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龍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龍鎮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西南部,東鄰浮梁鎮,西毗黃壇鄉,南接洪源鎮、工業園區,北連蛟潭鎮。鎮政府駐地三龍街離市區13公里,距浮梁縣城7公里,系景德鎮市、浮梁縣的近郊鄉。境域總面積101.5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2922畝。下轄楊家、楊村、蘆田、三龍、雙蓬等5個村民委員會,56村民小組,共3483戶,11466人(其中:農業人口9387人)均為漢族。三龍鎮是浮梁縣的重要陶瓷工業基地。 三龍鄉2008年撤鄉設鎮。[1]

沿革

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三龍鄉,轄區地處來龍山南麓,東鄰盤龍山,南與黃龍山相望,村前有譚,有"三龍戲水"之傳說,因之得名為三龍。舊時,此地為浮梁縣西區的一大集鎮,是浮梁縣至祁門的必經之地。清代屬浮梁縣安西鄉上蘆田都、下蘆田都,解放前為浮梁縣第四區三龍鄉。建國初鄉建制未變,1952年分成三龍鄉,楊家鄉,蘆田鄉。1954年組成7個初級社,1956年合併為蘆田、楊家、三龍3個高級社,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為三龍公社,1966年易名為興農公社,1968年復稱三龍公社,1984年改名三龍鄉,2008年更名為三龍鎮。

地理

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丘陵起伏,中部低丘河谷地帶。最高處在西北部邊緣的石灰坑,海拔432米,虎山155.8米。發源於鄱陽縣表溪的支流,交叉經過鄉境,萬壽山小河在三龍村前匯入西河再入昌江。[2]

經濟

境域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有利於工農業生產, 1994年-2004年三龍鄉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業增強、財政增長"這一總體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進一步突出發展重點,落實發展舉措,在新的起點上乘勢加力,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全鄉社會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全鄉社會政治穩定,經濟日漸繁榮,人民安居樂業。

改革開放以來,三龍鄉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着力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免徵了農來稅、農特稅,及時發放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戶購買農機具補貼,加大了農業抉持力度,農業生產克服洪災、旱災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經受住了非典、禽流感疫情的嚴峻考驗,糧食生產"一擴兩增"成效顯著,優質稻、草莓、西瓜、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種養呈現喜人的發展勢頭,興龍牌草莓享譽景德鎮市內外,農業招商初見成效,呆瓜種植迅速崛起,已成為三龍鄉特色農業種植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退耕還林式程初見成效,林業權改革深入開展,農民收入顯著增長,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基礎設施全方位展開,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必景支線、龍港、雙蓬、凰峰、考甲等公路汕路改造相繼竣工通車,"三大"(三龍-大石)公路,景鷹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共完成油路(水泥路)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農網改造順利,充足電力遍及全鄉,郵電通訊發展迅速,移動、聯通、固話等通訊網絡涵蓋全境,完成了三龍新街小城鎮建設總規和祥規編纂工作,新建樓房89棟,店面200餘間,集式貿為一體的綜合商貿雛形已基本形成,三龍新街順利實施綠化、美化、亮化三大工程,統一安裝了路燈44盞,新栽綠化樹400餘棵,新增綠化面積6000餘平方米,小城鎮面貌煥然一親,人居環境進一步善。

進入21紀以後,三龍鄉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農村稅費(配套)改革穩步推進,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穩妥推進,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穩妥進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完善了農村特困群眾救助制度,"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得到有效落實,促進了黨群幹群關係的改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湧現了三龍中心小學等一批文明和先進個人,"科教興農"戰略成效顯著,農技推廣、農技服務深入千家萬戶,"兩基"教育得到鞏固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穩定發展,計劃生育工作紮實推進,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三五、四五"普法順利開展,村民自治制度不斷完善,安全生常抓不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不斷加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深入開展,鄉村幹部工作作風明顯改進,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文化

歷史人物,宋,王仲舒,字茂先,盤溪人,慶曆壬午進士。歷任推官、軍判,官至太子中允,賜五品服。現盤溪村內"宋太子中允王仲舒公祠"門罩砧雕,祠內樑柱、礎保留完好,雕飾豐富,是景德鎮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