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肢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下肢骨

下肢骨分為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下肢帶骨即髖骨,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及7塊跗骨、5塊跖骨和14塊趾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下肢骨
  • 主要骨骼: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
  • 位置:身體下部
  • 骨骼總數:31

下肢帶骨

下肢帶骨即是髖骨(hip bone),成對,是形狀不規則的扁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16歲以前由髂骨、坐骨及恥骨以軟骨連結而組成,成年後軟骨骨化,三骨在髖臼處互相癒合。髖臼底部中央粗糙,無關節軟骨附着,稱為髖臼。窩的周圍骨面光滑,叫做月狀面。髖臼的前下部骨緣凹入叫髖臼切跡。髓骨下份的大孔,稱閉孔。

髂骨

髂骨(illum)位於髖骨的後上部,分髂骨體和髂骨翼。髂骨體位於髂骨的下部,參與構成髖臼後上部。由體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內面凹陷名髂窩,窩的下方以弓狀線(arcuate line)與髂骨體分界。弓狀線前端有髂恥隆起,髂窩的後分粗糙,有一近橫位的耳狀面。耳狀面了與骶骨的同名關節面相關節。髂骨翼的上緣叫髂嵴。翼的前緣有上、下兩個骨突,分別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後緣也生有上、下兩骨突,分別命名為髂後上棘和髂後下棘。髂前上棘和髂後上棘均可在體表捫到,是重要的骨性標誌。髂嵴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結節(嵴結節)。骼骨後緣有深陷的切跡,稱坐骨大切跡(greater sciatic notch)。

坐骨

坐骨(ischium)位於髖骨的後下部,分坐骨體及坐骨支。坐骨體構成髖臼的後下部。坐骨體的後緣有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與髂後下棘之間的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跡,坐骨棘下方的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跡。由體向下延續為坐骨上支,繼而轉折向前內方,叫做坐骨下支。坐骨上、下支移行處骨面粗糙肥厚,稱坐骨結節。坐骨結節在活體容易捫到,是重要的骨性標誌。

恥骨

恥骨(pubis)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分恥骨體及恥骨支。恥骨體構成髖臼的前下部。由體向前下內方伸出的骨條叫做恥骨上支,繼而以銳角轉折向下外方叫做恥骨下支。恥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內側面為一卵圓形粗糙面,叫做恥骨聯合面(symphysial surface),與對側恥骨的相對面連結成恥骨聯合(symphysis pubis)。恥骨上支的上緣有一銳利的骨嵴,叫做恥骨梳,其後端起於髂恥隆起,前端終於恥骨結節。恥骨結節內側的骨嵴稱為恥骨嵴。由坐骨和恥骨圍成的孔,叫做閉孔,在活體閉孔有閉孔膜封閉。孔的上緣有淺溝叫做閉孔溝。

自由下肢骨

股骨

股骨(femur)為人體最粗大的長骨,其長度約為身高的1/4。可分為一體兩端。

股骨上端朝向內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頭。頭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頭凹,為股骨頭韌帶的附着處。頭的外下方較細的部分稱股骨頸。頸與體的夾角稱頸干角,約為120~130°。頸體交界處的外側,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轉子,其中下方較小的隆起叫做小轉子。大轉子的內側面有一凹陷稱為轉子窩。大、小轉子間,前有轉子間線,後有轉子間嵴相連。大轉子是重要的體表標誌,可在體表捫到。

股骨體圓柱形,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後面有一縱行的骨嵴,叫做粗線。粗線可分內側、外側兩唇,兩唇在體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兩端則逐漸分離。在粗線中點附近有向下開口的滋養孔。外側唇向上外移行為臀肌粗隆,內側唇向上前止於小轉子。兩唇向下形成兩骨嵴,分別連於股骨下端的內上髁、外上髁,兩唇在股骨體下端後面圍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膕平面。

股骨下端為兩個膨大的隆起,向後方捲曲,分別叫做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的下面和後面都有關節面,前面的光滑關節面稱髕面。在後方,兩髁之間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間窩。內側髁的內側面和外側髁的外側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別叫做內上髁和外上髁。內上髁的上方有一三角形突起,叫做骨收肌結節。

髕骨

髕骨(patella)是人體內最大的籽骨,包埋於股四頭肌腱內,為三角形的扁平骨。底朝上,尖向下,前面粗糙,後面為光滑,參與膝關節的構成。髕骨可在體表捫到。

脛骨

脛骨(tibia)為三棱狀粗大的長骨,位於小腿內側。分一體兩端。

脛骨上端膨大,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與股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相關節,構成膝關節。兩髁之間的骨面隆凸叫做髁間隆起。隆起前後有髁間前窩和髁間後窩。上端的前面有脛骨粗隆,是髕韌帶的附着處。外側髁的後下面有腓關節面。

脛骨體呈三稜柱狀,前緣和內側面都直接位於皮下。其前緣銳利,在皮膚表面可以摸到。外側緣為骨間嵴。內側面表面無肌肉覆蓋,在皮下可以觸及。後面的上份有一斜向內下方的膕斜線。

脛骨下端膨大,下面有關節面,內側的骨突叫做內踝(medial malleolus)。外側有腓骨切跡。

腓骨

腓骨(fibula)細長,位於脛骨外後方,分一體兩端。

腓骨上端膨大叫做腓骨小頭,由皮膚表面可以觸及。小頭內上面有關節面,小頭下方縮細叫做腓骨頸。

腓骨體形狀不規則,其骨間嵴與脛骨同名嵴相對。下端稍膨大,叫外踝(lateral malleolus),外踝的內面有呈三角形的關節面。

足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

跗骨

跗骨(tarsus)屬於短骨,位於足骨的近側部,相當於手的腕骨,共7塊。分前、中、後3排。後排有位於前上方的距骨和後下方的跟骨;中排為位於距骨前方、偏內側的足舟骨;前排由內向外依次為內側、中間和外側楔骨及骰骨。跟骨結節、舟骨粗隆是重要的骨性標誌。

距骨

距骨(talus)位於跟骨的上方,可分為頭、頸、體三部。前部為距骨頭,前面有關節面與舟骨相接。頭後稍細部分為距骨頸。頸後較大的部分為距骨體,體上面及兩側面的上份均為關節面,稱為距骨滑車,前寬後窄。體和頭的下面,有前、中、後3個關節面,與跟骨上面的相應的關節面相關節。

跟骨

跟骨(calcaneus)位於距骨的下方,前端為一鞍狀關節面,與股骨相關節,後部膨大,叫做跟結節。上面的前分有前、中、後三個關節面,與距骨下面相應的關節面構成關節。內側面的前上部有載距突。

舟骨

舟骨(navicular bone)呈舟狀,位於距骨頭與三塊楔骨之間。舟骨的後面凹陷接距骨頭,前面隆凸與三塊楔骨相關節。內側面的隆起為舟骨粗隆。

骰骨

骰骨(cuboid bone)呈立方形,位於跟骨與第4~5跖骨底之間,內側面接第3楔骨及舟骨。

楔骨

楔骨(cuneiform bones)共3塊,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1~3楔骨,向前分別與第1~3跖骨底相關節。

跖骨

跖骨(metatarsal bone)位於足骨的中間部,為小型小骨,共5塊,由內向外依次稱第1~5跖骨。分為底、體和小頭三部,第1~3跖骨底分別與第1~3楔骨相關節,第4~5跖骨底與股骨相關節。小頭與第1節(近節)趾骨底相關節。第5跖骨底向後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跖骨粗隆,在體表可捫到。

趾骨

趾骨(phalanges of toes)為長骨,共14塊,形狀和排列與指骨相似,但都較短小。?趾2節;其他趾各3節。

帶骨

帶骨(girdle bone):脊椎動物成對的附肢藉助另一套骨骼結構、肌肉、韌帶和中軸骨骼聯繫起來,這一套骨骼叫做帶骨。前肢的帶骨叫肩帶,後肢的帶骨叫腰帶。[1]

參考文獻

  1. 下肢骨解剖」,百度, 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