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故事之一老馬識途
東周列國故事之一老馬識途,東周列國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有一天,管仲對齊桓公說:「鄭國向來不服天王,這時候又跟楚國[都城在湖北省秭歸縣東,後來遷都到郢,就是湖北省江陵縣,中原諸侯把楚國看作蠻族,到了戰國的時候,楚國擴張到現在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方]拉攏到一塊兒。主公要扶助王室,抵禦蠻族,非得先收服鄭國不可。」寧戚也說:「鄭國從鄭莊公死了以後,四個公子搶君位,簡直鬧得不像話。咱們先君[指齊襄公]殺了子亹,原來想叫子突回去復位,沒想到祭足立了子儀。現在祭足死了,要是主公幫助子突復位,他一定一輩子也忘不了您,還不聽您的話來訂盟約嗎?」
齊桓公聽了他們的話,幫助子突打進鄭國去,殺了子儀。子突又做了國君,加入了中原的聯盟。沒想到楚國跟着就打鄭國,鄭國給楚國打得沒有辦法,只好退出齊國這一邊,又依附了楚國。齊桓公知道要叫鄭國一心歸附,非把楚國打敗不可。
齊桓公這兒正和管仲算計着怎麼去征伐楚國,燕國[在河北省大興縣,是周武王封給召公的]派使者來請救兵,說北邊的山戎侵略進來,來勢非常兇猛,燕國人已經打了幾個敗仗,眼瞧老百姓都要給山戎殺害了,央告齊侯快點去救。管仲對齊桓公說:「主公要征伐楚國,先得打退山戎。北方太平了,才能夠專心對付南方的蠻族。」齊桓公就帶領着大隊人馬去救燕國。
公元前663年(周僖王的兒子周惠王14年,齊桓公23年,魯莊公31年,燕莊公28年),齊國的大隊人馬到了濟水[齊、魯分界線,東邊叫齊濟,西邊叫魯濟],魯莊公來迎接他們。齊桓公把去征伐山戎的事告訴了他。魯莊公說:「您出來抵禦北方的外族,不讓他們侵略進來,不光是燕國,就是對我們魯國也有好處。我願意派一隊人馬跟着您去。」齊桓公正想建立武功,征伐山戎很有把握,就說:「北方路遠,道上又有危險,我不敢麻煩您。萬一需要更多的人馬,那時候我再請您幫忙。」魯莊公就依了齊桓公的話。
齊國的大隊人馬到了燕國,山戎早已搶了一批壯丁和女子和無數值錢的東西逃回去了。管仲說:「山戎沒打就走,等到咱們一走,他們准又來搶掠。要安定北方,非打敗山戎不行。」齊桓公就決定再向前進。燕莊公[燕國第十七代國君]要帶領着本國的人馬作為前隊。齊桓公說:「貴國的人馬剛跟敵入打了仗,已經辛苦了,還是放在後隊吧。」燕莊公又對齊桓公說:「離這兒八十里地,有個小國,叫無終國[在河北省玉田縣],跟我們有點交情。要是把他們請出來幫幫忙,咱們可就有了帶道的了。」齊桓公立刻派人帶了禮物去請無終國國君。無終國國君也真派了大將來助戰。齊桓公就請無終國的人馬帶路。
齊國、燕國、無終國的人馬打敗了山戎。山戎的頭兒密盧向北邊跑去,拋下了馬、牛、羊、大豆、帳篷等不少東西,都給中原的人拿回來了。他們又救出了不少從燕國擄去的壯丁和女子。山戎的老百姓投降了。齊桓公打算收服山戎,囑咐將士們不許殺害他們。山戎人做夢也想不到打了勝仗的會這麼寬待他們,簡直感激得要哭出來了。齊桓公問他們:「你們的頭子逃到哪兒去了?」他們實話實說:「到孤竹國[在遼寧省朝陽縣到河北省盧龍縣一帶地方]借兵去了。」齊桓公和管仲決定再去征伐孤竹國,好叫中國的北方能有太平的日子。三國的人馬就又往北前進。
中原的大隊人馬到了孤竹國附近的地方,就碰見山戎的頭兒密盧和孤竹國的大將黃花,每人帶着一隊人馬前來對敵。他們又給齊國打了一個敗仗。齊桓公一瞧天也不早了,就安營下寨,打算休息一夜,明天再去攻打孤竹國。到了頭更天的時候,齊國的士兵帶着孤竹國的大將黃花來見齊桓公。齊桓公一瞧他雙手捧着一顆人頭,就問他:「你來幹什麼?」黃花跪在地下,奉上人頭,說:「我們的頭子答里呵不聽我良言相勸,非得幫助山戎不行。這會兒我們打了敗仗,答里呵把老百姓都帶走,還親身到沙漠去請救兵。我就殺了山戎的頭子密盧來投降,情願在大王手底下當個小兵。您的人馬去追趕答里呵,我可以帶路,省得他回來報仇。」齊桓公和管仲把那顆人頭仔細瞧了一陣子,又叫將士們認了認,真是密盧的腦袋。大概他們是窩裡反了。齊桓公就把黃花留下。第二天,齊桓公和燕莊公跟着黃花進了孤竹國的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齊桓公叫燕莊公帶着燕國人,守住孤竹國的都城,自己帶着全部人馬跟着黃花去追答里呵。
黃花在前頭帶道,中原的隊伍在後頭跟着,浩浩蕩蕩,一路走去。到了快掌燈的時候,他們到了一個地方,當地人把它叫「迷谷」,又叫「旱海」。那地方就跟大海一樣,沒邊沒沿,別說是在晚上,就是在大天白日,也分不出東南西北來。中原人哪兒到過這樣的地方啊!大傢伙兒全迷了道兒。齊桓公和管仲急得什麼似地趕緊去問黃花。喝!哪兒還有他的影兒?大伙兒才知道中了黃花的詭計。原來黃花殺了山戎的頭子密盧,自己想做頭子,倒是真的;投降中原可是假的。天一會兒比一會兒黑,又碰上冬天,西北風一個勁兒地刮着。大伙兒凍得直打哆嗦。
往後越來越黑,真是天昏地暗,什麼也瞧不見。他們就在這沒邊沒沿黑咕隆咚的迷谷里凍了一夜。好容易盼到天亮,可是又有什麼用吶?眼前還是黃澄澄的一片,道兒在哪兒吶?這塊鬼地方連一滴滴水都沒有。就因為沒有水,不打算喝的也渴了;想喝的就更渴了。你有多大的力氣也沒法跟這冷清清的荒地斗哇?大伙兒正乾瞪眼沒轍的時候,管仲猛然想出一個主意來了。一隻狗、一隻鴿子,還有蜜蜂,不管離家多遠,向來不會迷路的。他就向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挑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頭裡走,咱們在後頭跟着,也許能走出這塊地方。」齊桓公說:「試試瞧吧。」他們就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居然領着大隊人馬出了迷谷,回到原來的路上。大傢伙兒這才透了一口氣。
齊桓公的大隊人馬出了迷谷,走到半路,瞧見一批老百姓走着,好像搬家一樣,就派幾個人打扮成過路的老百姓,問他們:「你們這是幹什麼吶?」他們說:「我們的大王打退了燕國的人馬,現在叫我們回去。」齊桓公和管仲這才明白當初所瞧見的空城也是黃花和答里呵使的詭計。管仲就叫一部分士兵打扮成孤竹國老百姓,混進城去。到了半夜,混進城裡的士兵放了一把火,從城裡殺出來,城外的大軍從外邊打進去,直殺得敵人叫苦連天。黃花和答里呵全給殺了,孤竹國也就這麼完了。
齊桓公對燕莊公說:「山戎已經趕跑了,這一帶五百多里的土地都是燕國的了,別再放棄。」燕莊公說:「這哪兒行啊!托您的福,打退了山戎,救了燕國,我們已經感激不盡了。這塊土地當然是屬於貴國的了。」齊桓公說:「齊國離這兒那麼遠,叫我怎麼管得了哇?燕國是中國北邊的屏障,管理這個地方是您的本分。您一方面向天王朝貢,一方面守着中國的北部,我也有光彩!」燕莊公不好再推,就謝了謝齊桓公。燕國一下子增加了五百多里的土地,變成了大國。
北半邊算是平定了,齊桓公領着大隊人馬動身回去,燕莊公當然親自歡送。他非常感激齊桓公,真捨不得分開,送着送着,不知不覺地送到了齊國的長蘆[在河北省滄縣西北],出了燕國有五十多里地了。可是「送客千里,終須一別」。齊桓公跟燕莊公分手的時候,猛然想起來一件事。他說:「依照朝廷的規矩,諸侯送諸侯不能離開本國的地界。我怎麼能叫您不守規矩吶?您就送到這兒為止,五十里齊國的土地全送給您!」燕莊公再三推辭,齊桓公一心要人家認他是諸侯的領袖,一定要他守規矩。燕莊公只好答應了。
(東周列國故事新編)
評:又是一個有名的故事——「老馬識途」,還是引用一下《韓非子·說林上》的原文: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善用識途的老馬也是一條重要的用人之道。
補充說一下隰朋。管仲評價他「升降揖讓,進退閒習,辯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管仲執政期間,隰朋作為最重要的外交大臣,為齊桓公的霸業立下了赫赫功勞;管仲死後,隰朋又接替管仲執政,可見其水平能力。可惜「天之生(隰)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隰朋執政不滿一年也去世了,齊國也由治到亂,當然這是後話。
齊桓公打敗山戎,滅掉孤竹國,將得到的土地全部贈與燕國,確實有大國國君的風範。燕國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開始逐漸成為北方的大國,齊國北部的邊防有了足夠的保證;更為重要的是,燕國作為中原北部的諸侯,抵禦住了中國北部外族的入侵,為華夏民族的生存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孔子日後的感慨——「微管仲,吾披髮左衽已」,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當然這只是抵禦外族的事件之一)。至於說有些人講,正因為燕國強大,日後差點滅了齊國(這裡面的故事和是非日後再慢慢談來),這是齊桓公沒想到的,是他的失誤,這就純粹是馬後炮的說法了。很多中國人總想為萬世謀卻不明白當下的事要當下的人來處理並負責的道理,不明白依靠好的體制和制度比依靠某些人更靠譜的道理,不明白沒有亘古不變永遠適用的規則、只有依時代變化而變化才是王道的道理才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