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圖片來自搜狐網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他被貶謫的憤慨不平之意。前兩句以劍喻山峰,謂其割人愁腸,「割」字照應上句「劍鋩」的比喻,突出愁苦之深;後兩句由峭拔似劍鋩的群峰進一步產生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億,散上諸峰以望故鄉。

原文

柳宗元〔唐代〕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故鄉。

譯文

海邊的高聳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劍鋒芒,到秋天處處割斷人的愁腸。

假如能將此身化作萬萬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個峰頂眺望故鄉!

賞析

  此詩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被貶謫的憤慨不平之意。前兩句以劍喻山峰,謂其割人愁腸,「割」字照應上句「劍鋩」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後兩句由峭拔似劍鋩的群峰進一步產生出一個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億,散上諸峰以望故鄉。全詩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穎,作者謫居的愁苦與望鄉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達得深摯感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詩的第一句是寫登覽所見的景色,廣西獨特的風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蘇軾說:「仆自東武適文登,並行數日。道旁諸峰,真如劍鋩。誦子厚詩,知海山多奇峰也。」(《東坡題跋·書柳子厚詩》)可見「海畔尖山似劍芒」,首先是寫實,是貼切的形容。不僅僅是形容,同時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聯想的巧妙的設喻。劍芒似的尖山,這一驚心動魄的形象,對荒遠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腸的感覺。

  自永貞革新失敗,「二王八司馬事件」接踵而來,革新運動的骨幹均被貶在邊遠之地。十年後,這批人有的已死貶所。除一人先行起用,餘下四人與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復出為邊遠地區刺史。殘酷的政治迫害,邊地環境的荒遠險惡,使他有「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別舍弟宗一》)的感喟。回不到京國,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裡的親友。他曾寫過「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的詩句,這與此詩的「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都是觸景生情,因景托喻,有異曲同工之妙。「割愁腸」一語,是根據「似劍芒」的比喻而來,由山形產生的聯想。

  三、四句則由「尖山」進一步生出一個離奇的想象。前面已談到,廣西的山水別具風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聯屬。韓愈詩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設喻。登高遠望時,無數山峰就像無數巨大的石人,佇立凝望遠方。由於主觀感情的強烈作用,在詩人眼中,這每一個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雙眼睛眺望京國與故鄉,是不能表達內心渴望於萬一,而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遠望故鄉,於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個分身法,將一身化作萬萬千千身,每個峰頭站上一個,庶幾可以表達出強烈的心愿。這個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準確傳達了詩人的眷念故鄉親友的真摯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雖然離奇,卻又是從實感中產生,有真實生活基礎,不是憑空構想,所以讀來感人。

  此詩與《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一樣,都是寄懷之作,通過登臨所見,觸景傷情,抒發懷念友人和故鄉之情,只是在表現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是七律,詩中托景抒懷,曲折傳情,意在言外。這首詩是七絕,詩中熔情入景,用淺顯的語言來描寫內心中隱情,表現得鮮明突出。二詩異曲同工,各臻其妙。

  這首詩中詩人跳動飛濺的情感波瀾無法抑制,恰如「山洪陡發,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柳州。劉禹錫《海陽湖別浩初師詩引》記浩初「前年省柳儀曹於龍城」,又雲浩初省柳前曾吊楊憑之喪,楊憑卒於元和十二年(817),則浩初赴柳州亦當在元和十二年,《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即作於此時。

簡析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他被貶謫的憤慨不平之意。前兩句以劍喻山峰,謂其割人愁腸,「割」字照應上句「劍鋩」的比喻,突出愁苦之深;後兩句由峭拔似劍鋩的群峰進一步產生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億,散上諸峰以望故鄉。全詩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穎,將詩人謫居的愁苦與望鄉的悲哀表達得深摯感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東柳氏,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