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海天文博物館(shanghai astronomical museum)坐落在上海西南郊的歷史名山——佘山之巔,它的前身是有着百年歷史的佘山天文台。1872年,天主教的巴黎耶穌會傳教士在上海建立了徐家匯天文台,從事氣象、天文和地磁等觀測、預報。1900年,又在佘山新建一座天文台,安裝了從法國購置的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1],它在當時是亞洲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在上一世紀伴隨中國和西方的幾代天文學家度過無數不眠之夜,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天體照片。直到80年代上海天文台自行設計製造了更先進的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這架「世紀望遠鏡」才逐漸退出從科研第一線。
發展歷史
原佘山天文台的主樓是始建於1898年的法式優秀建築,2002年被上海市政府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該樓長期失修,在本次大修之前已是破舊不堪。所幸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共同承擔起了保護這個歷史文物並促進其煥發新生的責任。經過多年論證,上海市科委於2003年底正式投資興建「上海天文博物館」,並將其列入上海市府2004年十大科普實事項目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提升改造項目之一。與此同時,上海市文管委也撥款協助上海天文台開展對這個百年主樓的歷史性整修。經過近一年的博物館建設和4個月的主樓大修。
上海天文博物館地處上海市松江區西佘山之巔。其前身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於1900年建造的具有歐洲建築風格的佘山天文台,是中國最古老的近代天文台,1962年更名為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成為一個重要的天文科研基地,二十年前工作重點逐漸轉向文物保護和科普教育工作,1999年被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04年,上海天文台佘山站以百年老台為基礎,建成了獨具特色的上海天文博物館。
博物館包括「時間與人類」和「中外天文交流」兩大展館。前者展示時間的基本概念,闡述時間與人類社會和生活的關係,以及上海天文台為我國時間工作所做出的貢獻。後者以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近代天文科學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並穿插介紹相關的天文知識,其中建於1900年的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是我國最古老的大型天文望遠鏡,可謂鎮館之寶。此外,博物館園區里還設有星座廣場、日晷、國際經度聯測紀念碑等景點。
展示內容
中外天文學交流是上海天文博物館的重要展示內容。展館裡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徐光啟、利瑪竇、蔡尚質(法國傳教士、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長)、高平子(唯一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月面環形山的現代中國天文學家)、李珩(上海天文台第一任中國人台長)等科學家的事跡,並且展示了天文望遠鏡的發明、傳入中國、在上海落戶的軌跡。博物館除了「鎮館之寶」-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還展示有歷史上使用過的各種天文望遠鏡和大量從未面世的老照片,以及100多年前的天文鐘以及航海鍾、計算筒等科學文物[2]。博物館的另一個重要文物-帕蘭子午儀-1925年購於法國巴黎,參加了1926年和1933年兩次國際經度聯測,佘山天文台是第一次國際經度聯測的基本點之一,該子午儀成為上海天文當時在國際上地位的歷史見證。
視頻
上海天文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學習「四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風采展——上海天文博物館:近代天文學的重要發源地,搜狐,2020-05-20
- ↑ 上海天文博物館今起開館,中國廬山旅遊網,200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