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菏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菏澤市中國牡丹之都。菏澤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古稱曹州,地處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區,東與濟寧市相鄰,東南與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與河南省商丘市相連,西與河南省開封市、新鄉市毗鄰,北接河南省濮陽市。菏澤市轄牡丹區、定陶區、曹縣、成武、單縣、巨野、鄆城、鄄城、東明 2區 7縣(2016年4月 29日,定陶縣正式撤縣設立定陶區)1個菏澤魯西新區(省級新區),16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鄉 6個,鎮 127個,34個街道辦事處),5033個村(社區)。轄地南北長157公里,東西寬140公里,總面積12238.62平方公里。

菏澤原系天然古澤,濟水所匯,菏水所出,連通古濟水、泗水兩大水系,唐更名龍池,清稱夏月湖。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為府,附郭設縣,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賜名菏澤。

常住總人口862.2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60.2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0.6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12.5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67.0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9:51.3:37.8。[1]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菏澤之地稱作空桑。孕育了中華第一個見諸史書的始祖母華胥。在文獻中,最早見到有文字記載的龍出於古雷澤水域。《山海經·海內東經》曰:「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首,鼓其腹則熙。

三皇五帝:雷澤湖泮誕生了中華第一個有姓氏的男性始祖伏羲;少昊生於空桑之域;炎帝是龍族為伏羲之後,起源於山東鄄城羊里水;黃帝得寶鼎於冤句(牡丹區);《歸藏》說:「蚩尤出自羊水」,蚩尤戰敗,肩胛骨葬於巨野北大野澤畔。

堯舜時代: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堯(前2214-前2097年)、舜(前2127-前2029年)、禹(前2081年-前1978年)主要活動在這一區域。舜生於姚墟,舜耕歷山,漁雷澤(姚墟、歷山、雷澤皆在鄄城),陶河濱(定陶);堯初封陶(古陶國,今定陶區),定都平陽(今牡丹區胡集鎮),葬於谷林(鄄城)。舜之師單卷居於單縣,董父在稯川(定陶)為舜帝養龍;禹生於戎州已氏(曹縣東南)之地。

大禹治水後劃分天下為九州,菏澤屬於兗州(鄄城)、徐州(鄆城、巨野、成武、單縣)、豫州(牡丹區、定陶、曹縣、東明)三州交界。

夏朝(約公元前21-16世紀):境內有夏朝宗邑之地三鬷國(定陶)。《史記.殷本紀》:「湯遂伐三鬷,俘厥寶玉。」

商朝(前1559-前1046年):境內有莘國(今定陶與曹縣之間)、顧國、黎國(今鄄城與鄆城之間)。夏朝勁敵曹部落於三鬷(定陶)故地,封為曹國,此曹國為菏澤最早的曹國。

西周(前1046-前771年):周天子分封天下,周文王六子曹叔振鐸封於曹(定陶區、牡丹區),建都陶丘,其他分屬宋國(曹縣)、衛國(鄄城、東明)、郜國(成武)、須句國、魯國(巨野、鄆城、單縣)。

春秋(前770-前476年):後期分屬宋、衛、魯三國。周平王以後,「周室衰微,諸侯強顯始,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菏澤大地正式成為天下諸侯商業貿易的經濟中心。司馬遷至陶地考察後寫道,「此『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 越國大夫范蠡助勾踐滅吳後,毅然棄官赴定陶經商,三致千金而富,成為棄官下海經商第一人。菏澤成了天下交通最為發達的地方。

戰國(前475-前221年):菏澤為諸侯爭奪之地,前期為齊、楚、魏所轄;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春秋以來,曾有十二次諸侯會盟於菏澤,有數十次攻伐之戰發生在菏澤,期中影響較大的城濮之戰、桂陵之戰。菏澤曾為宋、晉、齊、魏、趙、秦、楚各國攻伐之地。秦昭王為鞏固新占之陶丘,穰侯魏冉封於陶。

秦朝(前221-前206年):中部和北部屬東郡,南部屬碭郡。

西漢(前202-公元8年):景帝置濟陰郡,郡治定陶(定陶區),轄定陶、冤句、成陽、乘氏、句陽、單父、成武、己氏、離狐。。東部置山陽郡(治昌邑)。巨野縣大謝集鎮前昌邑村,曾是漢朝昌邑王封國都城,現存有古蹟漢廢帝(昌邑王)劉賀廢冢。

王莽新朝時期(公元8年-公元23年):菏澤分屬濟陰郡、碭郡和巨野郡(公元9年設置)。

東漢以及三國時期:分屬山陽郡、兗州郡、濟陰郡。東漢兗州刺史部治昌邑(巨野東南),三國時期兗州刺史部初治鄄城,後移廩丘(鄆城西北)。

晉朝時期:分屬高平國、兗州郡、濟陰郡。

南北朝時期:為多方割據勢力統轄。南朝劉宋時期,分屬高平郡、兗州郡、濟陰郡。北魏時期,分屬高平郡、任城郡、西兗州。北魏置西兗州,(不久改名曹州)轄濟陰郡,沛郡。

隋朝(581-619年):文帝時,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治鄆城),東南部屬戴州(廢永昌郡後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內。南部屬宋州。606年,境內中部屬濟陰郡(治濟陰縣),東部屬東平郡(治鄆城)。

唐朝(618-907年):境內屬河南道,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南部屬宋州(治睢陽)。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升曹州為興仁府,屬京東西路,治濟陰(定陶),東部屬濟州(治巨野)。其餘不變。

元朝(1206-1368年):中部屬曹州,東部屬濟州、單州,屬中書省。

明朝(1368-1644年):境內大部屬承宣布政司兗州府下轄的曹州、濟寧州(濟州改治任城)和東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屬京師大名府的開州和承宣布政司東昌府下轄的濮州。1368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鎮(今菏澤市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盤石鎮(今曹縣城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1445年(明正統十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這時的曹州雖領兩縣,但為府轄州。

清朝(1644-1912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轄區較明代不變。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一州10縣,附郭設縣,賜名菏澤。此時轄區面積略大於今菏澤市。

中華民國(1912-1949年):1912年,政區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道為省的監察區。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頒發組織令,規定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制。今境除東明縣屬直隸大名道、鄄城縣和梁山縣(原為壽張縣)屬山東省濟西道(後改為東臨道,治聊城),其他縣均屬山東省岱南道(後改為濟寧道,治濟寧)。1925年10月22日,山東省將原四道增為11道制,於今菏澤市區置曹濮道(治菏澤)。1928年廢道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其他縣直屬山東省。1932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山東省共有7個行政督察區(以下簡稱區):第一區治濟寧;第二區治菏澤,菏澤、定陶、曹縣、成武、單縣、巨野、鄆城屬之;第六區治聊城,濮縣(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併入濮縣)……屬之。「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東後,山東省政府撤離濟南,在省內流亡,並於1938-1942年在全省先後設置了17個區。巨野、鄆城、壽張、汶上屬第二區,單縣、成武、曹縣屬第十一區,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六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雖然調整了行政區劃,但境內各縣的歸屬仍未變。

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相繼產生,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逐步發展成為各級政區。從1940年到抗戰勝利,境域分屬以下幾個專區:冀魯豫第八專區。1940年4月初建立運西專區,是年11月改稱魯西二專區,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1941年魯西行政區併入冀魯豫行政區。1940年7月建立湖西專區(因地處微山湖西),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轄區位於今境南部,專署常活動於單縣東南蔡溜、張寨一帶。冀魯豫第十專區。1941年5月建立冀魯豫三專區,7月改為冀魯豫七專區,9月改稱晉冀魯豫二十二專區和冀魯豫十專區。轄區位於境內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權等縣部分區域。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八專區改為冀魯豫二專區,專署曾移駐鄆城潘渡和陳坡,原冀魯豫十一專區改為三專區,十專區改為五專區。1948年9 月全境解放。1949年3 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一部分合併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1]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屬平原省。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

1953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歸菏澤、濟寧兩專區。

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

2000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菏澤地區為菏澤市(地級),原菏澤市(縣級)更名為牡丹區。

2016年2月3日,國務院已批覆定陶撤縣設區。[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曹州府轄1州10縣,即濮州、菏澤、定陶、城武、曹縣、單縣、巨野、鄆城、范縣、觀城、朝城。范、觀、朝3縣和濮州部分地域,不在今境內;今境內的東明縣當時屬直隸省大名府;梁山縣境當時屬壽張縣和汶上縣,隸屬兗州府;鄄城縣境為濮州的一部分。

中華民國

民國三年(1914年)5月,山東省劃為4道。今境屬濟寧道的有菏澤、曹縣、定陶、單縣、城武、鄆城、巨野、汶上(部分屬今梁山縣);屬東臨道的有壽張(今梁山縣境)、濮縣(今鄄城縣境);屬直隸省大名道的有東明。

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省督辦兼省長張宗昌將全省4道增為11道。曹濮道(治菏澤)轄8縣,全在今境內,即菏澤、曹縣、定陶、單縣、城武、巨野、鄆城、濮縣(鄄城);東明縣當時仍屬大名道;梁山縣境屬壽張與汶上縣,屬濟寧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廢道制,各縣直屬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劃菏澤、濟寧等14縣為鄉村建設實驗區,即山東省第一區,專署駐濟寧。是年4月改稱山東省實驗區,6月再改山東省縣政建設試驗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山東省先後共建立7個區。第二區轄9個縣,其中有今境內的菏澤、曹縣、定陶、單縣、城武、巨野、鄆城、鄄城等8縣,專署駐菏澤。東明縣當時屬河北省第十七區,今梁山縣境屬山東省第六、一區的壽張和汶上縣。鄄城縣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與濮縣分治,黃河北岸境域屬濮縣,南岸境域屬鄄城,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又併入濮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山東省改劃為17個區,當時屬境內第十六區的縣有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一區的縣有曹縣、單縣、城武;屬第二區的縣有巨野、鄆城、壽張、汶上;東明縣屬河北省第十七區。

自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夏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境內建立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3個抗日專區,即冀魯豫第八、第十、第十一專區。

在解放戰爭中,境域區劃如下: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區劃有所調整,原冀魯豫第八專區改為冀魯豫第二專區。經過調整於年底轄6縣,境內有鄆城、鄆北、鄆巨、臨澤、鄄城5縣。至1948年2月,南華縣由五專區劃入,11月臨澤縣改稱菏澤縣,年底該專區共轄6縣:菏澤、鄆巨、鄆城、鄆北、鄄城、南華,全在境內。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十一專區改為第三專區。年底,該專區共轄11縣,境內有單縣、單虞、城武、巨南4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十專區改為第五專區。年底,該專區共轄10縣,境內有東明、東垣、齊濱、曹縣、復程、菏澤、定陶、南華8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南華縣由五專區劃歸二專區。11月,菏澤縣改稱安陵縣。年底,該專區共轄8縣,境內有東明、齊濱、曹縣、復程、安陵、定陶6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新建冀魯豫第七專區,將原八專區所轄的南旺、崑山,原十一專區所轄的巨野、嘉祥、濟寧和一專區所轄的寧陽劃歸七專區。經過幾次調整,年底該專區共轄8縣1市。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底,該專區共轄5縣,境內有南旺、崑山、巨野3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區劃作了較大調整,撤銷了冀魯豫第二、三、五、七4個專區,建立菏澤專區和湖西專區,隸屬平原省。調整後的菏澤專區轄8縣,即菏澤、定陶、曹縣、東明、鄄城、鄆城、梁山、南旺。除南旺部分地域外,均在今境內。湖西專區轄7縣,境內有單縣、復程、城武、巨野。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菏澤專區所轄的東明縣劃歸河南省鄭州專區。

1953年7月,湖西專區撤銷,所轄的單縣、復程、城武、巨野劃歸菏澤專區,嘉祥、金鄉、魚台3個縣劃歸濟寧專區。同時,撤銷南旺縣,析入梁山和嘉祥。至1953年底,菏澤專區共轄10縣:菏澤、鄄城、鄆城、梁山、定陶、曹縣、單縣、城武、巨野、復程。

1956年3月,撤銷復程縣,析入曹縣、單縣。

1958年11月,撤銷菏澤專區,將所轄的菏澤、鄄城、鄆城、梁山、巨野、成武、單縣、曹縣8縣併入濟寧專區。同時,撤銷定陶縣,析入菏澤、成武兩縣。

1959年6月,恢復菏澤專區,原併入濟寧專區的8縣復歸菏澤專區。

1960年1月,改菏澤縣為菏澤市,2月原屬濟南市的平陰縣劃入菏澤專區。

1961年2月,菏澤專區所轄的平陰縣復歸濟南市,10月恢復定陶縣。

1963年3月,改菏澤市為菏澤縣,是年4月,東明縣復歸菏澤專區。

1983年9月,再改菏澤縣為菏澤市。1985年12月,梁山縣銀山、豆山、斑鳩店、崑山、司里、大安山等6鄉鎮的全部地域及商老莊、戴廟2個鄉鎮的部分地域劃入泰安市東平縣。1989年12月22日,梁山縣劃入濟寧市,原屬濟寧市嘉祥縣的核桃園鄉劃歸巨野縣。至1996年底,菏澤地區轄菏澤1個市和東明、定陶、曹縣、成武、單縣、巨野、鄆城、鄄城8個縣,共有鄉鎮、辦事處253個,居委會74個,村委會6426個,自然村13996個。行政公署駐菏澤市。

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菏澤市下轄2個區:牡丹區、定陶區,7個縣:曹縣、成武縣、單縣、巨野縣、鄆城縣、鄄城縣東明縣,下設31個街道、123個鎮、14個鄉,297個社區、5514個行政村。菏澤市政府駐牡丹區中華路1111號。

地理環境

地貌

菏澤市地處黃河下游,境內除巨野縣有10平方公里的低山殘丘外,其餘均為黃河衝擊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屬華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自西南向東北呈簸萁形逐漸降低,海拔高度為68~37米,平均坡降為1/4700。微地貌形態有河灘高地、緩平坡地、決口扇形地、壟崗高地、碟形窪地、沙質河槽地和背河槽窪地,以緩平坡地面積最大。[2]

河流

黃河自河南省蘭考縣入境,流經轄區內的東明、牡丹區、鄄城、鄆城四縣區,境內全長157公里。南境沿曹縣、單縣邊界有黃河故道,菏澤市地處古今黃河之間的三角地帶內。

氣候

夏熱冬冷,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南北風頻繁交替,氣溫回升較快;夏季高溫濕潤,常刮東南風,降雨集中;秋季雨量逐漸減少,風向由南轉北,降溫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風,氣候乾冷。全年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但是降水分配不均,再加常受北方大陸氣團的影響,不少年份出現災害性的天氣。 [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菏澤礦產資源種類較多,主要有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地熱)、金屬礦產(鐵、砂金)、非金屬礦產(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灰岩、磚瓦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水泥配料用頁岩、白雲岩、方解石)、水氣礦產(地下水、礦泉水)四類十六種。已探明境內石油儲量為5265萬噸,天然氣可開發儲量3000億立方米,占山東省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在總量的12.49%。煤炭地質儲量55.71億噸。

水資源

水資源可利用總量39.37億立方米,黃河入境水量為25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7億立方米,地下水18.63億立方米,引黃客水15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水量1.1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74立方米,畝均水資源可利用量381立方米,略高於山東省平均水平。

林木資源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鳥類200餘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一、二級鳥20餘種,對人類有益的食蟲益鳥100餘種,經濟鳥類20餘種;從居留狀況分,留鳥有30餘種,夏侯鳥50餘種,冬候鳥20餘種,其餘為旅鳥;獸類19種,分屬於5個目,兩棲類有9種,爬行類10種。

藥材動物有30科,32種。

境內林果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以薔薇科為主,其次為鼠李棵、葡萄棵、柿科、石榴科、胡桃科芸香科等共16屬,25種,252個品種。有樹木51科,106屬,228種,其中被子植物46科,92屬,205種;裸子植物5科,14屬,23種。藥材植物有81科,265種。

人口民族

人口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2015年末,菏澤全市共有常住人口850.03萬人,同比增長7.4‰;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5.13%,同比提高2.07個百分點。

民族

境內有回、滿、瑤、蒙古、藏、彝、朝鮮、壯、土家、苗、維吾爾、哈尼、哈薩克等少數民族40個。

經濟概況

指標

2015年菏澤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400.96億元,增長9.3%。第一產業增加值270.09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267.43億元,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863.44億元,增長10.1%。三次產業結構為11.2:52.8:36.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177.7億元,增長9.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330元、9820元,分別增長8.3%、10%;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餘額達到2550.5億元、1635.4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322.2億元、188.3億元。

過去的五年,菏澤市經濟加快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地區生產總值由1227億元增加到240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84.7億元增加到177.7億元,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由1092.6億元增加到2550.5億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由583億元增加到107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666億元增加到1350億元,進出口總額由18.2億美元增加到44.2億美元。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轉變發展方式、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的五年。三次產業比由17.8:52.9:29.3調整為11.3:52.9:35.8。新增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24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家,中國馳名商標9個、山東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65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由25.9%提高到31.6%。糧食產量連創歷史新高,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占比由2.6%提高到17.7%,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由63.4%提高到81.6%,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78.6%提高到86%,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49%提高到56%。一批支撐性現代服務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用。旅遊業健康發展,新增4A級旅遊景區4個,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城鄉面貌快速改變的五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35%提高到44.6%。市區新建改造道路72條、136公里,新增供熱面積500萬平方米,配套建設雨污管網240公里,環衛保潔面積新增197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0.9%,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8個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44.6平方公里。建成農村新型社區372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7006公里、農村供電線路9864公里,新增農村飲水安全人口393.2萬人,城鄉環衛一體化實現全覆蓋。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人民群眾收入穩步增長、生活明顯改善的五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584元、4970元增加到20330元和9820元。146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由1276元提高到2182元,城市低保人均月保障標準、農村低保年保障標準分別由240元、1400元提高到380元和2800元,五保集中供養和大病救助封頂線分別由2100元、7000元提高到4200元和22000元。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由34.4平方米、31.9平方米提高到38.4平方米、39.7平方米。城鄉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分別由9輛、1輛提高到27輛、10輛。人均預期壽命由77歲提高到79歲。

第一產業

2015年我市糧食生產喜獲「十二連增」。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697.15萬畝,比上年增加28.58萬畝,增長1.7%;糧食平均畝產873斤,比上年增加32斤,增長3.7%;糧食總產達到741.06萬噸,比上年增加38.79萬噸,增長5.5%,總產創歷史最好水平。

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全市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478.37億元,增長3.4%,剔除價格因素,可比增長3.0%;林牧漁業實現產值159.85億元,占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4%。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270.09億元,可比增長3.0%。

林業生產穩步發展,造林質量不斷提高。全市造林面積21.95萬畝,年末實有農田林網面積710萬畝,年末活立木蓄積量2028萬立方米。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機械化程度得到提高。年末全市農用機械總動力達1509.07萬千瓦,增長0.88%,其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總動力79.92萬千瓦,排灌機械總動力197.62萬千瓦。擁有農用拖拉機7.59萬台,農用運輸車59.28萬輛。機耕面積1443.5萬畝,機電灌溉面積1191.3萬畝。全年農村用電量45.72億千瓦時,農用化肥(折純)使用量49.36萬噸,地膜覆蓋面積329.51萬畝。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7%,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

2015年,工業生產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1112.68億元,同比增長10.1%,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0.8個百分點。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011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05%;全年各月份累計增速均穩定在13%左右,保持了穩定增長勢頭。分行業看,我市納入統計的34個行業,除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下降2.56%外,其他33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達97.1%。其中石油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分別增長27.7%、19.6%和6.8%。2015年,全市工業用電量117.95億千瓦時,增長5.7%。

工業經濟效益總體較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51.3億元,同比增長9.8%;實現利稅895.58億元,同比增長6.1%;實現利潤548.03億元,增長5.5%。總資產貢獻率為30.44%,同比下降2.79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49.04%,同比上升0.14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5.4次,同比下降0.29次;全員勞動生產率37.76萬元/人,同比增加2.49萬元/人;產品銷售率98.68%,同比下降0.34個百分點;經濟效益綜合指數409.2%,比去年提高3.17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242.07億元,增長12.01%。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1.61%,比去年提高0.52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步增長。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07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4.1%。第一產業投資8.53億元,同比增長128%;第二產業投資558.25億元, 同比增長16%,其中工業投資557.16億元,同比增長16.1%;第三產業投資506.57億元,同比增長11.1%。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一二三產業投資占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0.8:52.0:47.2,投資結構的持續優化為我市的經濟結構升級打下了良好基礎。

第三產業

房地產投資保持增長勢頭。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58.48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從房屋建設用途看,住宅投資完成217.35億元,增長7.3%,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84.1%;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完成35.48億元,增長34.5%,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13.7%。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3008.8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4%;房屋竣工面積542.13萬平方米,增長10.8%。

消費市場繁榮穩定。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3%。消費品市場中城鎮實現零售額1114.5億元,增長11.2%;鄉村實現零售額237. 6億元,增長11.5%。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實現1224.2億元,增長11.1%;餐飲收入127.9億元,增長12.7%。隨着我市商貿物流基地建設的推進,全市商品交易市場類別不斷增多,個數不斷增加,成交額不斷擴大。年末全市共有億元商品交易市場70家,全年市場成交額214.3億元,商品交易市場逐步走上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良性發展軌道,充分發揮了集聚效應,有力推動了全市商品流通的發展。

外貿出口健康發展。全市完成進出口總值43.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出口總值21.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進口總值21.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2%;全年新簽利用外資項目13個,合同外資金額832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37.5%;實際利用外資2305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5%。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重點支出得到保障。 全市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7.66億元,增長9.7%。其中:增值稅完成17.75億元,增長6.7%;營業稅完成51.12億元,增長24.4%;企業所得稅完成14.13億元,增長11%;非稅收入40.86億元,增長7.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比重為7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為7.4%。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99.62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教育支出81.71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0.25億元、醫療衛生支出58.57億元、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7.85億元,分別增長21.9%、20.1%、14.4%和12.5%。財政調控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2550.47億元,比年初增加322.21億元,同比增長14.5%;其中住戶存款1912.26億元,比年初增加239.13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635.43億元,比年初增加188.27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住戶貸款607.85億元,比年初增加44.72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027.57億元,比年初增加143.55億元。

保險事業健康發展。截止年末共有38家保險公司在我市開展業務。全市保險業保費收入89.69億元,增長25.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8.68億元,增長17.9%,人身險保費收入71.01億元,增長27.3%。全市保險業賠款支出18億元,增長13.5%。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9.6億元,增長22.3%,人身險賠付支出8.4億元,增長4.9%。全市的保險深度達到3.7%,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保險密度達到1055元/人,同比增長24.3%。保險業務的不斷拓展,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

著名企業

在2013年召開的菏澤兩會上,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培育「百強企業」。按照這一計劃,力爭到2016年,菏澤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達到6010億元。

結合菏澤市工業企業發展實際,市經信委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本着重發展、重貢獻、重質量、重基礎的原則,經過反覆研究、論證和篩選,挑選出了市場競爭力強、產品附加值高、經營形勢好、發展潛力大的103戶企業,簡稱『百強企業』。

從2013年起,菏澤市在全市實施百強企業培育計劃,力爭到2016年,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達到601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過1000億元的企業1戶,過500億元的企業2戶,過100億元的企業10戶,過50億元的企業10戶,過10億元的企業80戶。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比重由2012年的33.22%提高到50.08%,年均增長42.61%。努力使一批企業在全國、在同行業占有一席之地。

為了百強企業的培育壯大,菏澤市、縣兩級分別成立百強企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重大事項。建立重點企業發展目標責任制,每戶企業建立一個責任班子,實行市、縣級領導分包重點企業,形成一級保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目標責任制和工作推進機制,並定期對百強企業實施考核評價。[4]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菏澤入選項目分別是:陶朱公傳說(定陶縣)、麒麟傳說(巨野縣)、山東古箏樂(菏澤市)、商羊舞(鄄城縣),傳統戲劇類的兩夾弦(定陶縣)、山東梆子(菏澤市、泰安市)、棗梆(菏澤市),四平調,大平調,曲藝類的鶯歌柳書(菏澤市)、山東落子(單縣),山東琴書,菏澤弦索樂,傳統美術類的曹州面人(菏澤市牡丹區、曹縣)、鄄城磚塑(鄄城縣),曹縣柳編,傳統技藝類的魯錦織造技藝(鄄城縣、嘉祥縣)等。

醫療水平

2014年底,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378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11所。醫院、衛生院編制病床位33059張,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6918人,其中執業醫師13534人,註冊護士18951人。截止年末,全市萬人擁有病床位39.18張,比去年增加1.81張,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5.6人,比去年增加2.57人。醫療條件和防病治病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社會保障

社會福利事業健康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2014年,全市共有社會福利事業單位197處,共有床位數37704張;救濟災民27萬人,享受城市低保5.55萬人,農村低保35.26萬人。

就業與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2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4%,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4萬人。全市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1.4萬人,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74萬人,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27.1萬人;企業單位養老保險實繳金額19.69億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實繳金額33.66億元;退離休人員領取養老金人數16.45萬人。企業退休人員退休金1973元/月,失業保險金796.45元/月。

文化教育

2014年末全市中等職業學校36所,在校生60287人;普通高級中學42所,在校生15.82萬人;普通初級中學324所,在校生33.74萬人;小學共1632所,在校生86.31萬人。小學畢業升學率91.44%,學齡兒童入學率99.99%。

高校:菏澤學院、菏澤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菏澤職業學院、菏澤家政職業學院、齊魯工業大學菏澤校區

技校:菏澤衛生學校、菏澤衛生預備役學校、菏澤音樂學院、菏澤市技術學院、菏澤市交通高級技工學校、巨野武術學校、巨野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鄆城宋江武術學校、東明東方武術學校、曹州武術學校、中原藝校、菏澤新聞學院。[5]

區位交通

區位

自古以來,菏澤的水路、陸路交通都比較發達,已形成鐵路、公路、航空、航運、管道運輸等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鐵路

全市鐵路總長度315公里,其中京九線154公里,新石線118公里,地方物資專用線43公里,全市有縣級火車站8處,區段貨運密度1.2億噸。客運列車39對,每天經菏澤往返北京的客車13對,從菏澤乘火車可直達哈爾濱、長春、瀋陽、北京、天津、太原、石家莊、濟南、青島、鄭州、西安、重慶、成都、武漢、深圳、廣州、南昌、福州、廈門、杭州、徐州等幾十個大中城市。5個小時可到達北京,18個小時可到達深圳。

公路

2013年底,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21703.6公里,G35、G1511、G105、G106、G220、G327六條國道、14條省道及地方公路,干支相連、縱橫交錯。12座浮橋5個渡口使黃河天塹變通途,京杭運河洙水河航道為菏澤經濟發展打通了一條水上黃金通道。已建成的菏東高速、日蘭高速菏澤段、濟廣高速菏澤段共260.6公里,與在建的德商高速鄄城至菏澤段、東新高速公路及規劃中的菏魚高速、德上高速共同構成「米」宇型高速公路主骨架。

機場

菏澤至鄭州、濟南兩大國際機場僅200公里,均在國際機場的有效半徑之內,1.5小時即可到達。軍民兩用的嘉樣機場距菏澤僅70公里,菏澤機場項目前期工作已正式啟動,機場選址、飛行程序設計等實質性工作正有序進行。

港口

菏澤是山東省唯一的內陸港口城市,距青島港不足600公里,經高速公路5小時可達;距日照港不足400公里,經日東高速3小時可達,出口貨物非常便利。

歷史文化

民俗風情

菏澤市位於山東西南部,乃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衝,文化交流頻繁,各種民族習俗精彩紛呈,主要有斗羊、鬥雞、曹州燈會、民間雜技、皮影等。

斗羊:菏澤斗羊相傳起源於三國時期。曹操被袁紹打敗,退兵曹州,人疲馬憊,士氣低沉,忽見兩羊相抵,十分威武,精神為之一振,即召部下觀賞,感染得群情激昂,反戈一擊,大敗袁紹。斗羊通常有「自由式」和「規範式」兩種。自由式在裁判吹哨之後,兩隻羊放開,彼此用力撞抵,不管幾個回合,直到一方敗下陣來為一局;「規範式」是彼此拉開,一頭一頭的抵,直到一方抵敗為一局,一般三局二勝。菏澤斗羊在全國獨樹一幟,1984年以來已舉辦七次全國性斗羊大賽。1991年12月被列為《中華百絕》之一,深受國內外遊人讚賞。

鬥雞:菏澤鬥雞活動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十幾米高的鬥雞台,民間有《鬥雞台懷古》樂曲流傳。鬥雞比賽有一套嚴格的規則,由裁判按規則進行。參加比斗的雞,古稱唆雞,俗稱咬雞,是一種珍貴的觀賞型好鬥雞種,比斗前大都經過專門飼養和訓練。1981年,鄄城縣建起了「魯西鬥雞保種飼養場」。1983年後,一些縣區成立了「鬥雞協會」,把鬥雞比賽作為群眾文體活動的一項內容,定期舉辦比賽。菏澤的鬥雞,身似駝鳥,體態雄健,肌肉發達,動作敏捷,生性善斗,寧死不屈,是我國特有的觀賞型珍貴雞種。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在鄄城拍攝了新聞紀錄片《鬥雞》。

皮影:又名隔紙說書起源於清末定陶縣張灣鎮後馮村,馮氏先人於明朝遷居定陶,約在1821年,馮玉旗、馮玉福受剪紙藝術的啟發創始了皮影,至今已傳6代。相對於山東其他地方皮影的近乎說唱藝術而言,定陶皮影則近乎地方戲曲,在山東皮影藝術中獨樹一幟,被省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曹州麵塑:俗稱捏麵人,以小麥面和糯米麵為主料,加入適量的顏料用水調和成不同色彩的麵團,用鍋蒸熟後,配上適量的防腐、防蛀、防干劑後,利用刀、剪簪等簡易工具和獨特工藝,塑造成人物、鳥獸、魚蟲、花卉、山川、樓閣等富有觀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菏澤麵塑起源於清代曹州府(今牡丹區)馬嶺崗鎮穆李莊,製做精巧,形象逼真,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建國後,受到重視和保護,先後出現了有聲麵塑和動態麵塑。

曹州燈會: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晚上,菏澤城內主要街道都要張燈結彩,點花放炮,舉行規模盛大的彩燈會。人們扶老攜幼,傾城而出,游弋於繁花彩帶的燈海之中,觀燈猜迷,歡歌笑語。一首民歌贊道:「正月十五月兒明,觀燈進了曹州城,步步霞光步步彩,猶入雲霞仙境中。」曹州彩燈會始盛於清乾隆年間,由德高望重之人擔任會首,進行籌備。花燈名目繁多,大體分靜燈、動燈、消息燈三種,做工精細,色彩強烈,條紋粗獷,或靜或動,雅俗共賞,意味無窮。

民間雜技:雜技藝術在巨野縣的興起,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明萬曆年間,河北滄州兩位藝人,來此收徒傳藝,漸成風氣,至清代更加盛行。學雜技者多與武術結合習練,表演有馬術、魔術、車技、蹬技、爬杆、飛人、飛刀、舞獅、走鋼絲等近百個驚險奇巧的節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巨野縣孔樓建立了雜技學校,四十多年來培養出許多優秀演員。許多演員不但名揚國內藝壇且享譽國外,多次獲國際大獎。2004年7月,山東省文化廳命名巨野縣大義鎮為「民間雜技藝術之鄉」。

書畫之鄉:古代書畫家有宋代晁補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近代書畫家有牛千古、李眉川等,現代有晁楣、田伯平、何方華、張得蒂、包備五、魯風等。巨野縣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巨野農民繪畫之鄉」的稱號。

龍之故鄉:據史籍記載,最早見到關於龍的文字記錄是在山東菏澤市所轄的古雷澤。《左傳》記載堯舜時董父在鬷川(古三鬷國,今定陶區境內)為帝舜養龍的事。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這「四澤十水」成了北方巨型灣鱷的最佳生棲之地。鬷川,在今定陶縣東北菏澤之濱也。菏澤諸澤水系中產鱷魚的最後記載是《後漢書》載「延光三年,龍兩見濮陽」,又載「龍見於句陽」。今菏澤市牡丹區小留鎮之東北一帶。說明在東漢末年,雷澤水系中還有鱷魚的存在。

武術之鄉:清朝科舉中武狀元2人,武進士30多人。流傳的武術拳種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太極拳等達39個之多。武術、體育明星有全國武術全能冠軍張玉萍、現代中國武狀元陳超、舉重運動員馬文廣和籃球健將穆鐵柱等。

戲曲之鄉:是山東梆子、柳子戲、兩夾弦、棗梆、大平調、大弦子戲、四平調的發祥地,傳統地方戲劇種山東梆子、柳子戲、兩夾弦、棗梆、大平調、大弦子戲、曲劇、四平調和豫劇;曲藝有山東花鼓、山東落子、鶯歌傳書、山東琴書和河南墜子等。其中棗梆系全國僅有的,有「天下第一團」之稱。[6]

風景名勝

歷史遺蹟

菏澤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漁獵耕種,創造着古代人類文明。菏澤歷史上堌堆遺址近500處,至今保存完好的就達100多處。堌堆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布點之密,在全國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是罕見的。

菏澤大地仍保留着許多原始社會的歷史遺蹟。史籍記載的菏澤境內的山、丘、陵,就有歷山、塗山、景山、文亭山、箕山、大陵山、鞏山、富春山、棲霞山、開山(jianshan)、金山、菏山、鳳咀山、曹南山、左山、仿山,陶丘、楚丘、犬丘、清丘、青丘、咸丘、谷丘、廩丘、梁丘、莘丘、安丘、葵丘;安陵、桂陵、荊陵、安陵堌堆、安邱堌堆、梁堌堆、官堌堆、竇堌堆、郗堌堆、郜堌堆、莘冢集堌堆、鳳嘴堌堆、張堌堆、等百餘處。據調查考證,現菏澤境內尚有三百餘處上古先民的生活遺址。這些崮堆也就是上古崗丘布野的最好佐證。丘呈灰黑土質,一般高出地面五六米,地下深埋四五米,說明古人生活的丘頂,距今地表在五米左右,而丘下平原,則可能在今地表十米上下。至於湖澤底部則應在數十米不等。前幾年,定陶縣杜堂鎮打井,在30米處掏出大量黑淤泥層,並雜以貝殼、河蚌、藕蓮子之類,說明宋以前菏澤湖的湖底在30米深左右。

菏澤的堌堆遺址,其土色一般都呈黑色或黑灰色。黑灰土層中包含着大量的陶片、蚌器、骨器、動物骨骼及少量的石器等遺物。在每一個堌堆上,一般都能採集到龍山文化和商代的遺物,有的堌堆甚至存有大汶口、龍山、岳石、商周等各個時代的遺物,可見堌堆延用時間較長。這些堌堆上,還多發現有灰坑和房基等遺蹟。灰坑有圓形、橢圓形、袋形、不規則形等;據1969年山東省博物館對菏澤市安邱堌堆遺址的發掘,曾在堌堆東部的探方中,發現了龍山時代的房基,有圓形的在下層,方形圓角的在中層,方形的在上層。這既表明了它們之間的時代早晚關係,又表明出它們之間的繼承沿襲關係。在該堌堆的西北部斷崖處,還發現有許多層居住面疊壓在一起。每層居住面有燒土面和黃沙層兩部分組成,厚約8厘米。燒土面系用草拌泥土抹在黃沙層上,經火燒而成。再者,1979年試掘曹縣莘冢集遺址時,曾發掘龍山文化灰坑7個,在下層還發現了大汶口文化遺物。這種房基和灰坑在別的堌堆上亦常有發現。由此可見,這類堌堆屬於居住遺址。從經過考古發掘的堌堆遺址,以及1976年試掘的12處堌堆遺址來看,情況大致相同,有的從大汶口文化時期開始堆積,也有的是龍山文化時期開始堆積,且一般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時代。據文物調查資料統計,兩個以上文化時代的堌堆遺址約占95%以上。它經過有間斷的長時期使用,文化層堆積逐次增高,形成了一個個高大的堌堆居住遺址。這是菏澤堌堆的主要特點。另外,在堌堆居住遺址之上,較多的發現了漢代墓葬,據我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在151處堌堆遺址上,就有近146處堌堆遺址暴露兩漢墓葬。它清楚地表明,在兩漢時期堌堆居住遺址已經成為理想的埋葬地。

自南北朝時期,堌堆之上又始建寺廟。如1980年,在鄄城縣億城寺遺址曾發現了3塊北齊造像碑。不久,又在據億城寺遺址約25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塊北魏造像碑。逮至明、清時期,堌堆之上建有寺廟者,更是普遍現象。不少堌堆竟因建有某某寺廟的名稱來命名,如開發區的安邱堌堆因其上建有安邱寺而得名,巨野的玉皇廟堌堆遺址之上建有玉皇廟而得名。由此可以推論,自南北朝時期起,佛教已在菏澤地域廣泛傳播,堌堆遺址已作為寺、廟的建築基址,及至明、清,更為普遍。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神則靈。」菏澤市的「堌堆」,是先民留給我們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些堌堆居住遺址既不能再生,也不能再造,歷經滄桑,保存至今。它是菏澤人民的驕傲,也是菏澤人民的一部歷史教科書,它不僅展示着菏澤發展的歷史,也展現了菏澤人們不屈不撓、抵禦自然災害的鬥爭史。

國家4A景區

曹州牡丹園:位於 菏澤市區內,是目前世界上品種最多,面積最大的牡丹主題公園。曹州牡丹園是在明清以來風格不一、大小不等的十幾處牡丹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清道光年間的趙氏園、桑籬園,創於明代的毛花園,以及當時的鐵藜寨花園、大春家花園、軍門花園等。

孫臏旅遊城:坐落在菏澤市鄄城縣東北20公里處的吉山鎮境內,占地999畝。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已被納入國家首批十二條精品旅遊線路之一,並且被評為山東省最具特色影視拍攝基地。是在中國古「億城寺」遺址的基礎上興建的。整個景區劃分為三大區域,即:孫臏紀念區、佛教文化區、園林遊覽區。原有景點為億城寺、孫臏墓、羊左合葬墓、荊軻墓等。

水滸好漢城:位於菏澤市鄆城縣城西門街,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包括水滸文化博物館、宋江武館、九天玄女廟、鄆城酒樓、及時雨茶樓、孫二娘客棧、古箏坊、大刀館、忠義廟、烏龍院、寅賓館、明倫堂、明清戲樓等十幾個景點。

浮龍湖旅遊度假區:位於菏澤單縣西南部,距縣城18公里,總規劃面積5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1平方公里。主要影湖西水上會務中心、浮龍廣場、棧橋、生態島、漢賢茶樓、南岸環堤生態景觀長廊、百年基督教堂、釣魚島、生態水鄉、生態濕地、四君子洞藏酒基地等景觀。

國家3A景區

金山旅遊區:國家AAA級旅遊區,因「鑿石得金而名」,位於巨野縣城東南23公里處,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一座頗富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山,屬泰山余脈,相傳與泰山、嶧山並稱為姊妹三山,景區整體規劃10平方公里,在齊魯「山水聖人」黃金旅遊線上。

仿山旅遊區:位於定陶縣城北6公里處,是以曹文化和陶朱儒商文化為主題,以儒商文化為靈魂,以田園水景為特徵,以范蠡文化園、五湖樂園、世外陶村、陶朱公商貿區、陶都神苑五大板塊為支撐,融農業觀光、城郊遊憩、商務旅遊、宗教攬勝等旅遊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生態旅遊區。

曹州書畫院:創建於1985年10月,占地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000多平方米,是集書畫研究、創作、展覽、交流、收藏於一體的文化事業單位。為全國地市級規模最大的書畫院。

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占地198畝,建築面積11700餘平方米,集展廳、畫館、廣場建設於一體。主體建築由展廳和全景畫館組成。展廳分為序廳和星星之火、浴血抗日、逐鹿中原、革命兒女四個大廳,全面而又系統地反映了三、四十年代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怕犧牲、前赴後繼、不屈不撓、英勇奮進的革命精神。

國家2A景區

菏澤古今園:位於牡丹辦事處王梨莊,是在明代萬花村花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8年建園,1982年政府撥款重建,故名「古今園」。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園中主要種植牡丹、芍藥,令有奇花異卉如芍藥、臘梅、黃刺梅等百種花灌木,該園尤以松柏編製造型(習稱松編)為其特色。

曹州百花園:位於牡丹區的洪廟村北部,原名「萬花村」,有「精品牡丹園」之稱,有珍貴百年以上高齡牡丹百餘株,始建於明朝嘉靖年,歷經滄桑,傳奇頗多。1958年正式建園,定名「洪廟花園」。1982年政府撥款重建,命名「百花園」。

中國牡丹園:位於牡丹辦事處大郭集村,占地1200畝,投資6.2億元,北靠220國道,東臨京九鐵路。主要建設牡丹芍藥種植園、鬱金香種植園。

其它景區

凝香園:位於岳程辦事處岳樓村,也稱「正春園」。始建於元末明初,原為袁姓所有,稱「袁家堂」花園。凝香園是我國古代北方八大名園之一,俗稱「何家花園」,距今有近1000餘年的歷史。園中有百多年的刺柏、幾百年的臘梅、紫丁香,千年翠蘭松和一塊假山石。

佀鍾祠:佀樓村中有佀公祠堂,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系四合院雕梁畫柱,紋獸齊全,屬於典型的明代古建築群。院內擺設御贈石供桌,4個龍虎墩,石馬、石羊、石豬、石丞相,華表各1對,御碑4座。全為漢白玉石料。1986年和1990年省文物局先後兩次撥專款6萬元,由曲阜建築隊對大殿及前門進行維修。2001年,將佀公祠堂改建為佀鍾紀念館。

天香公園:位於市區中華東路,一所集休閒、娛樂、遊覽、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型公園。面積150畝,其中山38畝,島4畝,湖36畝,其他72畝。公園繼承了我國自然山水園林的造園手法,結合牡丹生物學特性,因地制宜,造就了一個有民族文化特色,集牡丹觀賞、品種保護、學術研究為一休的綜合性園林。

南湖公園:南湖公園位於曹縣城區的東南部,水面面積10萬平方米。

安陵堌堆:安陵堌堆遺址位於曹縣韓集鎮孫莊村北,1977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南北長225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33750平方米,呈南北長於東西的橢圓形,上部為漢代文化層,中部為戰國時期文化層,下部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盛華牡丹產業園:位於菏澤市牡丹區黃堽鎮宋樓村南,投資5.6億元,項目占地面積2066.48畝,主要包括牡丹觀賞園900畝、文化園120畝、採摘園1000畝、牡丹展覽館6000平方米等。[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