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叢枝蓼(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叢枝蓼
t013f7bf2199b2a1925.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439409&sid=6653089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叢枝蓼

漢語拼音:Cónɡ Zhī Liǎo
別名:辣蓼、蓼辣草、簇蓼、辣蓼草、水紅辣蓼、小辣蓼、紅杆辣子、野辣子棵、白辣蓼草、鑽之連、辣蓼、水紅花蓼、野紅辣蓼、家馬蓼、小紅辣蓼、旱辣寥、水紅花、叢生蓼、馬辣子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治腹痛泄瀉,痢疾

叢枝蓼,中藥材名。本品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功能主治為:治腹痛泄瀉,痢疾。[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叢枝蓼

拼音名:Cónɡ Zhī Liǎo

別名:辣蓼、蓼辣草、簇蓼、辣蓼草、水紅辣蓼、小辣蓼、紅杆辣子、野辣子棵、白辣蓼草、鑽之連、辣蓼、水紅花蓼、野紅辣蓼、家馬蓼、小紅辣蓼、旱辣寥、水紅花、叢生蓼、馬辣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caespitosum Bl.

出處

出自《全展選編·內科》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7-9月花期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一年生平臥或斜生草本,高30-60cm。叢生。單葉互生;葉柄短;托葉鞘有緣毛;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4-9cm,寬1.5-3cm,兩端漸尖,兩面無毛或有短柔毛,在葉緣及中脈上常有小刺尖毛。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穗纖細,具稀疏的小花;苞片漏斗狀,無毛,常具粉紅色,邊緣有緣毛;花被5深裂,粉紅色或白色。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溪邊或陰濕地處。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鑑別

莖技圓柱形,基部多分枝,棕褐色至紅褐色,節部稍膨大,無毛,斷面中空。葉片皺縮,捲曲,易破碎,展平後卵形、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3cm,先端急狹而成尾狀,基部狹楔形,兩面及葉緣有伏毛,或僅沿脈疏生伏毛,淡綠色至褐棕色,草質;托葉鞘短筒狀,疏生優毛,先端截形,有長睫毛。花序穗狀,單生,或2-3個集生,花穗細弱,花簇稀疏間斷;花被粉紅色。瘦果三棱形,黑色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氣微,味微澀。

性味

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健脾消疳;活血調經;解毒消腫。主泄瀉;痢疾;疳疾;月經不調;濕疹;腳癬;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9。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2]

摘錄

中華本草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用100%辣蓼煎劑,成人每次60毫升,日服3次;小兒按體重服10~30毫升,每日3次。待體溫下降至正常,臨床症狀消失後再續服2~3天停藥。一般7天為一療程。治療54例,其中成人32例,小兒22例。成人組體溫下降主正常所需時間最短30小時,最長4天;小兒組體溫平均在36小時左右下降至正常。各種症狀消失的平均時間,成人組為3天,小兒組為2.5天;大便性狀的改善較臨床症狀為晚,在體溫下降及其他症狀消失後,稀便仍可持續2~3天。全組病例大便培養陽性者共20例(其中弗氏桿菌18例,宋氏桿菌2例),治療後複查全部陰性,轉陰時間平均4~5天。成人32例全部治癒,無1例復發。小兒18例痊癒,4例顯著好轉。[3]

相關配伍

治急性胃腸炎:鮮吹風散(木蘭科植物異形南五珠子藤)三十公斤,辣蓼草五公斤,加水至一百二十六公斤,煎熬濃縮至四十二公斤,加2%尼泊金作防腐劑。每服10~20毫升,每日取三至四次,兒童減半。(《全展選編內科》)[4]

參考資料

  1. 叢枝蓼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叢枝蓼中醫世家
  3. 叢枝蓼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4. 叢枝蓼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