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港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港鄉江西省修水縣轄鄉,東與修水縣程坊鄉相鄰,南同復源鄉和銅鼓縣幽居鄉接壤,西與上衫鄉、湖南平江縣大口段相連,北同渣津鎮一衣帶水,是一個帶狀型的山區鄉。東港鄉全鄉版土面積1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5米以上,轄7個行政村,137個村民小組、2563戶11014人,耕地面積7473公頃,其中水田5109公頃,年產糧食3000噸,中藥材1800噸,有一百多年的白朮種植歷史,白朮年產量達1500噸(鮮) 。[1]

鄉鎮簡介

東港鄉地處修水縣西南部邊陲,距縣城47公里,東與本縣程坊鄉相鄰,南同復源鄉和銅鼓縣幽居鄉接壤,西與上衫鄉、湖南平江縣大口段相連,北同渣津鎮一衣帶水,是一個帶狀型的山區鄉。東港鄉全鄉版土面積1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5米以上,轄7個行政村,133個村民小組、2756戶13985人,截至2017年7月,東港鄉建檔立卡貧困戶449戶1720人。郵編:332418,代碼:360424206。耕地面積6428畝,其中水田5312畝,年產糧食3000噸。

東港鄉屬山區,山地約占總面積的84﹪,丘陵約占8﹪,低丘崗約占8﹪。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最高點明山,海拔1161.2米,最低處桐樹坪,海拔15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體聚積以河流、水庫為主。東渡港發源於大龍山西北麓,匯靖林、東港至渣津與上衫水匯合。水利工程有正港水庫、姜坑水庫、衛紅水庫、衛紅渠等。庫容量436立方米,灌溉面積3500畝。水力發電裝機總容量2000千瓦。森林資源豐富,面積共163002.8畝,其中用材林46046.5畝,工業原料林50171.3畝,生態公益林66785畝,森林覆蓋率達74﹪,活立木總蓄量285621立方米,年木材交售量2000立方米,是縣重點林區鄉之一。[2]

歷史沿革

民國前屬崇鄉五十五都、五十八都。民國時分 屬黃龍區渣津鄉、上衫鄉和程坊鄉。1949年9月分設為大橋區的靖林、嶺下、台莊、西源4鄉、渣津區東港鄉和高崇區黃源鄉一部分,1956年9月撤併嶺下、西源鄉,分別併入靖林和東港鄉。1958年9月成立東港人民公社和紅色人民公社(翌年紅色改靖林),1960年3月屬渣津公社,1961年9月分出仍為東港、靖林2公社。1968年9月靖林公社併入東港公社,1972年9月再分開為東港、靖林2公社,原台莊鄉1958年9月併入上衫公社,1964年6月分出成立台莊公社,1966年5月台莊併入東港公社。1984年6月撤社回恢復東港、靖林2鄉,1995年3月東港鄉劃出駱駝坪、萬家山、齊源三個村歸程坊鄉管轄,12月靖林撤鄉併入東港鄉。駐地東渡港,距縣城61公里。

行政區劃

東港鄉轄東港、桂坳、東源、台莊、嶺下、黃荊、靖林等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東渡港。[3]

地方特產

修水縣東港鄉土地肥沃,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因此土特產尤為豐富,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地方特產。 西瓜:東港鄉適宜種西瓜,所產西瓜皮薄籽少,襄紅味甜,而且個頭大、產量高,縣城買西瓜的只要聽說是黃坳西瓜,情願多出幾毛錢。黃坳瓜農除了出小產比別人早的、大的,還出產比別人遲的、小的。

楊梅:

東港鄉有一個由浙江移民組成的新建組,十多年前,該組村民在黃土陡坡上挖深坑埋家肥,栽上了幾十畝從浙江引進的嫁接楊梅,近幾年楊梅大豐收,盛鄉的楊梅個大核小,紅得發紫,酸中帶甜,比浙江本地生產的個頭更大,味道更好,產量更高,現在廟嶺鄉已栽種楊梅園1000多畝。

桃梨:

東港鄉不僅是一個旅遊風景區,還是一個萬畝水果之鄉,尤其是東嶺石林中,春天是一片桃紅梨白,夏日是一片綠蔭世界,秋天是收穫果的季節。

花椒:

東港鄉一帶的花椒在江南一帶出了名,每年收穫季節,外地客商上門要貨,見農戶採摘不過來時,指樹作價自己採摘或請人采搞。客商夸古市花椒味正勁好,麻辣中透着清涼,既可做麻辣作料,還可泡茶入藥。三伏天在菊花茶中放幾粒花椒,不僅清涼祛暑,且茶水過夜不餿。

化紅:

修水東港鄉甜橙俗名化紅,在明萬曆年間就出了名。主要出產於西港、上杭、杭口、東津等地,尤以西港所產最佳。西港化紅味甜而略酸,香氣濃郁,食之有止咳、化痰、散氣、健胃之功能,皮還可入藥。1985年西港甜橙專業戶周梅九一棵樹產化紅13.5擔,出席了全國勞動致富座談會。

板栗:

東港鄉的板栗近年打入了上海市場,這是當年在這裡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的功勞。如今東港鄉板栗品種多,有雜交大板栗,有本地甜板栗,還有野生尖栗子。溪口板栗肉脆味甜耐保鮮,尤其是風乾了幾天後的板栗,破殼後內皮自脫,板栗肉就象軟飴糖似的格外有味。[4]

飲食文化

修水縣東港鄉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改革開放以來,修水以優惠的政策,優美的環境吸引了許多投資商來開發。

同時,修水也有不少人在全國各地打工經商當老闆。不要小瞧這山區縣,人們吃的品位,穿的檔次,玩的花樣絕不比外面大城市遜色。特別是吃的,不任是粵魯川名菜,還是蘇揚淮風味,在修水縣城都可以品嘗到,而且修水廚師結合當地的土特產品,把這些名菜做得別有風味。 東港鄉其中比較有名的有 罐煨番鴨:湘鄂贛毗鄰的十縣,農村百姓家都愛養番鴨。

明筍肚片:山東名菜有"雲片肚片",修水廚師用修水特產的明筍做出的明筍肚片,不僅保持其軟嫩脆爽的特點,而且形狀更美,口感更好。醃菜蒸肉:不要認為這道菜名字土氣,實際上就是"東坡肉"或淮揚地區的"霉菜乾虎皮肉"。生芽麂肉:主料即花生芽和肥麂腿肉。這種菜不僅味道好,而且營養豐富。

紅色旅遊

中共湘鄂贛邊特委舊址---台莊位於修水縣東港鄉。

1928年10月29日,以滕代遠為書記的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恢復成立,領導平(江)瀏(陽)修(水)銅(鼓)四縣黨組織,以平、修、銅三縣毗連的台莊為中心,鞏固和擴大蘇區範圍。

1928年1月 中共中央為統一領導湘鄂贛邊的武裝鬥爭,決定建立中共湘鄂贛邊特委。

2月初,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機關在岳陽翰林街秘密建立,郭亮任書記。中共岳陽縣委和共青團縣委同時恢復。

3月27日,由於叛徒告密,郭亮在岳陽被捕。

28日就義於長沙司門口。特委機關和岳陽縣委均遭破壞。

3月和6月,由於叛徒告密,中共湘陰縣委,華容縣委先後遭破壞。

管理政策

東港鄉推行一線工作法,讓黨員幹部在貼近群眾中接受教育,在深入基層中為群眾解決難題,用好作風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凝聚人心奔小康,必須依靠少說多干、重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好作風。

該鄉把加強幹部作風建設作為推動經濟建設的突破口,要求"領導在一線指揮、幹部在一線創業、政策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作風在一線轉變、典型在一線推廣"。

對每位鄉村幹部確定村組聯繫點,規定每個月必須到各自聯繫的企業、村組、養殖專業戶和農民家中蹲一次點。推行一線工作法,就是要為群眾提供零距離的服務,最大限度幫助群眾解決困難。

為建立健全一線工作法長效機制,制定了《進一步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切實轉變幹部作風的通知》,要求做到"六個一",即參加1個產業小組,包抓1個重點項目,抓辦1個項目典型,培育1個致富戶,聯繫1個貧困村,辦1-2件實事;幹部每人寫好民情日記,每月到基層、到農戶家中、到田間地頭的時間不少於15天。

一線工作法既密切了幹群關係,也激發了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激情。群眾自發集資10萬餘元,修通了中村壠公路。桂坳灰磚、地原礦業、晨光果菜等企業紛紛增資擴股,謀求更大發展。

涉及工業、農業、社會事業的20個項目有序推進,累計投資額達6485萬元,為群眾辦好通水、通路等實事、好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