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識漢語詞語,拼音:bù shí,意思是不知道,不認識,語出《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1]

K媽學堂

出處

《詩·大雅·皇矣》

釋義

1. 不知道,不認識。2、不懂得、不明曉。3、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

例句

1. 不知道,不認識。 《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大唐新語·極諫》:「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四九回:「原來毛仲義五更時,先把大蟲解上州里去了,卻帶了若干做工公的來捉解珍解寶。不想他這兩個不識局面,正中了他的計策,分說不得。」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孔融不識其人,不敢開門。

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吳人舍舟從陸,違其所長,且又不識地理,司馬已策其必敗矣。」魯迅 《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不懂得、不明曉。

《文選.曹植.送應氏詩二首之一》:遊子久不歸,不識阡與陌。

《文選.嵇康.養生論》: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

3、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

《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