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滅亡原因,皇帝孫皓的結局是什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孫皓 |
東吳滅亡原因,皇帝孫皓的結局是什麼在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六路大軍攻打吳國。孫皓面臨着江東士族的唾棄,導致東吳內部出現離心態勢。面對來勢洶洶的晉軍,東吳只能節節敗退。最終於公元280年5月1日,晉朝的大軍抵達南京城下,孫皓已經意識到大勢已去,毅然反綁雙手,背負着棺材向西晉軍投降。作為結果,孫皓被封為「歸命侯」。東吳滅亡,西晉由此一統天下。[1]
事實上早在蜀漢滅亡後,東吳就成為了名存實亡的國家,註定難以獨善其身。而當孫權過世後,東吳內部又陷入了無休止的內亂。加上孫皓在位期間魯莽的用兵方式,更是加速了東吳的滅亡進程。西晉正處於崛起階段,形勢逐漸向他們傾斜。這種正衰順旺的趨勢註定了東吳禍起必有因,最終滅亡已是勢在必行。
回顧孫皓的童年可謂悲慘無比。他的父親孫和在二宮之爭中失去太子之位,被貶為南陽王。而在他前往長沙的途中,親族孫峻突然背叛,俘虜了孫和,並將其押送至新都,最後賜死於那裡。孫皓的母親也選擇了自盡。這些不幸事件使得孫皓的童年經歷異常慘痛。
孫皓的童年是很悲慘的,其父親孫和在二宮之爭的時候被罷黜了太子之位,被貶為南陽王,但是在到長沙的途中,宗室孫峻突然反叛,將孫和押往新都,然後賜死了,他的妃子也選擇了自盡。
就這樣孫皓在年幼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雙親,而他是和他的三個異母兄弟一起長大的,隨後孫休繼位,封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孫皓為烏程侯,原本就沒有孫皓什麼事的。
大家都知道,在高平陵之變後,雖然那時候皇帝還是曹氏,但是實際掌權的已經是司馬氏了,吳蜀都是投降的,但是投降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劉禪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人,大家只知道「此間樂不思蜀」,但都沒想到更深層次的含義,如果劉禪選擇抵抗,司馬炎會放過他嗎?
劉禪在投降後,很平穩的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死的時候64,已經算是很長壽的了。他的爵位也繼續傳給了他的兒子,只不過在西晉永嘉之亂的時候,他的子孫後代幾乎被殺完了。
皓曰:「人臣弒君及佞臣不忠者,則加此刑耳。」充冷漠甚愧。帝封皓為歸命侯,後代子孫封中郎,隨降宰輔皆封列侯。
說的就是吳國孫皓,司馬炎聽說孫皓來後,對他說了一句話「我在這邊給你設這個座位已經很久了」,如果孫皓也學劉禪那樣來一句「此間樂不思吳」,可能他也會終得善終的,可是他卻回了一句「我在南邊也給您設了座位的」,如此針鋒相對的回答,你說司馬炎能高興嗎?
所以在和劉禪的待遇上也是差了很多,孫皓一直被留在洛陽,只待了4年就病逝了,他去世的時候才42歲,正是中年的時候,和劉禪的64歲差的太多了,至於怎麼這麼快就死了,這秘密就不得而知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