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由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世界自由日[1] ,舊稱一二三自由日,定於1月23日,源於中華民國紀念1954年1月23日韓戰反共戰俘獲釋、具有反共意義的節慶,1993年改為現名,每年中華民國、世界各地反共人士以及國際上反共陣營皆有一系列慶祝活動。
背景
1950年6月,韓戰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30多萬人參與韓戰,全線反撲,聯合國軍被迫後撤。11月26日,志願軍參與韓戰。12月,聯合國軍自平壤敗退。1951年10月,韓境停戰談判於板門店舉行。
中共方面一直堅持要求聯合國軍無條件遣返所有戰俘,無論他們是否願意回到中共統治下;中共立場被聯合國軍所拒絕。1952年2月,韓境聯軍總部堅持自由遣返戰俘原則,蓋聯軍在韓境所獲17萬餘戰俘中,有10萬人不願被遺返,尤其在2萬餘名華籍戰俘中,誓死不願遺返者達1萬6千名。韓戰期間聯合國軍俘獲戰俘及在陣前易幟之軍人共173,700人,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有21,300人被俘,被俘人員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
1953年6月,韓國釜山戰俘營1萬4千2百餘名華籍反共戰俘上書,請求釋放,並准其到台灣參加中華民國國軍行列。雙方最後達成協議,戰俘可以自由決定自己的去向,戰俘的意向由中立國印度等國的代表負責鑑定。
中共官方認為,表面上看戰俘由印度主持對戰俘進行了甄別以確定其本人的意願。實際上,聯合國軍停戰談判代表團首任團長喬埃提出「自願遣返」的方案,試圖用「大量朝中戰俘拒絕被遣返」的結果來宣揚「共產主義的失敗」。志願軍戰俘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於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被俘從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中華民國國軍(被稱為「解放戰士」),這一類戰俘中有不少人不願意在停戰後回到中國大陸。最終共有14,235名志願軍戰俘選擇前往台灣,而選擇回大陸的戰俘大多受到政治審查、被開除黨/團籍或拒絕其入黨。組織幹事韓子建後來提出重新入黨(他在濟州島是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組織者之一),被別人要求重新念一遍在歸管處寫下的交待材料去評定是否夠格入黨,他表示無話可說,其後自盡。
中華民國政府及海內外448個民眾團體為歡迎「反共義士」來歸,經過多次集會商討,事先向聯軍統帥呼籲,務須如期終止監管。1954年1月4日,聯合國軍統帥赫爾將軍,為「表明人道與正義立場」再鄭重聲明,請負責戰俘事宜的印度代表蒂邁雅必須於1月24日午夜將全體反共戰俘無條件釋放。
1月23日清晨7時20分起,14,850名中國反共戰俘、7,650名韓國反共戰俘,終於奔向南方,得到釋放。前往台灣的反共戰俘分成三批,於1954年1月23日由基隆上岸抵台,接受全台灣民眾的熱烈歡迎,被稱為「韓戰義士」。他們在臺北市遊行,市民張燈結綵表示慶祝。全台灣各大城市自由鐘,都敲響23下。並定1月23日為自由日,以紀念「反共義士」重獲自由。一面通電全世界民主國家,籲請一致響應。此後每年集會慶祝,並有全世界熱愛自由、主持正義人士來臺參加盛會。
中華民國政府特設「一·二三自由日」以紀念這個「從中共手中解救大陸同胞」的事件;其後並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反共聯盟大會」中通過。這即是一二三自由日的由來。這些反共戰俘來到台灣之後,都被編入中華民國國軍、並參加了諸如八二三砲戰的戰役,大多終老眷村。
隨著冷戰氣氛轉淡以及兩岸局勢的穩定,中華民國政府終止動員戡亂,各共產主義國家政權也於20世紀末逐一崩解,此紀念日於1993年改名為世界自由日。後來有的台灣戰俘經商致富後回大陸投資,受到當地政府熱情接待,如戰俘張城垣就曾見到這種場面。
參考文獻
- ↑ 長知識!原來1月23日是慶祝「這個」節日,tvbs,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