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市吳淞區天主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上海市吳淞區天主教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法籍神父梅德爾在吳淞鎮今真武路處購地2~3畝建教堂,供泊在吳淞口的外國兵艦、商船上的天主教徒舉行彌撒,逐漸成為一會口(教堂)。民國 4年(1915年),由主教陸伯鴻在吳淞鎮北建講堂一所兼辦學堂、醫局,有教士3人、教徒40餘人。

另在寶山城廂地區設天主堂兩處,由美國人傳道,有教土3人,教徒5人,淞滬戰爭後停辦。民國35年,吳淞、寶山、城廂、殷行等地區的天主教徒自發在吳松鎮上租賃民房聚會,由神父沈伯順舉行彌撒,參加教徒50餘人。神父由教徒輪流供飯。至1955年停止宗教活動。

1987年,寶山城廂有天主教徒3戶,吳淞鎮有教徒10多戶,他們或去市內徐家匯、虹口、洋涇浜等天主堂口,或在教友家中過宗教生活。這部分教徒大多已年逾花甲,篤信天主教,有的至今仍保持逢周五守齋的教規,但限於年老體弱,遠離市中心區,全年只進堂一、二次,也有不進教堂自行過宗教生活。

彌撒

天主教對聖體聖事禮儀的稱謂。源出於拉丁文Missa,它實際只意味着「某種敬拜」。原為該儀式的主體部分開始前遣散尚未領受洗禮者,以及結束時遣散全體與禮者的用語,後衍用作為儀式的名稱。天主教認為舉行此儀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複進行耶穌在十字架上對聖父的祭獻;並認為經過祝聖的餅和酒,實質上已變成了耶穌基督的真正身體和血。主禮人(神父或主教)先領「聖體」和「聖血」,然後讓信徒輪流領聖體(一般信徒不參加領聖血)。

彌撒在教會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1]。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只領聖體;東派教會[2](包括後來的東正教)因地區而異,或用希臘語,或古斯拉夫語及其他民族語言,聖餐用有酵餅,信徒則可同時領聖血。20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進行禮儀改革,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教會都採用民族語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