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派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派鎮是肥西縣城所在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省會合肥市中心17公里,距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僅7公里,距合肥駱崗機場12公里。合安公路、合銅公路、合九鐵路穿鎮而過,由派河碼頭乘船可至巢湖、達長江,境內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四通八達。上派鎮現轄20個村民委員會、10個居民委員會,總面積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450畝。全鎮總人口10.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6萬人。[1]

概述

上派鎮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860元,財政收入6000萬元。程控電話5萬台,電腦上網5000台。上派交通便捷,距合肥僅7公里,境內公路、鐵路、水路縱橫交錯,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合九鐵路、206國道、合銅公路、合安公路、合界高速穿鎮而過,上三路、上小路縱貫南北,順派河可達巢湖。上派城郊型農業獨具特色,是「中國花木之鄉,江淮休閒勝地」。目前苗木花卉有六在類400個品種,種植面積5萬畝,註冊了三崗苗木花卉商標,基本實現三崗苗木花卉賣全國。占地1000畝的中國中部(合肥)苗木花卉城正在建設中,是中國合肥苗木花卉展示大會的定點舉辦地。

上派鎮按撤縣設市目標,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鎮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道路交通網狀延伸,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城鎮路燈總長度30公里,三縣一郊唯一的「十里長街」已建成通車,三縣一郊獨具特色的步行街已開街營業。城區日供水量達1.5m3,擁有供電所兩家,日供電量21.4萬千瓦時,10萬門程控電話端局可直拔國內外,移動網絡覆蓋全鎮,城市功能基本具備,城市化水平達80%。

上派鎮積極響應合肥市「三大推進」戰略,確立「中國花木之鄉,合肥西南中心」的發展定位,確定「全縣當第一、全市進三強、全省創一流、全國有名次」的發展目標,進一步明晰思路,充分發揮近城優勢、產業優勢,大力推進工業園區、新農村和城市建設。2007年,實現財政收入1.0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08元,全鎮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28家,全年實現規上企業產值17.1億元,在合肥市十強鄉鎮評比中位居第三名。[2]

資源環境

悠久歷史

早在65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居住古人類群,留下了古埂塘古文化遺址;明代,上派鎮河已見於文字記載;清代,上派就設派河驛。

便捷交通

縣城中心距省城合肥僅有5公里之遙,合九鐵路、206國道、合銅公路、合安公路、合界高速穿鎮而過,上三路、上小路縱貫南北;駱崗機場距鎮僅12公里。從城關碼頭乘船可達巢湖、長江,水上交通也極為便捷。

良好水利條件

派河流經我鎮17公里入巢湖,潛南乾渠流經該鎮11個村。有105公分支渠、衛崗支渠、上派支渠、90公分支渠等十條灌溉渠,總長21000多米;興建有潭沖、宣灣、童窪、倪家堰、光明、韓圩、北張水庫等小Ⅱ型水庫12座,總蓄水量達1800萬多立方米,全鎮有70%村能實現自流灌溉。沿派河建有中派等電灌站多座,可及時提水灌溉,全鎮提水灌溉面積可達18000多畝,基本實現旱澇保收。

不斷擴大城區

已建城區面積達10平方公里,擁有巢湖路、人民路、三河路、青年路、新華路等11條商業街;現有楊桂塘、三拐塘及橋北農貿市場、城關竹木市場、花卉苗木市場等大型市場;擁有高標準的供電、供水、通訊郵政電信設施;現有設施完備教育、衛生、文化設施,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具有特色的城郊型農業

苗木花卉產業迅速發展,建成集喬、灌、草、花、果為一體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20000多畝,有苗木類、果木類、盆景類、花卉類、草皮類、鮮花類等六大類400多個品種。建有占地100多畝的苗木花卉大市場,該市場成為中國•合肥苗木花卉展示交易大會的定點承辦市場。全鎮年生產苗木花卉5億多株,盆景盆花5000多盆,苗木花卉銷住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苗木花卉年銷售收入達1.2億元,苗農年人均純收入達4960元以上。蔬菜種植傳統產業進一步鞏固,秋延瓠瓜已通過部級無公害認證,產銷兩旺,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個亮點。畜牧水產業有較大發展,其中周壩的奶牛、五十埠的生豬、中派的魚蝦獨具特色,已形成規模。

優良的引資環境

設立以進站大道兩側和合銅路兩側為依託的企業小區,小區面積7.5平方公里,小區已實現路、電、水三通。上派鎮為外商提供「一站式服務」,極力營造安商、富商、優商的軟環境。打造招商引資平台。近年來引進了新城建材、普信工貿公司、康爾橡塑、龍飛明珠花園等項目並建成投產,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迅速崛起的民營企業

全鎮現有企業近1400家,個體工商戶5000家。年營業收入超10萬元的個體和私營企業200多家,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16家,其中康爾橡塑等企業年營業收入超千萬元,合肥水泥設計院北張節能設備廠、豪偉公司等年營業收入超過億元。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形成了規模,成為該鎮經濟新的增長點。

工業建設

工業經濟飛速發展。上派鎮工業聚集區總體規劃6.25平方公里,二期2.7平方公里,分為一個物流組團、兩個工業組團、三個拆遷安置點和四個公共服務區塊,採取政府啟動、項目滾動、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辦法。目前,園區基礎設施投入7000多萬元,已完成2平方公里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

簽約入駐企業41家,建成投產15家,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7家。江汽供應巢建設穩步實施,採取一次丈量、一批公示、分期拆遷的方式,完成一期1平方公里規劃範圍內10個自然郢、335戶房屋拆遷。目前,已與意大利陽光集團簽訂投資協議,預計年底有2-3個項目落地建設,園區工業已成為上派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3]

農業建設

苗木花卉獨具特色。以三崗為中心的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18萬畝,苗木花卉有六大類400多個品種,三崗苗木銷往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年銷售額達1.5億元以上,「三崗」花木商標為為國家工商總局註冊商標。現有兩個苗木花卉專業協會,實行「協會+農戶、協會聯市場」的生產銷售模式,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利用花木城這個苗木花卉科研、銷售的平台,實現由原來偏重苗木,品種單一,向苗木、花卉共同發展的轉變,種植結構逐步合理,品質不斷提高。在一些種植經營大戶的帶動下,一些有條件的苗農開始涉足園林綠化施工、養護市場,產業鏈進一步延伸。苗農花農的年人均收入1萬多元,苗木花卉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2007年三崗榮獲中國綠色小康示範村稱號。

2008年7月,上派鎮花木協會辦公樓落成三崗,協會服務苗農的能力進一步加強。生態旅遊產業方興未艾。三崗苗木花卉種植區樹綠花紅、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是休閒旅遊的好去處。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村民投資等方式發展「農家樂」農業生態游,遊客採摘時令瓜果、休閒垂釣、品嘗農家土菜,貼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目前,已建成「農家樂」8家。農家樂實行統一菜價,統一服務標準,實行星級管理。農家樂同附近的老母雞家園、紫蓬山森林公園等串點連線,成為合肥市民旅遊休閒的後花園。三崗被評為全國3A級風景區、2007年安徽省十大旅遊休閒度假基地、奧運會精品旅遊線路。新農村建設靚點紛呈。三崗新農村示範點完成了房屋徽派風格新建改造,實現全村通水泥路;建成中心村小型停車場、排污管網、村民健身廣場、集中供水、明德小學等公益性配套設施;開通了三崗至縣城的公交車;三崗被農業部、財政部定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合銅路一線新農村建設全面實施,完成了佛寺、金崗環境整治和村莊規劃,正在積極實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穩步推進,建成村村通水泥路10條71公里,2008年5月,城關至中派多村公交車開通。上派鎮農村通行條件明顯改善。[4]

城市化建設

按照「提升老城區、拓展新城區、完善配套設施、融入省城合肥」的縣城發展思路,以舊城改造、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和創建園林縣城為重點,積極參與縣城建設。

上派鎮拆遷、拆違30多萬平方米。配合舊城改造和重點工程建設,上派鎮主持建設四十埠、館驛、花木城、幸福園4個安置點,配合縣委、縣政府建設拆遷安置點6個,全鎮建成或在建拆遷安置房建築面積達30萬平方米。目前有6個拆遷安置點已建成投入使用。

積極配合縣加強城市道路、公園、學校等公益性設施建設,按時完成古埂公園、派河綜合治理、青龍路、翡翠路等重點工程的拆遷供地,促進了工程的順利實施。隨着路網的延伸,縣城的面積不斷擴大,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市的承載力不斷增強,城市的品味和檔次不斷提高。

民生工程

各項惠農政策足額兌現,年發放涉農資金近千萬元。各項民生工程全面實施,城市低保全覆蓋,全鎮享受低保930戶、1680人,年發放低保金210萬元。農村低保提質擴面,全鎮享受農村低保1248戶、2682人。五保集中供養條件有所提高,現有敬老院4座,床位216個,在院五保98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逐步推開,做到應保盡保。群眾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全鎮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5%,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達80%。社會保障工作實現「就業充分、老有所養、病有所依、困有所解」。

「平安上派」創建活動順利開展,建立健全了聯席會議、督查通報、經費保障等制度,社會治安穩定。和諧村(居)建設試點開展,2008年,四十埠社區被縣命名為首批和諧村(居)。

目標

2008年,上派鎮總體思路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鍛造工業增長極;壯大苗木花卉產業,培育農民增收亮點;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抓好縣城建設,做靚西南副中心;全面實施民生工程,實現上派和諧穩定。

2008年上派鎮發展目標是:國民生產總值25億元,增長25%;財政收入1.35億元,增長25%;農民純收入5620元,增長18%;招商引資6億元,增長41.1%;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其中工業投資5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47%和66%;工業產值2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20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20%和17%,新增規模以上企業8家,工業聚集區新增平台1平方公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