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方鈴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方鈴蟾

中文學名: 東方鈴蟾
拉丁學名:Bombina orientalis
別 稱:臭蛤蟆、紅肚皮蛤蟆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兩棲綱
亞 綱:滑體亞綱
目:無尾目
亞   目:始蛙亞目
科:鈴蟾科
屬:鈴蟾屬
種: 東方鈴蟾
命名者及年代: Boulenger,1890
英文名稱: Oriental Firebellied Toad、
保護級別:(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東方鈴蟾[1](學名:Bombina orientalis),是鈴蟾科、鈴蟾屬的動物。東方鈴蟾頭扁平,吻圓,前、後肢短,皮膚粗糙,刺黑色,背部呈灰棕色,或背為綠色雜以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面有花斑,為黑色與朱紅色或桔黃色

東方鈴蟾聲音低沉,有冬眠習性,肉食性,5-7月產卵,每次產卵幾十枚至百餘枚不等,每年可產卵150-300枚,主要棲息在山溪的石下、草叢、路邊、半山坡上的小水坑、石頭坑等處,分布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俄羅斯聯邦。

東方鈴蟾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外形特徵

體長36-48毫米左右;頭扁平、長寬幾相等;吻圓,無吻棱;鼻孔在眼與吻端的中央;眼間距等於鼻間距而略小於上眼瞼的寬度;無鼓膜;舌圓,周圍與口腔粘膜相連;有犁骨齒。前肢短,指端圓,指短,指長順序3、4、2、1,基部微有蹼;無關節下瘤,掌突三、均顯著。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僅相遇或略重疊;趾短而扁。

皮膚粗糙,頭、軀及四肢背面滿布大小不等之刺疣,刺黑色;體側之疣一般排列規則成行,較緻密;腹面咽部胸部有少數小的刺疣;其餘部分皮膚光滑無刺。顳褶不清晰。生活時背部呈灰棕色,肩部有綠色花斑,或背為綠色雜以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面的花斑醒目,為黑色與朱紅色或桔黃色,掌蹠及大腿腹面亦有之。受驚擾時,手腳翻起,在背面即可看到鮮明的色彩。

雄性前肢較粗壯,前臂直徑為體長的11%(雌性8.4%),前臂內側、內掌突及內側3指基部有黑色細刺;無聲囊和雄性線。雄性趾間為全蹼,雌性的蹼缺刻較深。

蝌蚪體笨重,尾短弱。後肢發育完好時,蝌蚪全長為31-38毫米,體長16-20毫米;頭部色較淺,尾部色更淺且有不規則的花斑;口小,位於頭前下方,口周圍部有唇乳突;唇齒式Ⅱ/Ⅱ:1-1,每行唇齒是由二排短密相鄰的小齒所構成;出水孔位於腹部前方的中線上;肛孔位於尾鰭前端中線上[2]

生活習性

東方鈴蟾經常蹲在石塊或水草的上面,有時喜歡張開四肢浮在水面上或躲在水中石塊、水草的縫隙里。受驚擾後,有時將其四肢翻起,露出腹面的警戒色。常常選擇在土洞、石洞或廢窖等處越冬,5月初出蟄,雄性雖無聲囊,但在繁殖期常晝夜嗚叫,聲音低沉,似極遠處的犬叫聲,有時單聲,有時連續嗚叫。繁殖地多為路邊或半山坡上的小水坑或石頭坑,水坑很淺,1m左右,有些甚至是下雨後臨時形成的。水質比較清澈,水中只有少量甚至沒有任何植物,因此可以很容易看到東方鈴蟾在水中遊動。

東方鈴蟾為肉食性物種,可全天捕食,捕食高峰為14:00-17:00。由於東方鈴蟾的舌呈盤狀,不能外翻,且跳躍能力不強,因此只能捕食空中或地面上距離身體較近、活動能力相對較差的食物,包括螞蟻、姬蜂、蚊蠅類、鱗翅目幼蟲、蝽類、甲蟲蜘蛛、田螺等,也可能誤食一些泥土、羽毛和植物性食物,如草棍、草籽、水草等[3]

棲身環境

東方鈴蟾主要棲息在山溪的石下、草叢、路邊、半山坡上的小水坑、石頭坑等處,多選擇有水窪的環境作為棲息位點。

生長繁殖

東方鈴蟾抱對時,雄性抱握在雌性的胯部,抱對的雄蛙體長一般比雌蛙稍大,且體長明顯大於其附近的雄蛙。當產卵場雌性個體非常少的時候,雄性之間會出現爭奪配偶的情況。

5-7月為東方鈴蟾的產卵季節,其多次產卵,每次產卵幾十枚至百餘枚不等,每年可產卵150-300枚,卵多為十幾至幾十個成群的或單個的黏附在水坑邊的植物上或水中的枯枝上;卵為微扁的球形,動物極棕黑色,植物極淺棕色;卵徑為1.8-2.1mm,外有兩層膠質膜。水溫24-26℃時,70h即孵出蝌蚪。蝌蚪體笨重,尾短弱。後肢發育完好時,蝌蚪全長為31-38mm,體長16-20mm;頭部色較淺,尾部色更淺且有不規則的花斑;口小,位於頭前下方,口周圍部有唇乳突;唇齒式Ⅱ/Ⅱ:1-1,每行唇齒是由二排短密相鄰的小齒所構成;出水孔位於腹部前方的中線上;肛孔位於尾鰭前端中線上[4]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俄羅斯聯邦。

中國分布在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安徽河北北京內蒙古

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在俄羅斯和中國很常見,但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東方鈴蟾的捕食能力較差,是兩棲類中比較原始的種群。1990年到1999年間,該種的分布區逐漸縮小,曾經在中國瀋陽的東陵和遼陽均有分布,截止到1999年,其卻很難被發現。東方鈴蟾數量在不斷減少,主要原因是生境遭破壞。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列入《中國遼寧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視頻

國外網友拍攝的睫角和東方鈴蟾造景飼養缸高清大片...

東方鈴蟾(紅腹鈴蟾)吃麵包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