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故事之完璧歸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周列國故事之148 完璧歸趙,東周列國故事。[1]
故事內容
公元前283年(就是齊國人殺了淖齒立法章為齊王那一年),秦昭襄王聽說趙王得着了「和氏璧」,就是當初楚國丟了害得張儀受了冤枉的那塊玉璧。他派使者帶了國書去見趙惠文主,說秦王情願拿出十五座城來換那塊玉璧,希望趙王答應。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想答應秦國,又怕上當;要不答應,又怕秦國打進來。大伙兒計議了半天,還不能決定到底應當怎麼辦。趙惠文王問誰能夠當使者上秦國去辦這件事。他瞧了瞧大將廉頗,廉頗低着頭不說話。
當時有個宦官令叫繆賢[繆miao四聲]的,他對趙王說:「我有個門客叫藺相如[藺lin四聲],他是個挺有見識的謀士。我想,叫他上秦國去倒挺合適。」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上來,問他:「秦王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玉璧,先生認為是答應好吶還是不答應好?」藺相如說:「秦國強,咱們弱,不能不答應。」趙王接着又說:「要是把玉璧送了去,得不着城,怎麼辦吶?」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玉璧,這個價錢總算夠高的了。趙國要是不答應,錯在趙國。要是大王把王璧送去,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了。我說,寧可叫秦國擔這個錯兒,咱們可不能不講道理。」趙惠文王說:「先生能上秦國去一趟嗎?」藺相如說:「要是沒有可派的人,那我就去一趟。秦國交了城,我就把玉璧留在秦國;不然的話,我一定完璧歸趙。」趙惠文王當時就拜藺相如為大夫,派他上秦國去。
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聽說趙國送玉璧來了,挺得意地坐在朝堂上。藺相如恭恭敬敬地把玉璧獻了上去。秦王看完了,挺高興。他把玉璧遞給左右,大伙兒傳着看,又交給後宮的美人們瞧了一回,大臣們都給秦王慶賀,一齊歡呼萬歲。藺相如一個人冷冷清清地站在一邊等着。等了老大半天,也不見秦王提起那交換城的事。他想:「秦王果然不是真心實意地想交換。可是玉璧已經到了他手裡,怎麼能拿回來吶?」他當時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這塊玉璧,看着雖說挺好,可是有點小毛病,別人不容易瞧出來,讓我指給大王瞧一瞧。」秦王就叫手下的人把玉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着玉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瞪着眼睛,氣哼哼地對秦昭襄王說:「大王當初派使者送國書的時候,說是情願拿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玉璧。趙國的大臣們都說,『這是秦國騙人的話,千萬不能答應。』我可反對說,『老百姓還講信義,何況大國的君王?我們哪兒能拿小人的心思去瞎猜君子?』趙王這才齋戒了五天,然後叫我送了來。這是多麼鄭重的一回事。可是大王太不恭敬了。拿着這塊玉璧隨隨便便地叫左右傳着瞧,還送到後宮去給宮女們玩弄,沒把它重視得像十五座城一樣。從這點看來,我知道大王沒有交換的真心實意。為這個,我把這塊玉璧拿了回來。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跟這塊王璧在這根柱子上一塊兒碰碎!」說話之間,他就拿起玉璧來,對着柱子要摔。秦昭襄王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大夫別錯會了我的意思。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吶?」他就叫大臣拿上地圖來,指着說:「打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全給趙國。」藺相如一想:「可別再上了他的當!」他就對秦王說:「好吧,不過趙王齋戒了五天,又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挺鄭重的送玉璧的儀式。大王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玉璧的儀式。要這麼恭恭敬敬地盡了禮,我才敢把玉璧奉上。」秦王說:「這就麼辦吧。」他只好叫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裡去歇息。
藺相如拿着那塊玉璧到了賓館裡。他想:「過了五天,仍然得不到那十五座城,可怎麼辦吶?」他就叫一個手下的人扮做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玉璧包着系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幾個在秦國的別國的使者,大傢伙兒都來參加接受玉璧的儀式。他想借着這個因頭來向各國誇耀誇耀。朝堂上坐滿了人,非常嚴肅。忽然傳令官喊着說:「請趙國的使臣上殿!」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向着秦王行了禮。秦王見他空着兩隻手,就對他說:「我已經齋戒了五天,這會兒舉行接受玉璧的儀式吧。」藺相如說:「秦國自從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多位君主沒有一個不重用欺詐的人。孟明視欺騙了晉國,商鞅欺騙了魏國,張儀欺騙了楚國……過去的事一件一件地都在那兒擺着。我也怕受欺騙,對不起趙王,已經把那塊玉璧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秦王大發雷霆,嚷嚷着說:「你說我不恭敬,我就依了你的話齋戒了五天。今天舉行儀式,你竟把玉璧送回趙國去了。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了你?」他氣呼呼地對底下人說:「把他綁上!」藺相如臉上一點不變顏色地對秦王說:「慢着!讓我把話說完了。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絕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玉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交割給趙國,然後再打發使者跟我一塊兒上趙國去取那塊玉璧,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之後,決不能不顧信義,得罪大王的。我的話說完了,請把我殺了吧。(東周列國故事新編 )好在各國的使者都在這兒。他們都知道是我得罪了大王,不是大王欺負了弱國的使者。」
秦國的大臣們聽了這篇話,你瞧着我、我瞧着你,大伙兒都不作聲。各國的使者都替藺相如捏着一把汗。兩邊武士正要去綁他,秦昭襄王喝住他們,說:「不許動手!」回頭對藺相如說:「我哪兒能欺負先生吶?一塊玉璧不過是塊玉璧,我們不應該為了這件小事兒,傷了兩國的和氣。」他挺尊敬地招待了藺相如,讓他回去。
秦昭襄王本來也不是一定要得到「和氏璧」的,不過要借着這件事去試探趙國的態度跟力量罷了。藺相如這回的「完璧歸趙」就表示了趙國不能屈服的決心。可是秦昭襄王總忘不了趙國。要是一個小小的趙國都收服不了,怎麼還能夠併吞六國吶?
評:藺相如能夠完璧歸趙,確實有運氣的成分,因為秦昭襄王真的要殺他是不需要過多的理由的,而後人對史記記載的合理性進行質疑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這裡我們就不再糾結此事件的真偽了,主要來看看藺相如表現出來的品質。司馬遷對藺相如是不吝褒讚之辭的:「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面臨必死之局而大義凜然並不難,難就難在敢不敢面對可能出現的必死之局,趙王在選定使者時沒有人願意去就是最好的說明。當你可以選擇逃避求生時卻毅然選擇了面對死亡,這才是最可貴的品質。
備註:
《東周列國故事》是200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在淮,以時間為軸縱向編寫,故事獨立成篇,分別講述不同的人物事件,用簡練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鮮活,用畫龍點睛的插圖讓歷史人物變得觸手可及。將春秋戰國前後五百多年的歷史概貌清晰地展現在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