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電工電子實驗中心
![]() |
東南大學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實驗中心的實驗、實踐教學面向全校8個電類院系、4個非電類院系、職業教育[1]學院、吳健雄學院等共16個專業。實驗中心課內實驗教學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二年級和三年級本科生。
其中二年級共計約2100名學生,在電工電子基礎課實驗平台完成4~6個具有獨立學分的實驗教學模塊共110學時左右的實驗;三年級電類院系和職業教育學院約1400名學生在電子信息實驗平台完成平均約85學時的實驗。實驗中心每年開設5~6門面向全校學生的應用技術與實踐類公共選修課程,平均每門課程參加人數120,學時數40。
發展歷程
1997年,東南大學將分散在7個電類系的電工電子類實驗室調整組合,建立了校級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從1998年開始,設立了獨立於理論課程的4門電工電子基礎實驗課程。2003年在原有基礎上建設了電子信息平台。在對所開設的實驗課程教學和課外創新實踐進行整合、調整、更新、擴充的基礎上,形成了分層次、模塊化實驗教學體系,面向全校開展「菜單式」的實驗教學服務。
在電工電子實驗中心,每年受益的學生人數在3500以上,開展的實踐教學改革工作在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學生課內外的實踐教學、創新實踐和工程訓練基地。隨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學效果也在不斷提高。近年來,在教學內容、開放實驗教學、實驗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得到學生的好評,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全面開展開放式實驗教學後,學生逐漸擺脫過於依賴老師的心理,自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自主選擇、安排實驗,具有了發揮想象力、進行創新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自主實驗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實驗質量、實驗速度明顯好於以往,在後續的實驗設計競賽中得到印證。在綜合設計型實踐教學和系列化的課外創新實踐活動中,實施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髮揮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發現創新人才和培養創新能力,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學生在實踐課程中形成的綜合創新實踐能力在學校創新活動、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挑戰杯大賽中得到了印證,成績明顯提高。
電工電子實踐課程在教學改革、教材建設、教學管理、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經驗,通過在全國和地方性的教研會議上的以學術交流[2]、發表教改成果論文、舉辦專題講座和研修班等形式,在國內產生很大影響,得到同行的高度贊同,在實驗室管理、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驗手段等方面的一些方法、措施、成果和經驗已被推廣應用到一些相關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在國內產生很大影響。一些多媒體網絡課件已經被20餘所大學作為實踐教學電子教材或輔助教材,在全國範圍內起到了很好的示範輻射作用。
運行機制
東南大學電工電子實驗中心是整合集成了全校電工電子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相關實驗教學資源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上獨立於各院系,向全校各院系提供連貫、綜合、多樣性的電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實驗教學和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服務。實驗中心的成立,使原本分散於各院系的設備、人力等教學資源得到有機的整合,建設形成了電工電子優質實驗教學資源,學校投資的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為了加強實驗教學與理論課程教學以及學科的聯繫紐帶,相互推動促進,實驗中心建立伊始,即成立了由各電類院系教學主任和學校大電工平台課程負責人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指導實驗中心的建設規劃,指導實驗教學體系、實驗室和實驗項目的建設。實驗中心根據各院系教學以及社會對學生工程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建設形成了分層次、模塊化的電工電子實驗教學體系,依託各相關學科,以教授為核心力量建設了一批不同層面的綜合性實驗室。
實驗中心的教學形式有以下幾種模式:
1) 開設具有獨立學分的實驗課程,由中心教師承擔教學和實驗指導;
2) 承擔理論課程的實驗,由理論課教師講課,中心教師指導實驗;
3) 部分專業課程的實驗由院系教師指導實驗,實驗中心承擔管理和設備維護工作;
4) 開設面向全校的現代應用技術類公共選修課。
建設目標
東南大學電工電子實驗中心的建設目標是,以開放式自主實驗為主要教學形式,以課內外相結合的、分層次、模塊化的電工電子實驗教學體系為基礎,以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為核心,以優良實驗硬件條件和優質網絡教學資源為支撐,以高效的網絡化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為保障,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效益,構建一個能為全校提供實驗教學服務、培養優秀創新人才的綜合實踐平台。
參考文獻
- 移至 ↑ 2022,職業教育將有三大新變化 ,搜狐,2022-02-24
- 移至 ↑ 學術交流要回到「愛智慧」傳統,搜狐,20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