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周列國故事之活埋趙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周列國故事之157 活埋趙兵,東周列國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平原君


秦昭襄王按照范睢「遠交近攻」的計策,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侵略臨近的小國,首先是韓國。


公元前261年(周赧王54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he二聲]攻打韓國,占領了野王城[在河南省沁陽縣],切斷了上黨[在山西省東南部]和韓國都城[在河南省新鄭縣]的聯繫。這一來,上黨的軍隊可就變成了孤軍了。這部分軍隊的首領馮亭對將士們說:「秦國占了野王城,上黨再也守不住了。我想,與其投降秦國,還不如去投降趙國。趙國得到了上黨,秦國准得去爭。這一來,趙國跟韓國就不得不聯合到一塊兒去抵抗秦國了。」大伙兒全都贊成他這個辦法。當時就打發使者帶着上黨的地圖去獻給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叫相國平原君[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後,趙王因為虞卿走了,就拜他為相國]帶領五萬人馬到上黨去接收土地。平原君到了上黨,仍然派馮亭為上黨太守,又封他為華陵君。馮亭關了門,在屋子裡哭着,不願意跟平原君見面。平原君左三右四地請他出來,他總是推辭說:「我有三件大罪,沒有臉見人:我不能為國君守住城,這是頭一件大罪;自作主張把土地獻給了趙國,這是第二件大罪;斷送了國家的土地,自己得了富貴,這是第三件大罪。我身上背着這麼大的罪過,怎麼還能當太守吶?」平原君在門口等着不走,馮亭只好含着眼淚出來跟平原君見面。他請求平原君接收上黨,另外派個人去做太守。平原君挺誠懇地叫他保衛着上黨,維持秩序。馮亭實在推辭不了,只好接受了太守的職位,可是不受封號。平原君臨走的時候,馮亭對他說:「上黨歸了趙國,秦國一定來攻打。公子回去之後,請趙王快派大軍來,才能夠把秦軍打退。」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經過報告了趙孝成王,趙孝成王得了上黨,非常高興,天天喝酒慶祝,反倒把抵抗秦國的事擱下了。秦國的大將王齕隨後就把上黨圍住。馮亭這點兒軍隊不顧死活地守了兩個月一直不見趙國的救兵。將士們和老百姓急得沒有法子,只好開了城門,拼着死命往趙國逃跑。馮亭的殘兵敗將,帶着上黨的難民,一直到了長平關[在山西省高平縣西北],這才碰見趙國的大將廉頗帶着二十萬大軍來救上黨,可是上黨已經丟了。

廉頗和馮亭會合在一起,打算反攻。秦國的兵馬跟着就到了,一下子把趙國的前哨步隊打敗了。廉頗急忙退下去,守住陣腳,叫士兵們增高堡壘,加深壕溝,準備跟遠來的秦軍對持下去,作個長期抵抗。他出了一道命令,說:「誰要出去跟敵人開仗,就有死罪,就算打了勝仗,也照樣定罪。」王齕屢次三番地向趙軍挑戰,趙軍說什麼也不出來。兩下里耗了足有四個多月,王齕想不出進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稟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們老遠地到了這兒,本來想痛痛快快決戰一下。真要是這麼長期對持下去,糧草接濟不上,可怎麼好吶?」


秦昭襄王請應侯范睢想辦法。范睢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想個辦法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吶?」范睢說:「讓我試試看。」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的左右紛紛地議論,說:「廉頗太老了,哪兒還敢跟秦國開仗吶!要是叫那年輕力壯的趙括去,秦國這點兒兵馬早就給他打散了。」趙孝成王聽了這種議論,就真派人去催廉頗快點跟秦國開仗。廉頗還是照舊不動聲色地守住陣線。這下子可把趙孝成王氣壞了。他把趙括叫來,問他能不能把秦軍打退。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碰上我,不是我說句大話,簡直就像秋天的樹葉子遇見大風,全都得刮下來!」趙孝成王一聽,特別高興,當時就拜他為大將,去替換廉頗。


趙括還沒動身,他母親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孝成王別派她兒子去。趙孝成王不知道其中底細,把她召了來。趙括的母親見了趙孝成王,說:「他父親趙奢臨死的時候,再三囑咐過,他說,『打仗是多麼危險的事兒,戰戰兢兢,處處都顧慮到,還怕有疏忽的地方。趙括這小子倒把軍事當作鬧着玩兒似的,一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紙上談兵,誇誇其談。將來要是大王用他為大將的話,我們一家大小遭了災禍還在其次,怕的是連國家都要斷送在他手裡。』為這個,我請求大王千萬別用他。」趙孝成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不必說了。」她說:「那麼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請別連累我們一家大小。」趙孝成王答應了她,就叫趙括帶領着二十萬兵馬,從邯鄲一直向長平關開去。


公元前260年,趙括到了長平關,請廉頗驗過兵符,辦了移交。廉頗帶着一百多個手底下的人回邯鄲去了。趙括統領着四十萬大軍,聲勢非常浩大。緊跟着他就把廉頗的法令廢了,換了一些將士,出了一道命令,說:「要是秦國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要是打敗了,就一直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馮亭極力勸止他,把廉頗打算消耗秦國兵馬的意義說了一遍,還勸他像廉頗那樣守住陣地。趙括說:「他懂得什麼?」


當天就有兩三千的秦國士兵來挑戰。趙括立刻出兵一萬,跟他們交戰。秦國兵馬敗了下去,退了十幾里地。趙括一瞧前哨得勝了,第二天親自帶領着大隊兵馬追趕下去。馮亭趕緊攔住他,說:「秦國人向來狡猾,將軍千萬別上他們的當。」趙括哪兒肯聽。他說:「這種西戎,不值一打。」他帶着士兵一氣又追下了十幾里地。他接着往下追,催促後隊人馬一齊上來。王齕只好反攻為守,不跟趙括交戰。


趙括進攻了好幾天,王齕不讓秦國軍隊出去。趙括樂着說:「我早就知道王齕不過如此!」他正在得意的當兒,忽然一位將軍慌慌張張地跑來報告,說:「後隊的大軍給秦國人切成兩截,過不來了。」話還沒說完,接着又有一位將軍跑來報告,說:「西邊全是秦國的軍隊,東邊一個人也沒有。」趙括只得指揮着軍隊,往長平關退卻。


他們跑了四五里地,橫斜里鑽出一隊人馬來,帶隊的是秦國的大將蒙驁[ao二聲]。就聽蒙驁高聲喊着說:「趙括,你中了武安君的計了!還不快快投降!」趙括一聽說「武安君」這個名兒,嚇得臉色都白了。他早就說過,他不怕王齕,就怕白起。哪兒知道範睢一得到趙括替換了廉頗的信兒,就暗中叫武安君白起去指揮王齕。這下子可真把趙括嚇壞了。他連忙在半道上駐紮下來,準備守在那兒。馮亭對他說:「咱們雖說打了一陣敗仗,要是大傢伙兒同心協力,跟秦軍拼個你死我活,咱們還能夠回到大營去。要是在這兒駐紮下來,萬一給他們前後圍起來,咱們說什麼也跑不了啦!」趙括不理他,照舊吩咐士兵們築堡壘,也不跟敵人交戰。白起早把他們圍上了。


趙括的大軍就這麼變成了孤軍,受盡艱難困苦,守了四十六天,眼瞧着糧草接濟不上,救兵也沒有。趙括只得把大軍分為四隊,四面八方地衝出去。白起早就挑選了弓箭手,四下里埋伏着。趙國軍隊一出來,就見亂箭像狂風暴雨似地一齊射過來了。他們一連氣往外沖了三四回,全給人家的箭射得沒法出去。


趙括的人馬實在沖不出去。他們在那圈兒里湊合着又呆了幾天。士兵們一見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就亂起來了。趙括帶着五千名精兵作最後一回的掙扎。他首先騎着一匹快馬衝出去。沒想到迎頭來了兩位大將,一瞧正是王翦和蒙驁。趙括哪兒還敢對敵?急忙往橫斜里跑下去,沒留神踩了個空,連人帶馬掉下去,給亂箭射死了。趙國軍隊大亂起來。那些有本事的將軍,趁着亂鬨鬨的當兒,有的跑出去了。馮亭嘆了一口氣,說:「我接連勸了他三回,他一死兒不聽,這真是無可奈何,我還跑個什麼吶?」他就自殺了。

白起叫人豎起一面大旗,叫趙軍投降。趙軍一見,全把傢伙扔了。白起又叫人挑着趙括的腦袋,上趙國另一個兵營去招撫其餘的士兵。那邊趙國兵營里還有二十多萬人。他們一聽說主將給敵人殺了,全都投降了。盔甲兵器,真是堆積如山,營里的輜重也全給秦軍拿去了。


白起一檢查趙國前後投降的人數,一共有四十多萬人。他把他們分為十個營,每營配上秦國的士兵,由秦國的將官管理着。當天晚上,秦國兵營里,把牛肉和酒都搬到趙國兵營里來,給趙國的將士兒郎們大吃一頓,對他們說:「明天武安君要改編軍隊。趙國的士兵情願編在秦國兵營里的都發給兵器,其餘年歲大的,身子不太好的,還有不願意或是不便上秦國去的,武安君都讓他們回趙國去。」四十萬趙兵一聽到這個命令,大傢伙兒全都歡天喜地地睡覺去了。


王齕偷偷地跟白起說:「將軍幹麼這麼優待他們?」白起說:「別傻了!上回你打下了野王城,上黨不是早就在你手裡了嗎?可是他們不願向你屈服,反倒投降了趙國。由這兒就可以看出這兒的人並不是願意歸附秦國的。如今趙國投降的人數,前前後後有四十多萬,隨時隨刻都能叛變。誰管得住他們?你去通知咱們那十個將軍,叫每個秦國人都拿塊白布包上腦袋。這麼着,凡是腦袋上沒有白布的,全是趙國人,把他們統統殺了。」


秦國的士兵們得到了這個秘密的命令,一齊動起手來。那些投降了的趙國人,一來沒有準備,二來手裡沒有傢伙,全給秦國人捆上。四十多萬人怎麼殺吶,再說這些屍首扔到哪兒去吶?白起早就叫人刨了好些個大坑,把俘虜全都埋了。這是戰國時期最殘酷的一個大屠殺。趙國四十多萬士兵,一宵工夫全結果了,只留下二百四十人,叫他們活着回邯鄲去傳揚秦國的「威力」。


評:秦趙間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末年最有名的戰爭之一。藉此一戰,秦國將阻礙它統一六國最大的敵人趙國的元氣徹底打傷,要不是范睢最後要秦王退兵,可能此一仗就是滅亡趙國的戰役之始。戰爭是國家最大的事情,這是又一次的印證。


備註:


《東周列國故事》是200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在淮,以時間為軸縱向編寫,故事獨立成篇,分別講述不同的人物事件,用簡練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鮮活,用畫龍點睛的插圖讓歷史人物變得觸手可及。將春秋戰國前後五百多年的歷史概貌清晰地展現在您眼前。

參考資料 

  1. 活埋趙兵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