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野菰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25876&sid=132968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東野菰 漢語拼音:dōng yě gū |
東野菰
東野菰,中藥名。為列當科植物東野菰AeginetiaorientaleL.的根、花。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扁桃體炎,咽喉炎,尿路感染,小兒高熱,骨髓炎,疔瘡,毒蛇咬傷。[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東野菰
別名:野菰
來源
列當科東野菰Aeginetia orientale L.,以根、花入藥。
生境分部
浙江。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治骨髓炎,扁桃體炎,咽喉炎,尿路感染,小兒高熱,疔瘡,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3~5錢;外用鮮草適量,搗爛敷患處或浸麻油塗擦。[2]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形態特徵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50)cm。根稍肉質,具樹狀細小分枝。莖黃褐色或紫紅色,不分枝或自近基部處有分枝,偶爾自中部以上分枝。葉肉紅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0mm,寬3-4mm,兩面光滑無毛。花常單生莖端,稍俯垂。花梗粗壯,常直立,長10-30(-40)cm,直徑約3mm,無毛,常具紫紅色的條紋。花萼一側裂開至近基部,長2.5-4.5(-6.5)cm,紫紅色、黃色或黃白色,具紫紅色條紋,先端急尖或漸尖,兩面無毛。花冠帶粘液,常與花萼同色,或有時下部白色,上部帶紫色,凋謝後變綠黑色,干時變黑色,長4-6cm,不明顯的二唇形,筒部寬,稍彎曲,在花絲着生處變窄,頂端5淺裂,上唇裂片和下唇的側裂片較短,近圓形,全緣,下唇中間裂片稍大。雄蕊4枚,內藏,花絲着生於距筒基部1.4-1.5cm處,長7-9mm,紫色,無毛,花葯黃色,有粘液,成對粘合,僅1室發育,下方一對雄蕊的藥隔基部延長成距。子房1室,側膜胎座4個,橫切面有極多分枝,花柱無毛,長1-1.5cm,柱頭膨大,肉質,淡黃色,盾狀。蒴果圓錐狀或長卵球形,長約2-3cm,2瓣開裂。種子多數,細小,橢圓形,黃色,長約0.04mm,種皮網狀。花期4-8月,果期8-10月。[3]
生長環境
喜生於土層深厚、濕潤及枯葉多的地方,海拔200-1800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