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故事之序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周列國故事之序言,東周列國故事。[1]
故事內容
我國的歷史資料非常豐富。據記載,三代就有史官。早在周朝,列國就各有國史。歷史家把這些資料寫成史書,如《左傳》、《史記》、各種「通鑑」和「通史」,讓我們能夠有系統地研究歷史事件沒發展的過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有不少歷史事跡的敘述,就故事本身來說,又是很高級的文藝作品。只是歷史事件太繁雜,所用的語文到了令天也太深奧,要是沒有老師講解,一般人很難自己閱讀。我喜歡學習現代口語,同時又喜歡中國歷史,就不自量力,打算把古史中很有價值的又有趣味的故事改寫成通俗讀物。就這本書來說,開頭我從《左傳》着手,後來把範圍放大些,從周平王遷都洛邑寫起,到秦始皇統一中原為止(公元前770年到前221年),就是東周列國時代所包括的那些歷史故事。
這五百多年可以說是中國由大小宗族兼併戰爭演進而為統一的東方大國的大時代。其中有不少故事,雖然過了兩千多年,直到今天,仍然為群眾所熟悉,我們還經常談着。令天我們有不少常用的四言成語,還都是那時侯的典故,例如,一鼓作氣,老馬識途,唇亡齒寒,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雞鳴狗盜,狡兔三窟,完璧歸趙,奇貨可居,毛遂自薦,圖窮匕見等等。每一個成語後面都有一段極動人的歷史故事。要是我們能夠用現代漢語把這些故事寫出來,那該多有意思。但是我自己對於歷史研究十分淺薄,語文學習又很不夠,我只覺得這種工作是值得做的。
在寫作過程中,有兩件事情是應當向讀者報告的, 就是有關本書的寫法和自己在語文方面的學習。
本書的寫法
在有關春秋、戰國歷史的古書里,有幾點是很突出的,例如,正統觀念,重男輕女觀念,迷信思想,刺客行為等。故事還是舊故事,古書上沒有的,我們不能憑空捏造,古書上明明記着的,也不能一筆抹煞。不過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人的分析方法把它們整理一下,在敘述方面當然有些區別了。
先就正統觀念吧。一個國家或者一個部族,為了內部的統一和團結,正統觀念有它積極一面的作用。可是領主和領主之間的混戰,貴族內部的爭權奪利,在我們今天比較客觀地看來,就不必拿當時的正統觀念去尊重這個,看輕那個。只要哪一個諸侯比較開明,對老百姓多少有點好處,就算不錯了,管他是正夫人生的嫡子還是姨太太生的庶子,管他是老大還是老幾。如果是個昏君,就暴露他的罪惡,也不必管他正統不正統。
還有,按照正統觀念的說法,周朝分封諸侯的制度是不能廢除的,七國滅了一百一十七個「國家」,後來秦又滅了六國,部是違反正統制度的。所謂「滅人之國,毀人宗廟」,在古書里部被描寫為罪大惡極的行為。其實,從春秋戰國,直到秦始皇放一中國,部是封建領主和封建領主的兼併過程,報本談不到「滅人之國」。因為那時候被滅的只是某一個領主和他的統治,並不是那兒的人民。這跟民族鬥爭中「滅人之國」或者帝國主義者向殖民地侵略,完全是兩回事。秦滅六國只是摧毀大國貴族的統治,六國的老百姓並沒有因此做了亡國奴。正相反,秦國兼併六國,推翻了直接壓在他們頭上的一層惡勢力,客觀上幫助了新興的土地所有者和商人,發展了
生產力。因此,作者把兼併諸侯領主看成是統一中國的好事情,而不是壞事情。可是在兼併戰爭的過程中,那些蔑視政治道德的流氓政客,欺詐和屠殺人民的統治者是應當受到責備的。
其次,蔑視女性的觀念必須予以糾正。自從人類進入男子中心的社會以後,重男輕女的現象本來不足為奇。可是不近人情的、有意蔑視女性的記載應當根據歷史事實加以分析、批判。女人也像男人一樣,有好的,也有壞的。可是同樣一件壞事因為是女人幹的,就說成更壞些,那就不合理了,把男子的過失推在女人身上,那更說不過去。在這本書里對有些過去描寫成反派的婦女,根據歷史事實,給她們一個比較近乎情理的評價。
迷信的思想是跟古人的生活分不開的。古時候的人老把不容易解釋的因果關係和心理現象歸之於鬼神,這種事例太多了。可是古書里有關鬼神的記載差不多都可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說法,加以科學分析或者比較合理的敘述。
暗殺行刺的記載一般都很動人。《史記》的《刺客列傳》更是寫得有聲有色。我想這是因為司馬遷自己覺得受了委屈,希望有俠客一類的人物出來替他抱不平。可是我們始終認為暗殺或者行刺的行為不但是違反政治道德,而且不能解決問題。我們的人民大眾並不贊成這一類的舉動,所謂「大丈失明刀明槍」,「暗箭傷人不是好漢」。在這本書里並不提倡暗殺或行刺,沒把刺客當作好漢來描寫。
在寫作過程中,有幾個技術性的問題也不妨交代一下,主要是指在敘述方面而力求系統化。
我從獨幕劇的編法上和電影攝製中「跟鏡頭」的辦法上得到了啟發,把空間儘可能地限制在一個地點上,地點非移動一下不可或者人物非替換一下不可的時候,就用「跟鏡頭」的辦法把地點或人物連接起來。這樣,就能把這本書里前前後後的故事像環兒套環兒似地連成一條鏈子。環兒有大有小。大環是指幾件關鍵性的大
事和幾個主要人物。比如說,這本書里的故事有幾個大環;先是鄭莊公,接着是五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等);以後是四個公子(孟嘗君、信陵君等),末了是秦國。這裡頭還套着許多小環兒。這麼一來,千頭萬緒的東周列國故事,讀起來就比較清楚點了。
為了便於閱讀, 我在這本書里採用統一的年號和一致的人名。年號一律以公元為主,而以周天王或者列國諸侯的年號為輔,也作為正文,可是用圓括號括起來。順便交代一下,本書採用圓括號和方括號兩種,圓括號內的文字也是正文,是次要的正文;方括號內的文字是註解或者難字注音,可不是正文。
跟年號的統一相似的一點是人名的一致。歷蟲上的人名本來已經夠多的了,有不少人還用了好幾個名字,更沒法記。為了容易記,本書儘可能地讓一個人用一個名字。可是一個人有好幾個名稱的,用哪一個吶?用名吶還是用字,還是用號?我就儘可能地用比較通俗的和多音節的那一個,名也好,字也好。例如,「伍子胥」、「孟嘗君」就比「伍員」、「田文」通俗點,而且各多了一個音節。要是音節多的那個字不通俗,那就用通俗的都一個。比如「管仲」比「管夷吾」少了一個音節,可是因為「管仲」比較熟悉,也就用了。
關於故事的寫法就說了這麼些。我一直希望能貢獻給讀者一些正確的歷蟲知識,使讀者大致能看到一些時代的演變和社會的發展。在主觀的努力上我注意到三件事,就是,要介紹真實的歷史知識;要有教育意義;讀起來要有趣昧。在取材和編寫的時候,我雖然向這些方面努力,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離開自己的要求實在太遠了。
評:《語文的學習》是作者為文的追求,可獨立成章,故下節再述。個人對文中提到的反「正統」、反蔑視女性、反迷信、反刺客行徑是很認同的。而反蔑視女性和反刺客行徑在今天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叫做女權主義和反恐行為,在今日看來仍是有教育意義的,是值得我們反思的。「讀起來要有趣昧」某種意義上和明月兄的「歷史可以更好看一些」有異曲同工之妙。相較之下,本書成書之早,的確令人佩服;而春秋戰國那段歷史對於現在大熱的「國學」的學習,其更為重要的地位當應無異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