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李屋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李屋邨
圖片來自hk01

上李屋邨,正式名稱為上李屋英語:Sheung Li Uk),是香港房屋協會首個出租屋邨,以及全香港首兩個發展的公營房屋之一(另一個是由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的北角模範邨)。該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東北部的保安道順寧道東端一帶,第一期共四幢樓宇在1952年8月落成,9月11日正式開幕,建立的時間比起由港府興建,在上李屋附近的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1954年落成)還要早。1958年2月,加建一座樓,使屋邨樓宇座數增為五座。該屋邨落成時開放予市民申請並獲得超額認租,不少人因搶不到而失望而回。另一方面,雖然為早期的公屋,但因鄔勵德的主張下,所以居民能夠有獨立廚廁,而這個主張是為「鄔勵德原則」。不過由於樓宇老化,房協於1990年決定將上李屋清拆,原址重建成樂年花園

屋邨結構介紹

上李屋邨總共有五座長型大廈,佔地近9,300平方公尺,合共提供360個單位,容納達1,900名租戶,建築成本為250萬港元[1],當時港府以市值三分之一的地價撥交房協,並提供了40年低息貸款。其中A、B、C、D座於1952年落成,單位分甲種大型單位(供四至六人家庭用)和乙種小型單位(供四人以下家庭用),僅前者有獨立廚房廁所;而E座則於1958年落成,是房協為試驗興建工人住宅而加建,每個單位則皆有獨立廚房及廁所。在A至D座當中,每座大廈有五至六層樓,而每層樓至少有十個單位,即每座大廈至少有50個單位,至於E座就有90個單位。除了上述的獨立廚廁外,每戶不單有獨立門戶,還有六扇鋼窗及附設小露台以供晾曬衣物。

這個內部設計安排,是依據後來歷任房協執行委員和工務司的工務局總建築師鄔勵德提議,並由T.S.C.Feltham建築師設計[2],鄔勵德當時主張除了公共房屋的建築物需要足夠的採光和空氣流通,更重要的是為居民提供獨立廚廁。這個主張後來得到房協接納,並應用在部分房協發展項目,是為「鄔勵德原則」,不過後來的徙置區卻因興建之急切和空間之不足而未能應用。

歷代樓宇

以下是上李屋邨內的歷代樓宇,全部現已拆卸重建。

樓宇名稱 落成年份 拆卸年份 重建後建築 安置屋邨
A座 1952 1990 樂年花園 家維邨
B座
C座
D座
E座 1958

歷史

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湧入香港,人口大增下造成嚴重住屋問題,而大批移民現象衍生出不少寮屋。港府為鼓勵私人機構或團體可以多建房屋,自1946年中開始以「私人協約」方式,邀請他們提出非牟利建屋方案,獲港府批准後便可透過優惠地價獲得土地建屋,這個政策除了促使不少建屋合作社的成立外,後來更吸引房協香港模範屋宇會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香港經濟屋宇會等機構響應。

參考文獻

  1. 上李屋(已拆卸). 出租屋邨. 香港房屋協會. [2020-05-09]. 
  2. 房協成立70載 歷盡滄海桑田 20幅圖片走入時空隧道見證歷史時刻. 香港01. [20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