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戲劇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世界戲劇學 |
本書為余秋雨戲劇着作《戲劇理論史稿》的首次修訂版,作為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着作,出版後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着作獎,曾經被很多大學作為教材使用,其中包括台灣、香港、新加坡的一些大學。在使用十年之後,1992年又獲得國家文化部頒的「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本書作為余秋雨教授的首部學術着作,也奠定了他在戲曲界的地位。三十年間,很多出版社都想再版本書,但余秋雨教授都沒有同意。理由只有一條,它實在太厚了,整整六十八萬字,一定會把信任他的讀者壓得喘不過氣來。他一直企盼能抽出一段較長的時間,由自己大刪一遍。於是就擱置至今。 奇怪的是,整整三十年過去了,不僅沒有出現「同類新書」,連本書中提到的那些經典,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少,包括很多從事電影、電視、戲劇的專業人員。這種狀況讓余秋雨教授頗為震驚,再加上半年前幾位着名編輯及一些學生的再三詢問與尋找,余教授終於下定決心開始系統修訂,本書才得以與廣大讀者見面。
基本內容
書名:世界戲劇學
類型:藝術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語種:簡體中文
ISBN:9787535469014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頁數:466頁
開本:16
品牌:北京時代華語圖書
內容簡介
余秋雨學術着作《戲劇理論史稿》時隔20年全新改版隆重回歸!
余秋雨先生首部學術着作,曾獲全國首屆戲劇理論着作獎、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作者簡介
余秋雨,浙江餘姚人,當代着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 着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中國文脈》《山河之書》《藝術創造學》等。
圖書目錄
新序不可思議的回憶
主要人名中外文對照表
第一章希臘的大門
第一節古希臘戲劇
第二節亞里士多德生平
第三節《詩學》中的戲劇學
一、摹仿的藝術
二、第一個定義
三、悲劇和喜劇的特性
四、必然律
五、整一化
第四節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喜劇論綱》
第二章羅馬的標準
第一節古羅馬戲劇
第二節賀拉斯生平
第三節《詩藝》中的戲劇學
一、內部一致性
二、「力所能及」的判斷力
三、更多地考慮觀眾
第三章東方的情味
第一節古代印度戲劇
第二節《舞論》中的戲劇學
一、大梵天的旨意
二、「味」和「情」
三、舞台表演程式
第四章日本的秘傳
第一節日本古典戲劇
第二節世阿彌生平
第三節《風姿花傳》
一、相應
二、風格:「花」
三、新鮮感
四、個人儲備
第五章歐洲再度甦醒
第一節從長夜到黎明
第二節意大利
敏都諾
斯卡里格
卡斯特爾維特洛
一、可見可聞的打動
二、重重限制
三、性格和情節
四、快感還是實用
五、悲劇和喜劇
六、舞台的真實感
第三節西班牙
維迦
一、迎合觀眾心理
二、衝破時問限制
三、「用真實來欺騙觀眾」
四、懸念的技法
五、悲劇和喜劇應該混合
塞萬提斯
一、藝術規律與觀眾心理不矛盾
二、藝術限制的重要性
第四節英國
錫德尼
一、為喜劇和悲劇辯護
二、以藝術手段來掌握限制
三、鬨笑和娛悅
本·瓊生
一、對喜劇理論的擴展
二、「氣質」論
三、開創莎士比亞評論
……
第六章古典的精緻
第七章啟蒙的星座
第八章浪漫的稀世巨匠
第九章美學家的高度
第十章苦難的意志
第十一章再一次刨根究底
第十二章舞台上的哲學
第十三章體系化的時代
附錄布萊希特之後
序言
新序
不可思議的回憶
一
讀者眼前的這部書,已經在我書架上放了整整三十年。這是我最早出版的一部學術着作,曾經轟動一時。長期以來,很多出版社在不斷力爭再版,我都沒有同意。理由只有一條,它實在太厚了,整整六十八萬字,一定會把信任我的讀者壓得喘不過氣來。一直企盼能抽出一段較長的時間,由我自己大刪一遍。但是,怎麼也抽不出這麼一段時間。
我說它「 曾經轟動一時」, 倒是一點也沒有誇張。它出版於一九八三年五月,第二年,就獲得了「全國戲劇理論着作獎」。這個獎,在當時非常珍貴,因為時間包括整個二十世紀。所以,獲獎者中一半人,已經去世。我在《欠君三拜》一文中回憶了當年與章培恆教授一起到北京領獎的情景。當時,不多的幾個獲獎者,現在只剩下我一人還活在世上了。
我的這部書,初版名為《戲劇理論史稿》,被很多大學作為教材使用,其中包括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一些大學。在使用十年之後,一九九二年,又獲得國家文化部頒的「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這也不容易,因為那次獲一等獎的,全國一共只有兩本書。
除了獲獎,更讓我感動的,是當時文化界對它的歡迎程度。那個時候,中國還找不到複印機,因此不少人就一頁頁抄寫,花幾個月時間訂成厚厚一本。這樣的抄本,我本人至少見過三份。更有戲劇、電影界的同行到處以高價搜購,發生了很多現在想來簡直不可思議的故事。那時,全國剛剛開放,上上下下對世界文化有一種饑渴。
不管怎麼說,這些都已經是遙遠的往事。我想,世事匆匆,老書就讓它自然枯萎吧。後來,連我自己也就真的忘記了這部書。
沒想到,半年前,我的幾個學生告訴我,兩位當今着名的編劇,先後在網絡上說,對他們的專業幫助最大的,居然是這部書。於是,很多網友開始詢問和尋找。也有一些問到我這裡的,但我三十年來一直只藏下了一本,送出去就沒有了。
這就又一次產生了再版的念頭。
二
這部書按照歷史順序,通述了全世界各國重要的戲劇學,規模不小。按照今天的閱讀習慣,它實在太厚了,必須大刪。但是,如果大刪,該刪哪個國家呢?
比較再三,決定刪中國。
這可能會使很多朋友驚訝,但我的理由也很充分,有三條。
要大刪,應該刪去較多的篇幅。相比之下,哪一個國家的篇幅都不如中國多。原書寫到的中國戲劇學,其中代表性的着名人物,就有湯顯祖、沈璟、王驥德、李漁、王國維、梅蘭芳等等,每人都以專門章節詳細論述,篇幅很大。如果把他們一起刪除,這本書就會明顯地「瘦身」、「輕裝」了;
第二,從廣大讀者和歷屆學生的反映看,全書讓他們比較頭痛的,居然是中國部分。理由很奇怪,竟然是「語言不暢」。寫到自己國家的事,反倒「不暢」了,這是怎麼回事?原來,外國那麼多典籍,進入本書已被翻譯,而且是翻譯成了今天通用的白話漢語。但是,在引用中國古人古語的時候,當然還必須保留原文,而原文是文言文。我在論述這些古文時會做一些解釋,但解釋畢竟不是翻譯。讀者中自然也有一些人能夠讀懂文言文,但兩種語文風格擠在一起,一明一晦、一通一奧,文言文顯然吃虧了。跟着吃虧的,還有湯顯祖、沈璟、王驥德這些老人家。因此,還是不妨請他們暫時離開,且讓世界各國的同行們熱鬧下去吧;
第三,這次刪去的中國戲劇學部分,已在我的其他着作中有不少表述,讀者不難找到。例如,《中國戲劇史》、《崑曲史述》以及我為《閒情偶寄》寫的序言,等等。而且,以後有空,我也可以把這次刪去的部分另出一書。
那麼,留下的只是對書名的顧慮了:刪掉了中國部分,怎麼還叫《世界戲劇學》呢?
我的回答是:「世界」一詞,有「全稱」和「不全稱」兩義。在中國的大學中,並列着「中國文學」、「世界文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等兄弟專業,其中的「世界」就不包括中國。我們平常所說的「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這裡的「世界」,也是特指中國之外的遼闊空間。因此,這部匯總了古希臘、古羅馬、印度、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德國、法國、俄國、美國、瑞士、比利時等十餘個國家戲劇學精粹的着作,名之為《世界戲劇學》,並無不妥。
三
重新刪閱這部書,我被四十年前的自己嚇着了。
我不想藉此表達什麼自傲、自雄、自得,而只想驚嘆一種生命的奇蹟。
生命的奇蹟是可能在自己身上發生的,誰也不必過于謙虛,因為生命並不只是屬於自己。
這部書,也蘊藏着生命的奇蹟。
我前面說了,這部書上印着的出版時間,是一九八三年五月。這個時間很值得玩味。浩劫方過,百廢待興,步履維艱,顧慮重重。一家地方出版社拿到這麼一大堆文稿,真不知該怎麼面對。可以想象,初讀、討論、送審、爭議、試排、校對、再審……,按當時的運作效率,必然會耗費很長時間。而且,每一步的耗費都有充分理由,例如,當時我才三十多歲,以前並沒有發表過學術成果,出版社怎麼敢於為這麼一個毫無把握的年輕人接下如此大的一副重擔?而且,初翻目錄就看到,這部書的內容,絕大多數屬於當時極為警惕的「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審查的難度可想而知。因此,這部書在問世之前至少要在多個環節間廝磨、輾轉好幾年。
這麼一算,倒推回去,這部問世於一九八三年春天的書稿,送到出版社的時間,再晚也不會晚於一九八○年。這也就是說,離否定「文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很近。
在剛剛否定「文革」的時候就送過去了,那麼,這部書的主體工程,只能完成于山河蕭瑟的災難歲月。
這個災難歲月對我來說更是怵目驚心,因為父親被關押、叔叔被害死,全家衣食無着。
如果進一步,把這部書的內容與災難歲月作一個對比,那就更會發現,裡邊包含着一種今天的年輕人難以想象的大膽。因為那場災難,從開始到結束,都與「戲劇」密切相關。從歷史劇《海瑞罷官》到八個「革命樣板戲」,很多人的死亡和受難,只是因為說了幾句與「戲劇」相關的話。有時,僅僅一句半句最平常的戲劇評論,就身陷囹圄,或命喪黃泉。而我,居然在匯集全世界的戲劇學,這實在是不要命的事情了。但是,我也就此證明,人類的極端性恐嚇,有可能帶來極端性勇氣。
六十八萬字的書稿,每一句都與當時身邊的極左言論背道而馳。我寫的時候,並不是在批駁那些言論,如果這樣,反倒抬舉那些言論了。我自命的任務,是徹底鄙視它們,視它們為無物,判它們為無知。
我寫這部書的時候,當然沒想到出版,因為我無法想象災難的結束。我只希望,寫完,厚厚幾疊,用油布包起來,用麻繩紮起來,找一個無月的深夜,爬着竹梯塞在屋樑上面。不知今後哪個年月,讓後人偶爾發現。
正因為這樣,當災難出乎意料地過去,我和章培恆教授等人獲得「全國戲劇理論着作獎」的時候,現場瀰漫着一種英雄氣氛。大家都不怎麼講話,只看着那些低聲抽泣的早已離世的獲獎者家屬。大家選我代表所有的獲獎者發言,我分明記得,北京的那個冬天,冷得清奇蝕骨。
在嚴寒中,我看着台下那幾個還活着的獲獎者,他們都抖抖索索,毫無壯士氣息。我想,中國總是如此,最後守在城頭寧死不屈的,歷來是幾個面無表情、體格瘦弱的文人。彪悍之士,不知躲到哪裡去了。
多少年後,當災難已被徹底淡忘,彪悍之士終於出現了。他們天天展現着激烈的扮演,響亮的嗓門。
但是,一些陳舊的書稿提醒年輕人,在歷史的泥路邊,除扮演和嗓門之外,還有一些掩掩藏藏、隱隱約約的身影。[1]
參考文獻
- ↑ 世界戲劇日丨廣州大劇院2022年「戲劇版圖」搜狐網,202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