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平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平湖

中文名稱;東平湖

省份;山東省

總面積;627平方公里

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2.5米

蓄水總量;3億立方米

開放時間;07:30~18:30

門票價格;80.00元

著名景點;東平水滸影視城

建議遊玩時長;1天

適宜遊玩季節;5-11月為佳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巨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她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山東省推出的水滸旅遊線路中的重要景區。總面積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總量3億立方米。

東平湖湖內水質肥沃,水源充沛,漁業資源豐富,是山東省重要的淡水漁業生產基地。沿湖共9個鄉鎮,涉漁人口17.5萬餘人,湖內作業船隻3700餘只,沿湖漁民主要靠水產養殖和大湖捕撈為生,全縣水產養殖面積8.2萬畝,水產品總產量4.6萬噸,漁業總產值4.2億元。

東平湖,三面環山,景色優美,素有「小洞庭」之稱。沿湖文物古蹟遍布。湖東岸是水滸英雄頭領宋江攻打東平府城駐地,有後漢東平國憲王劉蒼及其後代墓葬地,有稱為東平古八景之一的「黃石懸崖」。

序言介紹

東平湖位於東平縣,湖區總面積632平方公里。20世紀50年代後在原東平湖的基礎上,為分蓄黃河特大洪水圍湖築堤,它是黃河下游的重要分洪工程。[1]

東平湖分老湖區與滯洪區兩部分,中以二級湖堤分開。老湖區在東北部,面積209平方公里,常年蓄水,即一般所稱的東平湖。滯洪區亦稱新湖區,在東南部,面積423平方公里,大部為農耕地,是防禦黃河特大洪水的分洪區。東平湖老湖區有林辛、十里堡、徐莊、耿山口4個進湖閘,黃河洪水進湖經調節後,由陳山口、清河口兩齣湖閘泄湖水入黃河。滯洪區有石窪進湖閘,一旦分泄黃河洪水經調蓄後,由張壩口泄水閘、柳長河泄水閘和碼頭泄水涵洞,泄滯洪水入梁濟運河,南流注入南四湖。

境域變遷

東平湖亦發育在黃河扇形平原與山前沖積洪積平原的接合地帶。它是古代大野澤-梁山泊演變後的殘跡。春秋至宋初,今新、老湖區均有城邑,或為郡治,或為縣城,濟水由南而北

流經其中。由於黃河決溢屢注大野澤,使大野澤上游逐漸淤積,澤面從南向北推移。到五代後期,形成了環繞樑山的巨浸梁山泊,今新湖一帶亦成為浩淼的湖區。北宋末到金代,黃河時而決注梁山泊,梁山泊隨着黃河水補給大小而變化無常,黃河泥沙也時斷時續地堆積在泊內。至元末,梁山泊已不復存在,在昔日廣袤的湖區里,殘留着幾個小湖泊,其中位於今東平湖區的是安山湖。安山湖在今新湖區安民山下,明初貫安山湖開會通河,並在運河南蓄水作為運河水櫃,周長八十三里有奇。明中葉後,安山湖減小,失去水櫃作用,湖區大部開墾為農田,安山湖僅具其形。

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決口改道初期,黃河所挾帶的泥沙,絕大部分都淤積在張秋以上的泛濫沖積扇上,下泄入海的水較清,張秋以下河道處於沖深展寬階段,大汶河、宋金河及大運河等河水,能夠順利地下注黃河。隨着張秋以上黃河泛區開始修建南北大堤,黃河含沙量提高,黃河河道由沖刷轉而淤積,河道不斷淤高,致使大汶河、宋金河及大運河等河水下泄受阻,各河河水停蓄在窪地之中,淹沒了村莊、田疇,形成了新的積水區,即現在常年蓄水的東平湖老湖區。由於大部分屬東平縣所轄,故在民國年間便有東平湖之稱,但當地居民一般稱大運河以南老安山湖為南湖,以北新形成的湖區為北湖。建國前,黃河洪水經常漫灘入湖,因此常年不涸。193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鄭州花園口扒決黃河南堤,河水南注入淮,東平湖因失去黃河水源而乾涸。直至1947年花園口復堵,黃河回歸故道入海,東平湖重又蓄水。[2]

主要支流

東平湖主要注入河流是大汶河,大汶河由東平縣州城西北入東平湖老湖,經東平湖調蓄後流入黃河,因此大汶河和老湖區屬黃河流域,新湖區微向南傾斜,屬淮河流域。[3]

大汶河,古汶水。大汶河發源於山東旋崮山北麓沂源縣境內,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諸水,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新泰、泰安、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縣、市,匯注東平湖,出陳山口後入黃河。

水文特徵

東平湖經過治理後,成為控制山東黃河安瀾入海的大型水庫,其近期防洪水位定為44~44.5米(大沽基點,下同),相應蓄洪量為30.4億立方米,除去老湖底水和預留給大汶河來水量,實際蓄水能力為20億立方米,可抵禦鄭州花園口出現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使下游確保安全。

東平湖老湖湖盆寬淺,它北起清河口門,南至大安山,西瀕陸莊、十里堡黃河大堤,東北臨丘陵。湖底西北高,東南低。常年積水區約100平方公里,相應最大水深1.8米左右,分布在土山、金山、二道坡、八里灣、大安山、埠子、前后蒼、辛店鋪、陽穀店一帶。盛夏時湖面150多平方公里,洪水時可達200平方公里。當湖水位為44米時,湖泊容積為7.78億立方米,相應最大水深5.8米左右。

根據土山站1960~1966年觀測資料,東平湖多年平均水溫為14.0℃,一年中有185天水溫在15℃以上。水溫月平均最高值出現在7月,為27.2℃;月平均最低值出現在1月,為1.3℃。東平湖水質較好,無污染,是山東省重要的淡水養殖基地。

水利概況

建國後對東平湖進行了大規模治理,修堤建閘,將東平湖與黃河、運河分開,形成新、老湖區,使東平湖樞紐基本上做到"蓄得進,守得住,排得出,防洪保安全"。

建國前,為防黃水南侵,在東平湖修有西起梁山縣十里堡,東至東平城西解河口一線的圍堤(舊臨黃堤),堤高、頂寬均為1~2米。1949年黃河大水,梁山大陸莊民埝決口,黃水倒灌東平湖,衝破運西堤,受災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但滯洪後,對減輕黃河下游堤防的威脅起到顯著作用。為此,1950年7月,黃河防汛總指揮部確定東平湖區為黃河自然滯洪區,作為確保黃河下游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1950-1951年,新建金線嶺堤和新臨黃堤,堵復舊臨黃堤決口,並修復運西堤、運東堤。形成第一滯洪區(即東平湖老湖區)和第二滯洪區,視黃河、汶河洪水情況分級運用。滯洪區總面積943平方公里(其中第一滯洪區223平方公里)。

1958年7月大水後,為了防禦黃河更大洪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於7月26日向國務院報送《山東省關於防禦黃河二萬九千秒立米洪水提前修建東平湖水庫工程規劃要點和施工意見》,經國務院批准提前修建東平湖水庫。湖改水庫工程從1958年8月~1962年底,連續五期施工完成。修築水庫圍堤76公里,新湖堤迎水面砌石護坡61公里,興建十里堡徐莊耿山口3座進湖閘與陳山口出湖閘。改建後,使東平湖滯洪區成為平原水庫,庫區總面積632平方公里,總庫容40億立方米。五期湖改水庫工程,共完成土方2923萬立方米,石方115萬立方米,工日2744萬個,投資3974萬元(不包括移民費和進出湖閘建築費)。

1963年,隨着位山樞紐破壩改建,東平湖水庫又恢復以滯洪為主,分級運用的格局。改滯洪區後,最大庫容為30億立方米。1963-1965年,修復二級湖堤及石護坡。1966-1970年對圍壩石護坡進行全面整修。進出湖建築物經多年修建、改建,至1985年底,已建成石窪、林辛、十里堡、徐莊、耿山口5座進湖閘及陳山口、清河門2座出湖閘。

1950-1985年,東平湖滯洪區工程,共完成土方9700萬立方米,石方278萬立方米,混凝土22萬立方米,工日8388萬個,投資2.3億元。·

東平湖滯洪區控制運用原則是根據黃、汶洪水過程情況,採取分級運用,以減少分洪蓄水造成的淹沒損失。不超過黃河下遊河道安全泄量的一般洪水不分洪;運用時,根據洪水情況,儘量用老湖區滯洪;當黃河發生特大洪水或黃、汶洪水遭遇時,始考慮運用新湖區蓄水。新湖區除1960年試行蓄洪外,沒再運用。1982年8月2日,黃河花園口站發生15300立方米每秒洪峰,運用林辛和十里堡進湖閘,向老湖區分洪,歷時72小時,最大入湖流量2400立方米每秒,共蓄水4億立方米。分洪後,艾山最大下泄流量7430立方米每秒,削減洪峰28.6%。

相關視頻

航拍東平湖入黃河!

我和我的祖國——東平湖管理局

參考資料

  1. 泰安東平湖簡介 ,欣欣旅遊網 2015-6-23
  2. 東平湖的歷史變遷 , 人民網 2014-08-20
  3. 東平湖旅遊攻略 , 百度 20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