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絡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絲瓜絡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絲瓜絡為葫蘆科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L.)Roem.的乾燥成熟果實的維管束。秋季果實成熟,果皮變黃,內部乾枯時採摘,除去外皮及果肉,洗淨,乾燥,除去種子。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煅制(《瘡瘍》)的方法。明代亦用煅制方法,並有燒灰存性(《奇效》)和火煅為末(《啟玄》)的不同要求。清代又增加了焙制(《大成》)和燒酒洗(《霍亂》)的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絲瓜絡: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種子,擊扁,切成小塊,篩去灰屑。
2、絲瓜絡炭:取淨絲瓜絡塊,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噴灑清水熄滅火星,取出,晾乾。
【飲片性狀】
絲瓜絡為絲狀維管束縱橫交織而成的多層細密而堅韌的網絡狀小塊,長30~50mm,寬10~20mrn;表面淡黃白色至黯黃色,極粗糙;體輕,質韌,有彈性;橫切面可見空洞狀子房室;氣微,味淡。絲瓜絡炭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
【質量標準】
絲瓜絡水分不得過9.5%,總灰分不得過2.5%。
【炮製目的】
絲瓜絡味甘,性平。歸肺經、胃經、肝經。具有祛風化痰,活血通絡的功能。 生品長於祛風化痰,通絡除痹。可用於肺熱咳嗽,熱痹疼痛,跌打損傷,血滯經閉,乳汁不通。絲瓜絡炭微具澀性,有止血作用。用於崩中漏下,腸風下血。
【臨床應用】
1、生用
(1)肺熱咳嗽:本品可與麻杏石甘湯合用,治外感風邪,身熱口渴,喘咳氣急,有汗或無汗,能增強辛涼宣洩,祛風清肺,平喘止咳之功。亦可與葦莖湯合用,治痰熱阻肺,咳嗽痰黃,咯吐不爽,發熱等,能增強清熱化痰作用。
(2)熱痹疼痛:常與防己、桑枝、懷牛膝等同用,能增強祛風蠲痹作用,治風濕郁久化熱,或素質陽氣偏盛,內有蘊熱,復感風濕,肌肉、關節疼痛,如桑尖湯(《中藥臨床應用》)。若熱較盛,局部灼熱,紅腫疼痛,可在方中加生地、知母、銀花藤之類,增強清熱消腫之力。
(3)跌打損傷:常與枳殼、橘絡、乳香、沒藥、柴胡等同用,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用於跌打損傷,局部腫痛,尤其胸脅及腰部疼痛,如通絡止痛湯(《中藥臨床應用》)。
(4)血滯經閉:可與川芎、當歸、紅花、香附、牛膝等同用,能增強活血行瘀作用,用於血滯經閉,小腹疼痛;亦治經來腹痛,色紫有塊。
(5)乳汁不下:常與瓜蔞、當歸身、青皮、通草等同用,治產後乳汁不行,或兩脅作痛,具有通絡下乳的作用,如通經活絡湯(《中醫婦科治療學》)。
2、制用
(1)腸風下血:常與槐花、地榆、生地、側柏葉、烏梅炭等同用,具有涼血止血之效,用於風熱灼傷腸絡,血下鮮紅如濺。
(2)崩漏下血:可與阿膠、生地、焦山梔、煅牡蠣、陳棕炭等同用,治崩中漏下,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紅,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止血作用。
【附】
1、近代的炮製方法還有炒制、麩炒、煅炭等。
2、文獻摘錄「燒存性為末酒服,療腸風下血」(《握靈》)。「經霜雪者,煅炭存性,治痘後毒氣,能治吐血不止」(《得配》)。
【總結】
本品古代多用煅法炮製,未見有炒用者,亦未見到炒用的方例。近代個別地區炒用,是否為了增強活血通絡作用,未見說明,而且也缺乏依據,需研究比較,才能確認該炮製方法的實際意義。 絲瓜絡目前以生用為主,因作用較弱,在方中多作輔助藥。其活血作用雖然不強,但通絡作用較好,用於瘀阻絡脈,作用緩和,不傷氣血。制炭後性微澀而止血,雖然作用不很強,但止血而不留瘀。 [1]
【炮製方法】
1.絲瓜絡:《串雅內編》:「去子剪碎。」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種子,擊扁,切成小塊。
2.炒絲瓜絡:取淨絲瓜絡小塊蹬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
3.絲瓜絡炭:《瘡瘍經驗全書》:「燒灰存性。」《外科啟玄》:「有火煅為末。」現行,取淨絲瓜絡小塊,置煅鍋內,上扣一口徑較小的鍋,接合處用鹽泥封固,在扣鍋上壓以重物,並貼一條白紙或放幾粒人米,用武火加熱,煅至紙條或大米呈深黃色時停火,待鍋冷後,取出。亦可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 [2]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種子,擊扁,切成小塊,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絲瓜絡為絲狀維管束縱橫交織而成的多層細密而堅韌的網絡狀小塊,長30~50mm,寬10~20mrn;表面淡黃白色至黯黃色,極粗糙;體輕,質韌,有彈性;橫切面可見空洞狀子房室;氣微,味淡。絲瓜絡炭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
【質量標準】
絲瓜絡水分不得過9.5%,總灰分不得過2.5%。
【炮製目的】
絲瓜絡味甘,性平。歸肺經、胃經、肝經。具有祛風化痰,活血通絡的功能。生品長於祛風化痰,通絡除痹。可用於肺熱咳嗽,熱痹疼痛,跌打損傷,血滯經閉,乳汁不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