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林回聲(徐繼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林回聲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東林回聲》中國當代作家徐繼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東林回聲

去無錫,我只心儀一個地方。但未等我說出來,即被同行人匆匆拽上車奔往太湖邊。他們說這裡可穿越歷史,進入「水泊梁山」,回歸「魏蜀吳」三國。我不以為然,現代人將歷史篡改後殘留的影視舊貌,我以為除滑稽外,再別無所獲。其實滑稽歷史正是現代人的一種心態與獲取,所以經營歷史者的一番作為,也隨之風生水起了。

在穿越歷史的太湖邊,急促的腳步、繁雜而鼎沸的人聲推着我,片刻不能停留。喘息中,我的耳畔響着一個聲音,由遠而近,由模糊而清晰,呼喊着引我來到這處心嚮往之的院落。這庭院雖位於市區,來者一入大門,卻頓感心境與環境寧靜了。我知道是耳畔那個聲音的穿透力,屏蔽了鬧市的車水馬龍。

這處庭院即是歷經千年曆經毀滅而重生的東林書院。

邁入書院大門,我的步履立刻緩慢下來,只為了不驚擾這些氣節之士的魂靈。但四百年裡,這些魂靈並沒有沉睡,我耳畔的那個聲音,便是這些魂靈之聲的迴響。它引導我有些沉重的步履,進入祭祀的燕居廟和道南祠,滯留於講德論學的「中和、麗澤、依庸」三堂內……

依庸堂上懸掛着一副名聯。這二十二字的對聯,許多人都能一氣呵成,真謂朗朗上口。當年聚集於書院的這些氣節之士,正是奉顧憲成所撰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之訓,熱血沸騰地在此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指陳時弊、銳意圖新……而他們的一腔熱血也因「樹風聲為己任」遍灑書院,濺入這些碑坊、廊壁、閣闕、門壇、亭榭、橋園……

東林書院的劫難,堪稱中國書院史上之最。一把火片瓦寸椽不存;一把刀斬落三百頭顱。血腥至極,卻未沉冤太久。

在中和堂的壁上,掛有鄧拓先生撰寫的四句行書:「東林講學繼龜山,事事關心天地間;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不知道鄧拓先生何時來此作出這番感慨的。或許因此番感慨,鄧拓將這副名聯引用在《燕山夜話》里,也因此被人發難,作為他反動的罪證而喪命。歷經「文革」磨難後,北京有人把這副對聯改為:「風聲、雨聲、不吱聲,了此一生;國事、大事、不問事,平安無事。」消極悲觀情緒瀰漫字裡行間。胡耀邦同志聞之後又建議改為:「風聲、雨聲、悲嘆聲,枉此一生;險事、難事、天下事,爭當勇士。」以此給同志們鼓勁,振作起精神朝着「四化建設」進發。

顧憲成這副名聯,歷經幾百年而家喻戶曉,全是其字其音所生髮的經典演繹而致。在翻滾的歷史風雲中,這副對聯是幾多人的座右銘,是幾多人的紅塵鏡。這一銘一鏡,可讓人榮光讓人平庸,也可讓人徒悲讓人痛悔……

這個秋日的下午,只有我等幾人來此憑弔。冷寂的東林書院仿佛被遺忘。默默徘徊的我,耳畔嗡嗡地響。這震動耳鼓的回聲,親近有父輩的低語,遠去有春秋的縱橫。忽遠忽近的這股回聲,被四周的高樓大廈彈回來,跌落到這裡的月橋、石河、書齋、山房、草廬、長廊之間,幻化出一個個精靈在我眼前躍動……

是幻聽幻覺吧?我心存疑慮;疑慮自己的耳膜出了毛病。[1]

作者簡介

阿堅:原名徐繼堅,重慶作家協會會員,重慶鐵路作協副主席,已出版散文集《城市人語》《沐風化語》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