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姜太公奇門遁甲論戰術原圖鏈接來自 族譜網 的圖片

上賢》選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一《文韜》。

《六韜》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也是一部治國安邦定國的政治著作,其治國思想體系大體上屬於黃老道家,提倡無為而治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1]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上賢,就是尊重德才兼備的人。本篇首先論述了君主應上賢,下不肖,取誠信,去詐偽,禁暴亂,止奢侈。接着論述了

應防止「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傷王之威」、「傷功臣之勞」、「傷庶人之業」等「六賊」。最後闡明對「七害」即七種人應「勿使為將」、「匆與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

目錄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賢,下不肖,取誠信,去詐偽,禁暴亂,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賊七害。」 

文王曰:「願聞其道。」 

太公太公曰:「夫六賊者: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游觀倡樂者,傷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農桑,任氣遊俠,犯曆法禁,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三曰,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四曰,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五曰,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六曰,強宗侵奪,凌侮貧弱者,傷庶人之業。 

「七害者:一曰,無智略權謀,而以重賞尊爵之故,強勇輕戰,僥倖於外,王者慎勿使為將。二曰,有名無實,出入異言,掩善揚惡,進退為巧,王者慎勿與謀。三曰,朴其身躬,惡其衣服,語無為以求名,言無欲以求利,此偽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帶,偉其衣服,博聞辯辭,虛論高議,以為容美,窮居靜處,而誹時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寵。五曰,讒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輕死,以貪祿秩,不圖大事,得利而動,以高談虛論,說於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為雕文刻鏤,技巧華飾,而傷農事,王者必禁之。七曰,偽方異技,巫蠱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盡力,非吾民也;士不誠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諫,非吾臣也;吏不平潔愛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和陰陽,以安萬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實,明賞罰,樂萬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龍首,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示其形,隱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極也,若淵之深不可測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殺而不殺,大賊乃發。兵勢不行,敵國乃強。」  文王曰:「善哉。」

譯文

文王問太公道:「作為君主,應當尊崇什麼人,抑制什麼人,任用什麼人,除去什麼人?應該嚴禁什麼事,制止什麼事?」

太公回答說:「作為君主,應該尊崇德才兼備之人,抑制無德無才之輩,任用忠誠信實之人,除去奸詐虛偽之徒。嚴禁暴亂行為,制止奢侈風氣。所以君主應當警惕六賊、七害。」

文王說:「我願意聽聽這些道理。」

太公說:「所謂六賊就是:

一、臣僚中有人大興土木,修建宮室台池亭榭,以供遊樂觀賞的,就會敗壞君主的德行;

二、民眾中有不從事農桑,任意使氣,愛好遊俠,違犯法令,不服從官吏管教的,就會敗壞君主的教化;

三、臣僚中有結黨營私,排擠賢智,蒙蔽君主視聽的,就會損害君主的權勢

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標榜節操,氣焰囂張,在外又結交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會損害君主的威嚴;

五、臣僚中有輕視爵位,藐視上級,恥於為君主冒險犯難的,就會打擊功臣的積極性;

六、強宗大族爭相掠奪,欺壓貧弱的,就會損害民眾的生業。

所謂七害是:

一、沒有智略權謀,為了獲得重賞高官,而恃勇強橫,輕率赴戰,企求僥倖之功的,君主切勿讓這種人擔任將帥;

二、徒有虛名而無實才,言語不一,掩人之善,揚人之惡,到處鑽營取巧的,君主必須慎重,切勿同這種人共謀大事;

三、外表樸實,穿着粗劣,自稱無為,實是沽名,自稱無欲,實是圖利。這是虛偽之人,君主切勿同他親近;

四、冠帶奇特,衣着華麗,博聞善辯,高談空論,以此為自己裝點門面,身居偏僻簡陋之處,專門誹謗時俗,這是奸詐之人,君主切匆寵用;

五、讒言諂媚,不擇手段,以求官爵;魯莽輕率不惜性命,以貪圖俸祿。不顧大局,見利妄動,高談闊論取悅君主,這種人君主切勿任用;

六、從事雕文刻鏤,技巧華飾一類奢侈工藝,因而妨害農業生產的,君主必須加以禁止;

七、用騙人的方術,奇特的技藝,巫蠱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騙善良民眾的,君主必須加以制止。

「所以民眾不盡力從事耕作,就不是好民眾,士人不忠誠守信,就不是好士人;大臣不敢直言進諫,就不是好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潔愛護民眾,就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和各種矛盾,處理各項問題,確保君主地位穩固,整飭綱紀,核查名實,嚴明賞罰,使民眾安屆樂業,就不是好宰相。做君主的方如發同龍頭,高瞻遠矚,洞察一切,深刻觀察問題,審慎聽取意見,表現莊嚴肅穆,隱藏內心真情。使人感覺象天那樣高而不可窮極,象淵那樣深而不可測量。因此,君主當怒而不怒,奸臣就會興風作浪;當殺而不殺,大亂就會隨之發生;當興兵討伐而不討伐,敵國就會強大起來。」文王說:「說得對啊!」

治國思想

《六韜》治國思想的基本思路是聖賢的君主通過使用賢能之人治國,並提出了一套足以和儒家內聖外王學說相媲美的治國戰略思想,即"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賢之有啟,以王天下。"要通過修煉個人心性以獲取智慧,通過個人智慧來獲取財富,通過財富來獲取眾人擁戴與歸附,從擁戴歸附自己的眾人中獲取賢才,通過賢才來提高自己,這樣就成為一個良性循環,遇到一定的時機,就以行動以獲取天下。《六韜》強調以道以智治國,在競爭激烈的春秋戰國時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

歷史意義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的基本理論和範疇,主張柔弱勝剛強、韜晦不露和安靜玄默等,同時又引用「黃帝」之書,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六韜》據傳在7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此外,在日本由於源義經盜得《六韜》因而作戰得以出奇制勝的傳說,使得《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2]

視頻

上賢 相關視頻

上賢
上賢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