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肢與下肢相比,骨骼輕巧,關節囊薄而鬆弛,側副韌帶少,肌肉多,肌形較小而細長,故運動靈活。
中文名:上肢
外文名:Upper limb
拼 音:shànɡ zhī
性 質:人體的組成部分之一
包 括:肩、臂、肘、前臂和手
shànɡ zhī,人體的組成部分之一,包括肩、臂、肘、前臂和手。
境界與分區
上肢通過肩部與頸、胸和背部相接。其與頸部的分界線是鎖骨上緣外側1/3段和肩峰至第七椎棘突的連線。與胸、背部的分界為三角肌前、後緣上份與腋前、後臂下緣中點的連線。
上肢可分為肩、臂、肘、前臂、腕和手部。肩和手部分為三區,其餘各部均分為前後兩區。
人體需要的物質主要是糖類水分,電解質,氨基酸等。現在不能吃,主要就是補葡萄糖注射液,氨基酸注射液,還有人體必需的電解質,像鈉,鉀等。[1]
基本結構配布
上肢是由骨、肌肉、血管神經及淺、深筋膜和皮膚形成的多層次鞘狀局部。可分為淺、深二層結構。淺層結構由皮膚和淺筋膜構成,在淺筋膜內有豐富的淺靜脈、淋巴管和皮神經。深層結構由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經和骨構成,並以血管神經及其行徑形成了若干重要的局部結構及局部核心結構。
上肢功能的康復訓練
第一階段:傷後1-2周,這時局部疼痛,肢體腫脹。康復鍛煉的目的是促使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預防關節粘連。主要方法如下:握拳、吊臂、提肩。握拳是上肢活動的基本動作。儘量使手指能完全伸直和屈曲。再做吊臂及提肩動作。如接近於干骺端的骨折,骨折穩定也可做一定範圍的關節活動。
第二階段:傷後3-4周。如患者肌力恢復,骨折部無疼痛,患者上肢可做一些自動性的關節伸屈活動,先由一個關節開始,而後幾個關節協同鍛煉。
第三階段:傷後5-7周。除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某一方向的關節活動仍需限制外,其他方向的關節活動,在患者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無論是次數及活動幅度都可加大。
第四階段:傷後8-10周。可讓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輕微工作。
上肢骨折功能鍛煉如何進行
1、傷肢未被固定的關節:此類患者可做全方位運動,如肩、肘和手指的活動,必要時需家人協助完成,達到正常幅度。上肢要特別注意肩關節的外展外旋,及掌指關節的屈曲。
2、患肢被固定部分的肌肉:做等長練習,即是當在關節不動時,讓肌肉收縮用力。此項運動一般應在上肢骨折患者疼痛減輕時進行練習,把握好時機。
3、脫位或骨折累及的關節:可在關節固定後的2~3周作關節不負重運動,運動後再予固定。如此一來,可對關節軟骨的修復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能防止關節內粘連。但具體的做法要根據專科醫生的建議實施。
4、未受傷的肢體:上肢骨折患者不可長期臥床,應下床多做運動,包括深呼吸、未受傷肢體的運動等,避免引發併發症。
以上就是專家介紹的「上肢骨折功能鍛煉如何進行」的內容,對於上肢骨折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必須得法和適度,否則會適得其反,並引發患者一部分功能的喪失。[2]
參考文獻
- ↑ 人體上肢包括哪些?_39問醫生39健康網
- ↑ 上肢功能喪失的表現養生之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