避暑的理想去處。還有保存完好的千佛山摩崖造像,雕樑畫棟的九龍寺(原名蔣家庵)殿宇,古柏森森,暮鼓晨鐘的深山古寺。

眾多的民間傳說更為三郎鎮增添幾多神秘的底蘊,例如玄奘取經留下的石碑、唐代楊貴妃的墓葬、李冰之子三郎治水等。

以科學的規劃為基礎;以種養殖業及農副產品加工為依託;以發展旅遊(農家樂)經濟為重點;以發展小集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中心,統籌社會經濟發展,紮實推進城鄉一體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