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西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西塔是鎮國塔、仁壽塔的合成,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泉州開元寺內。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寺廟規模宏偉,占地面積7.8萬多平方米。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和東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於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中兩側的雙塔,東為「鎮國塔」,高48.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東、西兩塔是中國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對石塔。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東西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

中文名稱 東西塔

地理位置 泉州市區西街泉州開元寺內

占地面積 7.8萬多平方米 開

放時間 8:00-17:30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鎮國塔 仁壽塔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泉州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

建築布局

東塔(鎮國塔):位於開元寺大雄寶殿前東側,名鎮國塔。唐咸通六年(865年),建5層木塔。宋天禧年間(1017-1021年)改為13層,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災,淳熙十三年(1186年)重建。寶慶三年(1227年),改建成7層磚塔。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改建為石塔,只造一層,後僧法權續建到第四層,天竺講僧天錫續建第五層和塔尖,前後共12年。塔為花崗石仿木八角攢尖頂樓閣式建築。塔蓋上有鐵香爐、銅寶蓋,塔頂的八角翹檐角鐵鏈和塔剎相鈎連,塔剎尖頂裝上沃金葫蘆。塔身分為外壁、外走廊、內迴廊、塔心柱等部分[1] 。塔內中心部位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為迴廊,塔心以橫樑、斗拱與塔的外牆相連結;外壁正面設四個門,側面設四個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以減少上層壓力;門的兩旁各刻有高2米、寬1米的武士、天王、金剛、羅漢、天神、佛弟子等浮雕造像,龕的兩旁則刻服飾、姿態、武器、表情各不相同、個性鮮明、形態逼真的雕像,五層共80尊。環塔身有檐廊,廊外有平座扶欄。塔基上有須彌座,直徑18.5米,周長60米,高1.50米,束腰部分用輝綠岩浮雕佛傳圖像40幅,雕工精細。全塔通高48.27米(底層高7.37米,二層7.19米,三層6.73米,四層6.22米,五層8.05米,塔剎11.18米,基座直徑1.50米),共用大柱40,大小梁各40,大斗192,小斗440,大拱112,小拱80,全用巨大的花崗岩石雕成。 西塔(仁壽塔):位於大雄寶殿前西側,名仁壽塔。五代 梁貞明年間 (公元915-920年),建7級木塔,號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壽。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災,淳熙年間(1174-1189年)改建為磚塔。紹定元年(1228年),改建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先東塔十年而成。規制和東塔同,略小於東塔,高45.06米(底層6.63米,二層6.79米,三層5.80米,四層5.65米,五層8.59米,塔剎8.29米,基座直徑2.31米)[2] 。石雕工藝比東塔簡樸,各層門、龕兩旁也有雕像80尊,形態各異,線條粗獷,服飾單純(大多為僧衣),須彌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獸之類。

歷史沿革

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為木塔;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易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公元1238年-1250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為木塔;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1189年)易為磚塔;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兩塔塔座均作須彌莊形,塔每層開四門設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外有平座扶欄,遊人可環塔遠眺近矚。塔頂有剎,剎尖高托澳金鋼葫蘆,映日閃閃發光。八條鐵鏈從塔剎上盤斜繫於八個角脊,每個角脊下還懸掛小銅鐘,全塔共四十個。塔心為八角形實心體,每層修有樓梯,供遊客上下。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計八十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塔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傳圖,故事多取材於佛經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然後用繪畫雕刻的手法表現出來,更顯得生動、精緻、珍貴。

相關信息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誌。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

視頻

東西塔和雲,這景簡直太漂亮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