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鮮餃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鮮餃子是一種以三種或三種以上食材剁碎混合而做成餡製成的餃子,風味因配料以及習俗不同而存在差異。它可以分為素三鮮和肉三鮮,口味咸鮮。餃子,誕生於1800多年以前,是地道的中國原創味道!不僅僅只是入口那一刻的歡喜,更像是一種對心靈的慰藉。特別是在中國北方,它還是逢年過節必備的美食,代表着團圓,代表着家鄉的味道……
餃子的來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廣雅》也是最早記載餃子的古籍。其中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了。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粉角」「扁食」「餃餌」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1]
分類
每個人的餃子都有自己不同的配料,主要講兩類
做法
素三鮮
- 蘿蔔擦成絲,切碎
- 木耳提前泡發好,洗淨,加半棵蔥一起切碎,用涼水泡發的木耳是脆脆的,熱水泡發的木耳是軟軟的
- 平底鍋燒熱加入平時炒菜多一些的食用油,加入半顆切碎的蔥花炒香,加入胡蘿蔔,適量十三香,炒軟炒出香味
- 加入木耳,一起在翻炒兩分鐘
- 盛出放盆里晾涼備用
- 加入洗淨切碎的韭菜,韭菜主要用來提味,不用放太多。加適量鹽、香油、提味。
- 要在準備包的時候在加入韭菜和調料調味,這樣能保持韭菜的鮮艷,不出水分。[2]
肉三鮮
用料:豬肉、蝦仁、韭菜、料酒、生抽、老抽、花生油、香油、薑末、花椒粉、胡椒粉、五香粉、白糖、雞精、生雞蛋、鹽
- 豬肉剁餡
- 韭菜洗乾淨 瀝乾水分
- 蝦仁用鹽水搓洗 用料酒 姜醃製除腥
- 把醃好的蝦仁切成小丁
- 將肉餡 蝦仁 薑末等各種調料放入盆中
- 攪拌均勻
- 加入一個生雞蛋 繼續攪拌至起勁
- 加入韭菜 攪拌均勻
- 加入鹽 攪拌均勻[3]
]
和面
- 餃子皮,多以冷水和面,這樣和好的麵團更緊實,而且口感更筋道。
- 和面時,要加入雞蛋和鹽,增加營養的同時,又能增加口感,一舉兩得。
- 經過多次實驗證明,和面時加入少許的澱粉,會使餃子皮更透亮,而且還能避免煮破皮。
- 和好的麵團,不要立即使用,最好是蓋保鮮膜醒發30分鐘,效果更好。
- 和面的黃金比例:500克麵粉+250克清水+5克鹽+1個雞蛋+20克澱粉,攪勻和成面絮,再揉成麵團,蓋保鮮膜醒發30分鐘,再使用。
巧煮餃子
- 不管是煮速凍餃子還是現包的餃子,一定要在水裡加點鹽,這樣可以防止破皮。
- 速凍餃子煮製時,最好是用清水浸泡1分鐘,然後再用溫水下鍋,這樣能避免粘連和破皮。
- 現包的餃子,煮製時要點幾次水,這樣能加快煮製速度,而且還不會粘連。
- 不管什麼樣的餃子,先不要蓋蓋兒將皮煮熟,然後再蓋兒煮餡,這樣皮不破,湯不濁,鍋不粘。
- 煮餃子加入的水量一定要足夠多,大約是食材的5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