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炊煙升起(遲玉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不見炊煙升起》是中國當代作家遲玉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不見炊煙升起
如今一看到炊煙緩緩升起,在詩人的眼裡是多麼富有詩意,在畫家的眼裡是一幅多麼美的畫,而在城裡的孩子眼裡又是一片怎樣的盛景?
我於七十年出生在山區,在記憶中,家家戶戶都是用土灶做飯。那時候家裡沒有鐘錶,一般是看着太陽所在什麼位置,推算是到了什麼時辰。而炊煙是代表一天的時鐘,只要看到誰家的煙筒里冒煙了,就知道是到了該做飯的時間,在外玩耍的孩子該知道回家吃飯了;在山上勞作的人看到炊煙,開始收拾好田地里的活,收工下山。到了黃昏,一條條青石板路上的羊群,混雜在勞作的人群中,「咩咩」地叫着,在炊煙里撒了歡地往家跑,家人拿着一根木條,守在大門口,攔截着自家的羊兒歸圈。
那時候的黃昏是熱鬧的,人、牛、羊兒,像趕集一樣來來往往地穿梭着。現在這一幕已經不見了,當年的青石板已換成了柏油路,偶爾有幾家養山羊的,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只好圈養。前幾年我寫過一首詩《這個黃昏》,是追憶孩童年代炊煙中的情景:「這個黃昏\青石板冒出了柏油味\我在巷口\等一隻晚歸的羊兒。」
改革開放後,到了80年代,家裡買了一座掛鍾,從那時候我知道了時間的精確性。我和哥哥經常早上六點左右就起床推磨子,母親在茅屋裡頭上繫着圍巾,坐在蒲團上攤煎玉米餅,身後是一堆堆樹葉茅草。到了秋冬季節,我和哥哥每逢周末,都是早早地去山上拾柴、割草、用竹簍子搶着收樹葉,背回家供母親攤煎餅用。去晚了樹葉就讓人家收走了,如果不備好足夠的柴火,春冬時節經常沒有柴火攤煎餅。到了連陰天的季節里,一聽到雨滴聲或者打雷聲,首先想到的是把柴火垛蓋好,要不就沒有生火的東西做飯。雨季潮濕,柴火也點不着,我就用嘴吹,被滿屋子的煙嗆得兩眼流淚。我是女孩子,上山種田的活父母不讓我干,安排我按時在家裡燒水、炒菜。我經常坐在灶火旁,托着腮望着紅紅的爐火發呆,我想父親說的那些話:「一個閨女家,不學會攤煎餅,大了就找不到婆家,難不成你成天吃饃饃?」當時在我的印象中,饃饃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我在想如果長大了,去婆婆家每天吃饃饃,該是多麼幸福的好生活啊!
後來我上了高中以後,家裡開始用上了液化氣,但不經常用,有了客人或者來不及生火才用。1997年我嫁到城區,開始每天用液化氣做飯的日子,但是老家裡還常用柴火做飯。每次回娘家,我的孩子總是好奇地蹲在爐灶旁,往爐灶里添柴火,然後用燒焦的樹枝,把灶王爺的臉上塗上兩行黑黑的鬍子,把母親氣得大罵。孩子卻開心地對她說:「姥姥,我就喜歡燒火,太好玩了。」
山里人勤快能幹,到了2000年左右,村里人幾乎都去附近的工廠打工,老人到了七八十歲的年紀,還在當地工廠里做山楂餅包裝的活,一天能掙五六十元。他們覺得去工廠打工的收入比種地合算,怕耽誤掙錢,一般家庭幾乎天天用液化氣做飯,後來逐漸用上了電器。現在老家哥嫂一年的收入在十萬元以上,比我夫婦在城裡工作的收入還高。電飯鍋、微波爐、烙餅撐、不鏽鋼自動燒水壺、電磁爐,用着簡單而又方便。我70多歲的父母,現在也會用微波爐等電器燒水做飯。有時候我回家說起以前用柴火爐子煮肉好吃,母親經常不屑地說:「現在誰還去用柴火爐子啊,用電器多方便,煮粥煮肉按一下智能鍋上的鍵,就不用管了,等時間一到就能吃喝了。還有這智能電飯鍋還保溫,早上出門前熬上粥,中午回家鍋里的粥還是熱的。」
如今娘家,以前冒着炊煙的茅屋,已換成了貼着白瓷磚乾淨而又明亮的廚房。我坐在山上,望着村子裡一排排的紅瓦房,突然覺得失落落的,那種帶着野草、稻禾味的炊煙幾乎不見了。偶爾看到一兩家院子裡冒着炊煙,驟然升起一種驚喜之情,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情境中。「這個黃昏\壓彎的扁擔和木車子的吱呀聲\還在井底打着旋\一隻喜鵲從炊煙里穿過\母親喊着我的乳名。」
我拿起筆在畫板上,畫上一片空曠的原野,一座茅房坐落在中間,一縷炊煙從屋頂的煙筒上緩緩升起……[1]
作者簡介
遲玉紅,筆名高原,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青州市作協副主席,濰坊黨性教育基地青州教學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