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且介亭雜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且介亭雜文》(「且介」讀作「租界」,因為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的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裡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1935年,魯迅居住在上海閘北四川路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區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雜文,命名為《且介亭雜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國的主權只剩下一半。後又有《且介亭二編》、《且介亭末編》。

《且介亭雜文》共三集,於一九三七年七月同時出版。前兩集由魯迅親自編定,後一集裡部分稿件也經集中,其餘則由夫人許廣平代為輯成。這些雜感不僅技巧圓熟,論證豐富,而且作者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也大都經過融會貫通,遵循雜感的特點結合在具體的內容里,符合於中國成語的所謂「深入化境」,在藝術上表現了突出的簡約嚴明而又深厚朴茂的風格。

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的痛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寫的,將「租」與「界」的「禾」與「田」去掉,表示先生不願將自己國家的「禾」與「田」讓給帝國主義。二字形象地諷刺了當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少年時期 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餘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光緒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於鄉下。每每為父親出入於質鋪及藥店,遭人冷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於本年開始寫日記。

內容預覽

網木刻像(曹白作) 在全國第二回木刻流動展覽會上攝(1936) 上海大陸新村寓所外景上海大陸新村寓所內景Ⅵ魯迅全集·第六卷 且介亭雜文 本書收作者一九三四年所作雜文三十六篇,一九三五年末經作者親自編定,一九三七年七月由上海三閒書屋初版。 序言 近幾年來,所謂「雜文」的產生,比先前多,也比先前更受着攻擊。例如自稱「詩人」邵洵美〔1〕,前「第三種人」〔2〕施蟄存〔3〕和杜衡即蘇汶〔4〕,還不到一知半解程度的大學生林希雋〔5〕之流,就都和雜文有切骨之仇,給了種種罪狀的。然而沒有效,作者多起來,讀者也多起來了。 其實「雜文」也不是現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於是成了「雜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