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門峽黃河大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門峽黃河大壩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三門峽黃河大壩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東北部,連接豫、晉兩省,被人們稱為豫西「金三角」。它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也是中國在黃河幹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

三門峽黃河大壩於1957年4月動工,1961年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面。大壩位於黃河中游下段,距三門峽市區14公里,控制流域面積68.8萬平方公里,控制黃河來水量的89%,來沙量的98%。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全長713.2m,最大壩高106m,壩頂高程353m,水庫總庫容162億立方米。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庫區蓄水時,黃河便在三門峽谷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三門峽黃河大壩

外文名稱:Yellow River Sanmenxia Dam

省份:河南省

地理位置:中國河南省三門峽市

占地面積:68.84

氣候類型: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AAA級

所屬國家:中國

門票價格:30元

開放時間:8:00-18:30

建議遊玩時長:建議1-2小時

興建時間:1957年4月13日

地理位置

三門峽黃河大壩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北部,距三門峽市區14公里,從市區乘旅遊專線車可達。是一處依託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而建成的風景名勝和人造景觀相結合的水庫觀光遊憩類人文景觀。

歷史淵源

AAA級旅遊區(點)。距市區14公里,車程17分鐘。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20世紀50年代的新中國,三門峽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全國各地的水利精英,為了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齊奔三門峽,修建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這座新中國水利史上最值得紀念的大壩,這座當年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唯一的一個水利工程。工程於1957年4月13日開工,1961年建成,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大壩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面,使兩岸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三門峽水利樞紐,位於黃河中游下段,連接豫、晉兩省,控制流域面積68.8萬平方公里,占黃河總流域面積的91.5%;控制黃河來水量的89%,來沙量的98%。工程於1957年4月動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運用。樞紐建築物包括:混凝土重力壩、斜丁壩、表孔、底空、泄洪排沙鋼管、電站廠房等。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全長713.2m,最大壩高106m,壩頂高程353m,水庫總庫容162億立方米。三門峽水電站現有裝機41萬kW,年發電能力可達14億kW·h。自1973年12月第一台機組發電至今,已累計發電235.2億kW·h,創產值約20億元。

主壩建設

大壩概況

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主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牆,副壩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主、副壩總長857.2米。電站廠房為壩後式,全長223.88米,寬26.2米,可安裝8台發電機組,現有7台機組,發電量41萬千瓦,為低水頭徑流發電。

黃河史情

黃河自古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一條狂暴的害河,水情複雜而又難以治理。其實在黃河的源頭是清澈見底的溪流,從源頭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都是一條百利而無一害的好河,到了中游黃土高原地帶,黃河攜卷着大量的泥沙,奔騰而來,咆哮而去,形成了世界有名的「黃色河流」。而到了下游,由於流速減緩,泥沙沉澱,導致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懸河」奇觀,直接威脅黃河下遊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黃河的危害一直是歷代統治者的心腹之患。

治理歷程

新中國一成立,黨和國家領導人立即着手治理黃河。但因為三門峽大壩的原設計是蘇聯專家,而他們對黃河的泥沙問題又了解不多,所以在設計時只求壩高庫容大,忽視了泥沙淤積問題,致使5 年間泥沙淤積量達5041萬立方米。從1964年開始,對大壩工程多次進行改建,最終使庫區淤積大為減輕,進出庫泥沙基本平衡,實現了防洪、防凌、灌溉和發電、供水等綜合效益。僅發電一項,截止1986年已收回國家對這項工程的全部投資。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世界各國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渾水發電,不僅做了有宜嘗試,而且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有利條件

黃河上的第一座大壩選擇建在三門峽,是因為三門峽具備當時建壩的多種有利條件:一是三門峽谷是黃河中遊河道最狹窄的河段,便於截流;二是黃河三門峽谷水流湍急,建壩後容易發電;三是三門峽谷屬石質峽谷,地質條件優越;四是人門、鬼門、神門三島屬岩石島結構,可作為壩基,有利於施工導流;五是三門峽位於黃河中游的下段,是黃河上的最後一道峽谷,攔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積大,能最大限度減輕下游水害。

黨政關懷

三門峽大壩的建設,始終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周恩來總理曾三次到工地現場。主持會議,研究工程建設問題。劉少奇、董必武、鄧小平、李先念、彭真、陳雲、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鄧穎超、羅榮桓、陶鑄、郭沫若、習仲勛、萬里、李鵬、胡啟立等領導同志也都曾來此指導工作。董必武同志視察了三門峽大壩以後,曾欣然命筆《觀三門峽樞紐工程》四章,並為建設者寫下「功邁大禹」的題詞。郭沫若視察後寫道:「鬼斧神工天作險,人工民斧險為夷;三門峽上英雄漢,動地驚天大史詩。」1999年6月19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三門峽大壩視察,對工程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懷。

景色

三門峽大壩建成後,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庫區蓄水時,黃河便在三門峽谷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從三門峽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裡間,碧波粼粼,一望無際,似天池銀河。兩岸青山綠樹,綿延不斷,山光水色,相映如畫。春秋冬三季,野鴨成群,大雁結隊,珍貴的白天鵝飛翔在藍天碧水之間。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泄洪放水,怒濤翻卷,峽谷轟鳴,水花飛濺,彩虹凌空,蔚為壯觀。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偉氣勢。

反對者

三門峽立項之初就遭到陝西方面的堅決反對,當時陝西不少政府官員通過多種渠道力陳此項目對陝西的影響。其實早在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前蘇聯專家提出的「高壩大庫」的三門峽水利工程方案雖然被全票通過,但同時也遭到了清華大學水利專家黃萬里和水電總局實習生溫善章的反對。

1958年,在三門峽工程開工一年後,陝西仍在極力反對三門峽工程。理由是:沿黃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決黃河水患問題,無須修建三門峽工程。但三門峽工程並沒有因此停止。1960年,大壩基本竣工,並開始蓄水。

1961年下半年,陝西的擔憂變成現實:15億噸泥沙全部鋪在了從潼關到三門峽的河道里,潼關的河道抬高,渭河成為懸河。關中平原的地下水無法排泄,田地出現鹽鹼化甚至沼澤化,糧食因此年年減產。1962年,陝西人再也按捺不住,在4月召開的全國人大二屆三次會議上,陝西省代表提交提案,擬請國務院從速制訂黃河三門峽水庫運用原則和管理的具體方案,以減少庫區淤積,並保護335米移民線以上居民的生產、生活、生命安全。[1]

參考文獻

  1. 魅力三門峽,黃河第一壩搜狐網,20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