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廌(1059--1109),字方叔,號濟南先生,自號太華逸民,又以板西鄙夫自稱。《宋史》稱其先自鄆州徙華州,故為華州(今陝西華縣)人。李廌六歲而孤,從叔父居。元祐三年(1088)、元祐六年(1091)試,皆落第。從此絕進取意,歸耕潁川,定居於長社(今河南長葛),縣令李佐及里人買宅處之。大三年悒鬱而卒,年僅五十一歲。他與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陳師道同為「蘇門六君子」,詩詞文俱佳。其作品現存有《濟南集》八卷,《德隅齋畫品》一卷、《師友談記》一卷。
“ |
登山蓋有道,迂叟真名論。 不困在徐行,不跌由足穩。 斯言可銘佩,萬事為節撙。 推之為躬行,天下國家本。 |
” |
— [北宋]李廌 |
文學思想
李廌才氣洋溢,其詩文成就頗為世人稱道。他肯定儒家美刺[1]的詩道觀,詩歌內容能夠反映時政現實:形式上,主張講究聲律;風格上,喜歡雄健深沉的美學風貌。他還繼承發展了儒家「有德者必有言」的文學思想。
他的詩歌從內容上大致分為詠物詩、行旅遊覽詩、送別詩和唱酬詩幾類。李廌在詠物詩中表現出言理、興懷的情志。行旅遊覽詩既是他羈旅之思的排遣,又是他人生感慨的申訴,更是他隱淪思想的歸宿。送別之作在方叔早年、落第前後及晚年表現出不同的特色,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唱酬詩表現了他的交友之歡,同時具有無可取代的文學史價值和史料價值。
從風格上講,他的詩歌大氣盤礴,有風發泉涌之致;文辭曄然,有錦衣玉食之氣;雄奇險怪與蕭疏清麗並存。從藝術源源上看,建安風骨及李杜對其雄健風格具有很大影響,蘇軾及陶淵明[2]對其蕭疏清麗風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視頻
上山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劉文勇:漢儒「美刺解詩」的思想史價值,搜狐,2017-11-29
- ↑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故事,趣歷史網,201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