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不壓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不壓橋 |
---|
|
東不壓橋,原名稱為:東步量(梁)橋,這本是什剎海水從後門橋下進入皇城的通道,是御河的上端,胡同因橋而得名。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上,東吉祥胡同北口、東不壓橋胡同南口之間,橫跨玉河。[1][2]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 此橋是一座東西向的石橋,位置就在胡同的南口外,在原來地安門大街街心稍偏南的地方。
- 明清兩代的皇城牆就從半邊橋上越過。
- 因為在地安門西大街北海後門稍東位置,有一座同樣、同名、同一功能的石橋,所以人們便分別把它們稱為東、西不壓橋。
文物簡介
- 原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元朝,拱高6.85米,橋長28.8米,寬7.95米,橋面及橋台均為石砌。1965年拆除。橋北的胡同因此橋而得名「東不壓橋胡同」。橋北的東不壓橋胡同、橋南的東吉祥胡同,原來都是玉河的河道。[1]
- 東步量橋後來俗稱東不壓橋,是相對其西邊的西壓橋而言。西壓橋位於北海後門與什剎海前海之間,原稱「西步量(梁)橋」,始建於元朝,為單孔石拱橋,拱高5.2米,橋長18.4米,寬28.25米,橋面及橋台均為石砌,1970年拆除。由於明朝擴建北京皇城時,皇城的北牆壓在了西步量橋上,所以該橋俗稱「西壓橋」。當時,皇城也壓在了東步量橋上,但中華民國成立後,因為皇城被逐步拆除,此橋上的皇城牆屬於較早被拆除者,所以傳成「東不壓橋」。當時俗話說,「西壓東不壓。」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該橋下的玉河改成地下暗河,該橋也被拆除,遺蹟埋於地下。[1]
- 東不壓橋以北有澄清中閘遺址。在2000年代的玉河改造工程中,考古發掘了澄清中閘遺址。如今,發掘出土的澄清中閘遺址位於玉河庵(今改為北京玉河遺址博物館)西側的玉河河道上。[3]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業內人士質疑北京玉河項目改造,中國城鄉規划行業網,2011年12月10日. [2013年4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2月18日).
- ↑ 北京的東不壓橋,為什麼起這麼怪的名字?, 龐琦娛樂小分隊,2020-07-05
- ↑ 北京十年(2000~2009年)地下文物保護工作回顧,博寶藝術網,2010-06-10. [2013-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