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东较场)
前往: 導覽搜尋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又稱為東較場,地處廣州市中心,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的中山三路以南與較場東路和較場西路之間,作為體育場館初建於1932年,占地面積為3.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場內有8條400米塑膠跑道,足球場,籃球場,可容納觀眾2.5萬人,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體育場之一[1]

歷史簡介

享有「千年體育場」美譽的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廣州連接東西方的體育文化紐帶,是中國最早放飛體育夢想的近代體育舞台,享有「嶺南體育文化活化石」、「海上絲綢之路體育文化驛站」、「中國奧林匹克體育文化傳播地」等諸多美譽,千年滄桑,賦予這座體育場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蔚藍色的絲綢古道和歷史際遇,賦予這座體育場厚重的文化底蘊,堪稱中華體育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2]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用於體育的歷史肇始於唐代。其千年文脈至今不斷,是迄今我國以傳統形式保存時間最長的惟一古體育場。它濃縮古今南粵體育發展歷史,留下許多最珍貴的記憶。它承載古城廣州歷史滄桑和文化輝煌,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林則徐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無數歷史人物在這裡風雲際會。

歷史上,這裡曾幾經毀建,幾度更名,先後使用過閱武堂、演武場、東較場、廣東省運動場、廣東省公共運動場、廣東省立體育場、中正體育場等名字。作為近代意義上的體育,其歷史可追溯至1906年舉行的廣東省第一次大運動會。1916年12月26日,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頒布第七十二號大總統令,批准此地為「永遠公共運動場」。1932年10月20日,耗時二十多年終於建成的體育場投入使用,時稱「廣東省公共運動場」,後更名為「廣東省立體育場」。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全面踏進廣州,侵華日軍將體育場改作軍用物資倉庫和軍事工廠,古體育場在血與火中苦熬了七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體育場,於1947年易名為「中正體育場」。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這座在血與火中歷盡滄桑、飽受磨難的古體育場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為把體育歸還給人民,廣東省人民政府開始着手於戰爭中遭到破壞的體育場的戰後修復與重建。1950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將體育場正式命名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寓意屬於人民自己的體育場。自此,這座古老的體育場成為人民群眾愉悅身心的家園,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窗口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成為人民引以驕傲和自豪的體育場。

視頻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相關視頻

廣東體育頻道《運動有態度》節目宣傳片
保級!測試!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真忙! [天天體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