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帝國,外文名:Kingdom of God,基督教聖經專名。
《聖經[1]》是猶太教與基督教[2]的共同經典,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
簡介
是聖經一個重要的課題;與之相關的是盟約(Covenant),那是國度的憲法或立國之本。
1.「上帝國」一詞不見於舊約聖經;但神是王,祂的國權無盡等意義,則遍見整部舊約。神作王的概念有很多個層次。祂是一切存在的創造者與維持者,因此「祂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詩四十七2)。祂的治理包括過去、現在與將來〔「的國是永遠的國,執掌的權柄,存到萬代」,詩一四五13;另參神的照管(Providence);神的主權(Sovereignty of God)〕。
神除了是萬物及永遠的君王外,祂也是約民的神,這關係跟祂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祂是「雅各布的君」(賽四十一21)。同樣地,以色列是「聖潔的國民」,要作「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這種立約的君權成了全部舊約聖經先知的盼望。在國勢日衰,甚至亡國被虜之際,先知宣告神在時候滿足,便要君臨萬邦︰「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祂的膀臂必為祂掌權」(賽四十10);對錫安來說,末世論的宣告終得成就︰「你的神作王了」(賽五十二7;另參但二44,七14、27)。這偉大的將來是借着彌賽亞成就的(如︰賽十一49),那時不僅以色列得救,萬邦亦蒙福(如︰賽二1~4,四十九7;彌四1~5);它也是成就了神最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十二3)。
2. 與舊約相反的是,「上帝國」(「神國」)或「天國」在新約時常出現,特別是對觀福音,它是耶穌宣講的主題。這說法在當代猶太教是相當流行的,施洗約翰取而用之(太三2),看來耶穌亦是從施洗約翰那裡取過來的。但施洗約翰與耶穌的用法,與猶太教遍見於啟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和拉比文學那種律法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用法完全不同。「上帝國」與「天國」的含義沒有什麼不同(比較太四17與可一15;太十三11與可四11和路八10)。馬太差不多只用「天國」,而馬可與路加則從沒用過「天國」,原因可能是馬太的讀者以猶太人居多,他們常以「天」當作是神的名字,故出於崇敬而避諱不用。再者,希臘文之「國」(basileia),常含有較靈活意思的「管治」、「王權」,以及實際意義的「王國」、「版圖」等意。雖然無論是就那一個意義來用,它都會叫人想起另一個意思,在像太四17,十二28;路十七21(另參約十八36)的講道,較靈活的「管治」與「王權」一義似乎比較適合。
耶穌宣告之天國並不是指理想的道德秩序〔參惟心論(Idealism);德國自由主義(Liberalism, German)〕,它也不能完全等同於神的君權,但它確能回應舊約的盼望。耶穌宣告的乃是以色列的希望已經成就,給列祖的應許終於在耶穌基督內來到,這是一個嶄新又是最後的秩序。就這一意義而言,祂的天國講道就是屬於末世論(Eschatology)的;它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耶穌在加利利宣道之先,已把這一點說得明白(可一15;參太三2,四17),福音呼召人悔改和相信,不是一種無時間性、不證自明的呼召,乃是由於兩個事實聯合起來而有的呼召︰已經成就的(「時候滿足」),和還要成就的(「上帝的國已經臨到」)。
我們必須明白耶穌教訓所用的時間模式。祂說天國是將來的,意思是指什麼呢?a.是指很遠的將來──那時忠心的猶太人與外邦人要聚集,參加國度的盛宴;同時,不肯相信的猶太人和所有其他人均被拒門外,那就是最後審判(參神的審判,Judgment of God;太八11、12;參太十三39~42、49~50有關「哀哭切齒」的天國比喻)。與此同義的是綿羊與山羊的比喻(太二十五31~34、41),綿羊要承受天國,而山羊接受審判後則要接受永刑;b.是指即要來的將來──「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神的國」(路九27;參太十六28;可九1;太十23),故上帝國是即要來臨的(參太四17;可一15),是人離世後及耶穌升天后便要來到,包括五旬節。值得注意的是︰三本福音書在這句話之後都是記載耶穌的登山變像,故是指祂復活的榮耀(特別參太十七9;可九9)。
最特別的是耶穌宣告說,國度於現在已經臨到。門徒就像那些在舊約下最傑出的人一樣蒙福,他們能認識「天國的奧秘」,是一種現在的經驗(太十三11、16~17)。連天國里「最小的」也比施洗約翰為大(太十一11;另參12~13節);被鬼附的人得醫治(太十二22~28),說明的不是撒但的權力(26節),「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28節;參路十一20)。這段經文強調的是︰a.國度的救贖功能,是透過剝奪撒但權力而表達出來的;b.聖靈在末世的權能,那就是國度的能力。
上帝國只有一個,它現在與將來的兩層意義不是說有兩個國度,而是一個,它只是有不同的成就階段。從實際意義而言,這些不同階段均與基督的工作有關,共分三個階段︰a.耶穌在地上工作的時期;b. 從祂升天到再來的時期(教會時期);c. 再來之後展開的時期。明顯地,這些階段不是按末世論的程序編出來的,好像與耶穌無關一樣,乃是說,上帝國完全是屬於彌賽亞的,是由基督的工作成就的;就此意義而言,祂就是上帝國(auto-basileia)。
3.新約其他地方直接論到上帝國的,沒有耶穌宣道所論到的多。從廣義而言,耶穌是宣講國度,使徒宣講耶穌是基督。有時二者好像是有矛盾的︰保羅及其他人表面看來好像是把耶穌的宗教,變成是關於耶穌的宗教;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使徒的宣道「只是解釋末世的事實,這在基督的宣講中卻稱作國度」(H. Ridderbos, When the Time Had Fully Come, Grand Rapids, MI, 1955, pp. 48~9)。耶穌看祂的死亡及復活為國度降臨的轉折點(參上;另看太十六21;可九31;路十八31~34,二十四7),這些都已經發生了,故使徒便集中宣講這些國度的事件(如︰徒二14~36,十七2~3;林前十五3~4;彼前一10~12),並且利用特別的主題(如︰和好、稱義、聖靈等)來帶出這些事件的意義。舉例,保羅便在好些地方指出耶穌的國度既屬於將來(林前六9~10;加五21;弗五5),也屬於現在(羅十四17;林前四20;西一13)。對保羅來說,傳講「神的旨意」,就是「傳講神國的道」(徒二十27、25)。
4. 國度與教會的關係一直是引起很多爭論的。一方面有人把二者等同起來(主要是天主教),另一方面認為在教會時代神的國是延遲了,直等到基督再來(主要是時代論神學,Dispensational Theology)。較中肯的看法是︰教會是彰顯上帝國,卻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應等同於上帝國;只有教會才有「天國的鑰匙」(太十六18、19),正如只有教會才受託宣講「天國的福音」(太二十四14)。只有教會才是由天國的子民組成的,他們就是藉悔改與信心而順服基督救贖主權的人。但基督末世的管治是包括整個受造界的,萬物都要降服於祂(參太二十八18;林前十五27;來二8)。保羅是能平衡二者的人︰升天的基督「為教會作萬有之首」(弗一22)。
5. 傳統神學未能掌握耶穌宣講的末世臨在,反而把兩個國度分割開來︰一個是現在藉教會宣講福音而彰顯的國度;另一個是完全屬於將來的,是末世的,只有基督再來才臨到的國度(如︰韋斯敏斯德短問答第102條,把現在「恩典的國度」與將來「榮耀的國度」分開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自由神學,本於新康德主義的倫理觀來了解耶穌,把上帝國簡化為理想的道德秩序。本世紀初宗教歷史學派(History-of-Religions School 宗教歷史學派) 興起,他們用的宗教比較法使他們覺得,自由派的解釋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他們本於當時猶太教流行的末世盼望,來解釋耶穌的自我了解和信息,特別指出耶穌是以彌賽亞自居,因而說到世界末日,和上帝國要在末世災難臨到,這是叫做「協調末世論〔『consistent eschatology』,如︰J. Weiss, 1863~1914; 史懷哲(A. Schweitzer, Albert 史懷哲〕。這派思想的偏差是單方面強調耶穌宣講的國度全是在將來,全無現在的意義;引起另一極端的反盪,即完全按現在來解釋耶穌宣講的國度,完全沒有將來的意義,此即為「已實現的末世論」〔『realized eschatology』,如︰托德(C. H. Dodd〕。
二十世紀中期的學者同意一點︰耶穌宣講的末世現實是同時含有現在與將來兩個層面的,這思想早在本世紀初便有人提出來(參霍志恆,G. Vos),在本世紀中期卻大受重視,他們討論的焦點是,這種型式之末世論的結構是怎樣的?怎樣才能使它為現代基督徒所認識和接納?較保守的一端是從解釋學的角度來處理救恩歷史(Salvation-History救恩歷史)的問題〔如︰庫爾曼(O. Cullmann, Oscar);較極端的則有布特曼(Bultmann)的化除神話運動(Demythologization〕。
參考文獻
- ↑ 《聖經故事》成熱門話題 紀錄頻道跨界美劇講故事,人民網,2013-03-14
- ↑ 揭秘基督教分支: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千年恩怨,趣歷史,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