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韓非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韓非[1] ,(1998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年),戰國末期韓國(河南新鄭)人,出身於貴族世家。「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

生平

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況的學生,是秦王朝統一全國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議韓王採用法家主張,實行變法以圖自強,但未被採納。後來韓非的著作如《孤憤》、《五蠹》等傳到秦國,秦始皇讀後十分欣賞韓非的才識,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韓國,韓王命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後,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但韓非的政治主張卻為秦始皇所實踐。韓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韓非子》一書中。  

韓非生活於戰國末期,這時期經歷了春秋以來約300年的戰爭動亂局面,結束了奴隸制的統治,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已經鞏固,封建主義的上層建築也初步確立。要求出現一個統一的安定發展的政治局勢,成為全國人民一致的願望。韓非的哲學就是這一偉大歷史轉折時期的產物。他總結了法家在長期變法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繼承了苟況的唯物主義哲學路線,改造了《老子》的哲學,為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提供了系統的世界觀、認識論和社會歷史觀。

《韓非子》介紹

《韓非子》 是在韓非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非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非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著作中許多當時的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


視頻

蔡志忠經典動畫系列 韓非子


名言賞析[2]

  1. 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註解: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麼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麼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2.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註解: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3. 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註解:火的形態看起來是嚴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看起來是柔弱的,所以經常有人淹死)
  4. 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註解: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5. 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註解:眾人會全力幫助他,身邊的人樂於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讚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6. 君無見其所欲。(註解:君主不應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7. 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註解: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8. 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註解: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麼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希望寄托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9.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註解: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10.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註解: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註解:過於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12.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註解: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13.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註解: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14. 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註解: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15. 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韓非子名言(註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16. 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註解: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17. 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註解:過於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8. 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註解: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19.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註解:所以應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併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