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海有勇婦 代關中有賢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海有勇婦代關中有賢女》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東海有勇婦代關中有賢女》是唐朝創作的詩詞,作者是李白。[1]

詩詞原文

《東海有勇婦代關中有賢女》

梁山感杞妻,慟哭為之傾。金石忽暫開,都由激深情。

東海有勇婦,何慚蘇子卿。學劍越處子,超然若流星。

損軀報夫仇,萬死不顧生。白刃耀素雪,蒼天感精誠。

十步兩躩躍,三呼一交兵。斬首掉國門,蹴踏五藏行。

豁此伉儷憤,粲然大義明。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

舍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榮。

淳于免詔獄,漢主為緹縈。津妾一棹歌,脫父於嚴刑。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豫讓斬空衣,有心竟無成。

要離殺慶忌,壯夫所素輕。妻子亦何辜,焚之買虛聲。

豈如東海婦,事立獨揚名。

白話譯文

梁山的傾頹,是因被杞梁妻的慟哭所感動。

這真是深情所在,金石為開啊。

東海有一位勇婦,其英勇之事跡,一點也不比關東為父報仇的賢女蘇來卿差。

她曾向越處子一樣的擊劍名家學劍,超騰跳躍,快若流星。

她為夫報仇,慷慨捐軀。

萬死不顧,其精誠可感上蒼。

她手執雪刃,十步兩躍,三呼一擊地與仇人交戰。

結果將仇人之頭,高懸於城門之上;將仇人之腸肺,用腳踐踏為泥。

以此來報答其夫妻伉儷之情,此舉大義粲然,為人稱頌。

北海的李使君,將此事上奏朝廷。

朝廷下旨免罪,以警風俗。其事跡在東海之畔諸郡廠為傳頌。

從此她的芳名著於《列女傳》之中,在史籍上萬古流芳。

漢朝肘,皇帝因緹縈而免了其父淳于公的牢狴之災;

戰國內,趙國的津吏之女一曲棹歌從而使其父脫了嚴刑之苦。

由此看來,就是有十個兒子,若都是些不肖之子,也不如一個女中豪傑。

以前,戰國時的刺客豫讓,空斬趙襄子之衣,雖有壯心而其事不成;

春秋時刺殺慶忌的刺客要離,更是為壯土所不齒。

其妻子兒女又有問罪?競讓他焚死以邀買虛名。

他們哪裡能比得上這位東海的勇婦啊,事成之後,在青史上獨擅美名!

注釋

1梁山感杞妻,慟哭為之傾:用杞梁妻哭倒城牆事。參見本集《白頭吟》其二注。又,曹植《精微篇》:"杞妻哭死夫,梁山為之傾。"此二句當本此。

2金石:《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3勇婦:胡震亨雲:"勇婦者,似即白同時人。"

4蘇子卿:當為蘇來卿之誤。曹植《精微篇》:"關東有賢女,自字蘇來卿。壯年報父仇,身沒垂功名。"

5越處子:春秋時越國一個女劍俠。參見本集《結客少年場行》注。

6躩躍:跳躍。

7掉:懸掛。國門:都城門。

8蹴:踢也。五藏:即五臟。藏.原作臧,誤。

9伉儷:夫妻。

10北海:即青州。天寶正午改加北海郡。治所在今山東益都縣。李使君:使君,原作史君,誤。王綺雲:"李邕為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所謂北海李使君,疑即其人也。"

11滄瀛:王琦注:"滄瀛,謂東方海隅之地。又,滄州,景城郡;瀛州,河間郡。與青州北海郡相鄰近,似謂其聲名播於旁郡也。"

12淳于免詔獄:淳于公。西漢人,為齊太倉令,有罪當刑。系之長安。其有五女,無男。臨行時留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其少女緹縈感寓言,乃隨父西入長安,上書天子,願沒入為宮婢,為父贖罪。天子伶悲其意,遂下令除肉刑。事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13津妾:名娟,趙河津吏之女。趙簡子南擊楚,與津吏約期渡河,至其時,津史醉酒而不能渡,趙簡子故殺之。津吏之女說其父是為祈禱河神,而被巫祝灌醉的。自已情願代父罪而死。簡子不許。後又請其父酒醒後再殺。簡子許其請。後河工少一人,律吏女自請上船搖櫓,至中流而歌《歌激》之歌。歌中為其父陳情並對趙簡子祝福,趙簡子大悅,免其父罪,並娶其為妻。事見《列女傳·辯通》。

14豫讓:戰國時刺客。知伯對豫讓有寵,後知伯為趙襄子所殺。豫讓欲為知伯報仇,自漆身為厲,吞炭為啞音,減須去眉,變其形容,兩次刺殺趙襄子不成,為襄子所擒。豫讓請求曰:"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襄子使人將其衣與之,豫讓拔劍三躍,呼天而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

15要離:春秋時吳國刺客。吳王闔閭欲刺殺吳王僚之子慶忌。慶忌時在鄰國。要離請往殺之。為了取得慶忌之信任.乃詐以負罪出奔,使吳王焚其妻、子於市,慶忌始信要離。於是與之同返吳。船至中流,要離刺死慶總。要離自省莫非仁、非義、非勇,遂自殺而死。事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視頻

走進詩人李白

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