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宅文化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宅文化遺址 |
中 文 名 :上宅文化遺址 位 置:平谷區 創 建:1989年 榮譽稱號:市級民俗村, |
上宅文化遺址,位於北京市平谷區內。包括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
上宅文化遺址,填補了北京史的空白,屬於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陳列館,是中國第一所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1], 2019年5月16日,上宅文化遺址已正式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並籌建上宅文化博物館和上宅考古遺址公園。
目錄
歷史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上宅村一處埋藏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發現,遺址位於上宅村西北的一塊台地上。上宅遺址所出土的陶器、石器多達5000 余件。其中就包括我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石雕——石猴[2],和出土年代較早而造型最精緻的工藝品——陶塑豬頭等。因上宅遺址出土器物眾多,具有代表性且發掘時間較早,考古學家們便將這一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遺存稱為上宅文化。
西有周口店,東有上宅,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遺址位於京東平谷境內,距今約六千至八千年,應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曾有專家論道:上宅文化早於西安半坡。
北埝頭遺址
位於大興莊鎮北埝頭村,洳河南岸的台地。1984年發現,清理房址10座。1988年秋、1989年春對遺址進行發掘,發現房址3座及屬於上宅文化的陶器、石器等遺物數百件。遺址高出河床7米,東西寬50米,南北長120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2.5米,有兩漢時期的墓葬打破早期遺址。
①居住遺址。共發掘10座,分布較集中,半地穴式建築。平面多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有3座是抹角之形,直徑在2.5~4米之間。門開在東面或南面。在房址靠內壁的底部,有柱穴的遺蹟。居住地面經過火的烘烤,表面是一層5~6厘米厚的紅燒土,火候不均,顏色斑駁,硬度不一。在每個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有1個或2個埋在地下的深腹陶罐,用以放置炭火,保存火種。罐口沿露出地面6厘米,罐內存較多的木炭渣和燼土。在陶罐周圍的地上有較多的紅燒土碎塊和木炭碴。
②出土文物。房址及周圍地面出土陶器93件[3]。均為手制,較規整,胎較厚。
上宅遺址
位於韓莊鄉上宅村北山坡台地。1984年發現並試掘,1985年~1988年進行考古發掘。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5 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4米。總發掘面積3 500餘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餘件。發掘出長80餘米、寬9米的東西走向灰溝1條和陶窯1座。
文化陳列
上宅文化陳列館位於金海湖西側。建於1987年,1989年開館。展館占地面積8 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 284平方米。展廳面積907平方米。館內陳列主要是上宅文化及周圍考古的科研成果。
陳列館分為2層展廳,第1層展廳為上宅文化的專題陳列,共有展線230米,照片42幅,圖片資料23幅,文物132件。展覽共分4區:第1區介紹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概況;第2區陳列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100餘件;第3、4區分別介紹北京地區環境考古及發掘現場情況,各級領導視察、專家工作情況。第2層展廳舉辦臨時展覽。
「北京新石器時代的代表」
早在50萬年以前,已有北京猿人舊石器[4]文化開始出現在今城西南的周口店,距今約一萬年,又有新石器文化陸續出現於昌平雪山、房山鎮江營和平谷上宅等地。遠古時期,平谷盆地和泃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及環境氣候為先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上世紀八十年代參與北埝頭遺址發掘的北京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鬱金城先生認為,上宅文化距今約7500年到6500年。
出土的石猴
《平谷文物志》記載,北埝頭遺址發現聚落一處,位於燕山南麓錯河(泃河支流)南岸的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約7米,共發現10座房址,橢圓形半地穴建築,直徑在2.5到4米,直接挖於生土上。聚落內房屋大小沒有明顯差別,建造均不很精整,推測當時的社會應當為比較簡單的平等社會。扣除室內火塘區、儲物區、工作區,房屋的規模一般可供3-4人睡臥,應當是一個核心家庭的規模,整個聚落至少是一個大家庭的規模。
在每個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發現了一兩個埋在地下的深腹罐,罐口稍露出地面,罐內存較多的木炭渣和灰燼土。在陶罐周圍的地上發現了較多的紅燒土碎塊和木炭渣,估計這個深腹罐就是當時的「火種罐」。從遺址可以看出,當時人們選擇在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的黃土台地上建造房屋,已經形成了定居的聚落點,居住遺址分布較為集中,呈現出氏族部落的生活景象。
狩獵採集同時開始旱作農業
新石器時代磨光石器的製造,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大進步,人類社會終於形成,農業生產開始發展。
北埝頭、上宅兩處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類的器物絕大多數為石質。主要是打制、琢制、磨製、壓削的大型石器和一些細石器,共2000餘件。磨盤和磨棒殘留有澱粉粒,其中既有栽培的粟和黍,又有採集的橡子,可以推斷,農業和採集在當時的社會經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當時的生產工具以斧、鏟、鑿、紡輪、盤狀器、磨盤、磨棒為主,刮削器、石葉、石片、鏃等細石器約占三分之一。和北京地區新石器早期遺存相比,上宅文化出土的打制石器有所減少,磨製石器大為增加。比如石鏟,可以挖掘或者翻土,一般用於農業或挖溝穴、修屋、築墓等,是新石器時代常見的生產工具;而石磨盤與石磨棒配合使用,主要用於穀物加工,這正是從新石器早期向中期過渡的特徵之一,表明狩獵、採集依然重要但成分比重在降低,而粟黍類旱作農業已有了較快的發展。
紋飾和雕塑顯示藝術追求
遠古時代人類沒有文字可以表達情感、傳遞思想,但是追求美的藝術之花已經蓬勃地綻放了。
上宅文化出土的陶器較多,可復原的近千件,主要有深腹罐、缽、碗、杯、勺、器蓋等,其中圈足器和深腹罐是代表器型,口沿特徵明顯,都是厚圓唇。有意思的是,很多陶器外表都有繁複細緻的裝飾,大部分是以抹壓條紋、劃紋、壓印之字紋、蓖點紋等組成的雙∽紋、三角紋、葉脈紋、羽狀紋、波紋,花樣繁多,富於變化。
除此之外,遺址還出土了陶羊頭、陶熊頭、陶塑豬頭、石羊、小石龜和石猴等。這些以動物造型為題材的雕塑別致逼真,展現了當時手工藝人敏銳的觀察力和驚人的雕塑技術。其中一枚陶塑豬頭是目前我國出土年代較早而造型最精真的一件工藝品[5],在國內其它地方出土的時代相近的陶豬頭,造型精巧程度遠不能和其相比。而上宅出土的石猴,是我國迄今發現最古老、最逼真的石雕之一。
在兩處遺址中都出土了一種罕見的鳥首形陶器,有鳥首支架形陶器、鳥首形陶柱和鳥首鏤空器。根據形制推測,這些器物應是用於祭祀,而這種圖騰據推測應是一種鳥。
上宅文化發掘的石器和陶器,在當時是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在今天則是遠古文化的標誌,不僅凝聚着先民的勞動汗水,更流淌着遠古文明閃光的智慧。
意義
上宅文化早已逝去,而其遺蹟和遺物穿越數千年的時光,無聲地講述這片土地久遠的文明。
上宅和北埝頭遺址為燕山南麓新石器文化較早階段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使北京及附近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面貌更加清晰,對於研究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先民的生活習俗、社會關係及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視頻
上宅文化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上宅文化陳列館,北京數字博物館,2012-12-3
- ↑ 石雕小猴製作生動精巧,北京晚報,2019-11-1
- ↑ 東有上宅,北京晚報,2019-12-10
- ↑ 舊石器時代,詞典網
- ↑ 上宅——北京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中國考古,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