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港市菩薩廟鎮中心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覓知網 的圖片

東港市菩薩廟鎮中心小學位於東港市菩薩廟鎮菩薩廟村,實施小學義務教育[1],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小學學歷教育。多年來,學校遵循「以法治校、科研興校、質量立校、特色榮校」的辦學方針,「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

校園資訊

【童心向黨】獻禮百年-東港市菩薩廟鎮中心小學鄉村少年宮

鄉村少年宮,現有13個教學班,學生327人,在編教師50人。學校積極倡導「以愛育愛」的主題教育,不斷加大投入,完善辦學條件,通過聘請管樂、國畫、古箏、書法、舞蹈、武術、足球校外專業教師等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校內外結合的活動指導網絡。

目前,學校開設社團30餘個,完成活動課程校本教材編寫,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願選擇活動項目,實現了人人進社團、班班有社團的良好局面。學校榮獲「遼寧省文明校園」「遼寧省課改示範校」「遼寧省美育學校」等榮譽稱號。

全校師生利用升旗儀式,主題班、團、隊會等,組織開展好「我向黨旗敬個禮」「童心向黨」教育實踐活動。

學校舉辦「童心向黨·唱支紅歌給黨聽」

慶祝建黨100周年合唱比賽。

組織開展清明祭英烈和網絡寄語活動。

舉辦「新時代好少年·紅心向黨」主題教育讀書活動,童心向黨繪畫作品展等活動。

【村小紀實】以愛育愛,打造村小「桃花源」 ——菩薩廟鎮中心小學校園文化紀實

3月13日早八點半,記者從鐵路丹東站上車,乘高鐵到達大孤山,輾轉來到菩薩廟鎮中心小學時,已經快十點鐘了。副校長林瑜已在校門口等待多時,他的身後,就是六年前異地重建的菩薩廟鎮中心小學——一所嶄新的現代化農村小學。

走進校門,記者仍被這所村小深深吸引,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實在不敢相信在這偏遠的小鎮,竟有這樣一所「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寬闊的塑膠操場被學生們打掃得乾乾淨淨。操場正前方,是一排旗杆。每周一,學校除了在最高的旗杆上升起鮮艷的五星紅旗之外,還會在其他幾個小旗杆上升起由每班老師和學生共同設計的班旗。主教學樓正門口右側,立着一座孔子的雕像,雕像後面是一個古色古香的木質展板,上書「學國學,練書法」六個大字,下面是26幅老師的書法作品。教學樓左側,是一趟長廊,也是菩薩廟鎮中心小學著名的「廊文化」所在地。近百米的長廊里,是各類學生作品以及國學經典展板。春天開始,蔓藤植物爬滿長廊棚頂,這裡不僅是孩子們汲取養分的土壤,更是修養身心的好去處。教學樓後側,是學校「樹文化」基地,七十多種、三千多棵樹木,是孩子們天然的氧吧……

菩薩廟鎮中心小學傾力打造的,不僅是有質感的硬件設施,還有內涵深厚的校園文化[2],讓這裡的農村孩子獲得跟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健康成長。「農村的孩子不比城裡的孩子,有課外興趣班可去,咱們這兒的孩子放學了就回家,幾乎沒什麼特長學,如果我們不給他們創造條件的話,他們的課餘生活就太乏味了。」林校長說。為了讓孩子們多元化發展,學校多年來做了很多努力,每周的特色社團活動把孩子們的課餘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如今,菩薩廟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個個都有「一技之長」。

石頭上畫出多彩生活

「石頭畫」是菩薩廟鎮中心小學的一大特色。由於距海邊較近,孩子們經常能撿到形狀各異、表面光滑的鵝卵石。用水粉精心塗抹一番,一塊石頭就瞬時變成了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仲起是去年剛剛考到菩薩廟鎮中心小學的美術老師,作為一個地道的錦州小伙子,紮根在離家遙遠的偏遠小鎮,需要不少勇氣。「我一到學校,就愛上了這個地方和這裡淳樸善良的孩子們,我願意在這方淨土盡我一己之力,讓孩子們的生活多一些色彩。」仲起已經在鎮上買了房,準備紮根在這裡。談起這一年多以來的美術老師生活,仲起有說不完的話。

剛接手石頭畫社團的時候,仲起有點摸不着頭腦,畢竟自己從沒在石頭上畫過畫,也不知道孩子們什麼水平。但經過一段時間跟同學們的接觸後,仲起完全被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所打動了:貓頭鷹、獅子、招財貓、哆啦A夢……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想到的形象都畫在石頭上,賦予了石頭色彩和生命。「我想,所謂的教學相長就是這樣,我教給孩子們繪畫的技巧,孩子們用自己特有的靈氣感染我,讓我覺得自己時時刻刻都是年輕的。」仲起說。

每周三,仲起都會帶着全校石頭畫社團的孩子們搞創作,遇到滿意的作品,他就幫孩子們收集起來,放進櫥窗。6年1班的張杰,就是通過石頭畫愛上畫畫的。「剛開始,我都不知道往上面畫什麼,但通過老師的指導,我現在已經對石頭畫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遇到形狀好的石頭,總忍不住撿回家,好好清洗一下,成為我的心愛之物。」6年2班的任曉旭也是石頭畫的受益者,她畫的石頭作品還在去年的6·1活動中得了獎。「石頭畫鍛煉了我的想象力和聯想力,還讓我在生活中做事情更加認真了,或許這會成為我一生的愛好。」任曉旭說。

白紙上書寫端正人生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菩薩廟鎮中心小學的老師們更是深諳書法的重要性。由於地處農村,加上家長們讓孩子練字的意識較為薄弱,不少孩子寫字「龍飛鳳舞」,更別談什麼字體了。「學寫字就是學做人,讓孩子們寫一手好字,就是送給他們的一份人生禮物。」多年來,學校精心研究課本教材,請專人書寫字帖,孩子們從「橫平豎直」開始練起,讓每個孩子都好好寫字。

肖承珍是3年1班的班主任老師,也是學校的書法老師。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給孩子們指導書法技巧,讓孩子們每天練習一篇字帖,並由家長發到每個班級的家長微信群里。家長、孩子一起學,互相評比,看誰進步快,字體漂亮。「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們的字都有體了,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不少家長也加入到了『練字大軍』中,從家長會的簽到簿來看,不少家長是下了工夫的。練字這件事,在小鎮上掀起了一陣風,我們都希望這陣風能一直刮下去。」肖承珍說。

六年級的楊玉梅以前字跡潦草,做事情也浮躁。「練書法讓我明白了,做人要坐得住冷板凳,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看着自己寫的字,我覺得付出和努力都是成正比的。」楊玉梅說。馬上要上中學了,楊玉梅希望一手好字能給自己的中學生涯開個好頭。

節目中剪輯精彩童年

菩薩廟鎮中心小學的校園電視台在小鎮聞名遐邇。每月一期,每期20分鐘。這檔只能放在學校操場大屏幕上播放的節目卻擁有相當多的觀眾,原因只有一個:好看。

節目從2014年9月開播,沒有專業的人才、設備,整個演播室里只有一張桌子、一塊綠色幕布、一架簡易攝像機,連用來剪輯的軟件都是低價在淘寶買來的。但學校就是用這樣簡陋的條件,生生做出了老師、學生、家長都愛看的校園節目。這檔節目分為四個板塊:校園新聞、社團風采、國學講堂、繽紛才藝。每一個板塊都有相應的老師,帶領孩子們收集線索,整理材料。采、編、排、導、演、剪輯……每個環節都浸透着全校師生的汗水,也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國學講堂欄目,每期都由學生們自導自演一個國學故事,孩子們穿着簡易的古代服裝,背好台詞,從家裡拿來些演出可能需要的道具,便投入了二次創作。弟子規、論語裡的經典小故事,都被孩子們搬上了熒屏。繽紛才藝欄目,則給每一個有特長的孩子展示的空間,樂器、詩朗誦、聲樂表演,只要孩子們想表現自己,學校就給孩子們搭台子。節目成型後,老師們還把視頻放到網上,並轉發到朋友圈裡,全校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家人都能看到。

「在屏幕上看見自己的樣子,那種感覺很奇妙。」小主持人畢思雨說。六年級的畢思雨幾乎每一期節目都會負責一些采編和播音工作。有時候,大段大段的主持詞對她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但她從來沒有把它們當做負擔。「上了高年級以後,課業壓力增加,但做節目這些工作非但沒有影響我的學習,反而鍛煉了我合理分配時間的能力,教會了我不論何時,都要充滿信心,接受挑戰,迎難而上,這些都是我以後生活的財富。」畢思雨說。

如今,校園電視台節目已經播出30多期了,雖然在專業人士眼裡,這檔節目有些簡陋,但對於整個菩薩廟中心小學師生及家長來說,這就是他們的「黃金檔」、「熱播劇」,是值得整個小鎮都「追」的節目,因為這裡有他們的熱情與汗水。

採訪結束後,副校長林瑜又帶着記者在校園裡走了一番。他說,這裡的一花一木,都是菩小人用愛灌溉出來的,他們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看見孩子們的進步。

在這個幾乎沒什麼休閒娛樂場所的小鎮裡,老師們心無旁騖,吃住都在學校,能教好學生,就是他們心心念念的事情。孩子們呢,來自周邊方圓幾里地的各個村子,每天起早坐校車來,滿載收穫回家去,這裡沒有遊樂場、電影院,卻是最適合他們學習生活的天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