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嚴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嚴徵
嚴徵
英文名 Mian Guo
出生 1547年
江蘇常熟
逝世 1625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號天池,字道澈
籍貫 江蘇常熟
職業 明末古琴家,「虞山琴派」的創始人
知名作品 《瀟湘水雲》
《泛滄浪》
《飛鳴吟》
《秋鴻》等。

嚴徵 (1547年—1625年),號天池,字道澈,江蘇常熟人。明末古琴家,「虞山琴派」的創始人。

人物簡介

嚴徵(1547年—1625年),號天池,字道澈,江蘇常熟人。明末古琴家,「虞山琴派」的創始人。明代大學士文靖公嚴訥的兒子,曾做過三年邵武知府。顯赫的社會地位使他在琴界起過很大的影響,類似宋末的楊瓚。在琴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組織虞山琴派

1604年,嚴徵任邵武府知府。到任後,他抵制一切賄賂活動,老百姓每年向知府供奉豐盛的茶果銀子,嚴徵堅辭不受。他在任三年,將攢的錢,凡郡邑內傾壞的橋樑均修治一新,使群眾得到方便。嚴徵歸故里後,以琴自娛。

當時,常熟有很多琴人,大多受過徐門的影響。徐和仲的父親徐夢吉,號曉山,曾在常熟教過書。以後又有過一個著名琴師陳愛桐,嚴徵就是向他的兒子陳星源學琴的。據說嚴徵還向一個不知名的樵夫學過琴,嚴徵為樵夫起了一個名字叫徐亦仙。嚴徵繼承了當地的琴學,又吸收了京師的名手沈音(字太韶)的長處。用他自己的話說:「以沈之長,輔琴川之遺,亦以琴川之長,輔沈之遺」。嚴徵綜合諸家之長,逐步形成了具有「清、微、淡、遠」的一代琴風。由於常熟縣境有一座虞山,虞山之下有一條河叫琴川,故嚴徵將組織的琴社取名為「琴川社」,也稱琴川派或虞山派。

編印《松弦館琴譜》

「虞山派」是明、清之際最有影響的琴派。它的代表作是《松弦館琴譜》,由嚴徵收編。該書所收22曲都是嚴徵自己彈過的琴曲,其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曉》、《溪山秋月》等。後來,曲目陸續增為29首。《松弦館琴譜》一度被琴界奉為正宗,在琴界有較大的影響,嚴徵提倡的「清、微、淡、遠」琴風,也被當作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風格。清初的胡詢龍,在《誠一堂琴譜》的序言中,總結「虞山派」琴學的貢獻時指出:「嚴天池先生興於虞山,創為古調,一洗積習,集古今名譜而刪定之。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纖糜繁促之響。其於琴學最為近古,今海內所傳『熟操』者也。」

糾正濫制琴歌時風

嚴徵所收錄的《松弦館琴譜》,只有譜子沒有文字。嚴徵主張,音樂應發揮它本身的表現力,他認為不必藉助於文詞。音樂表達感情有其獨到之處,是文詞所不及的。根據《常昭合志稿》中記載,《松弦館琴譜》中自序曰:「古樂湮而琴不傳,所傳者聲而已。近世一、二俗工,取古文詞用一字當一聲,而謂能聲;又取古曲隨一聲當一字,而謂能文。」所以,嚴徵對當時一度出現的每一音都填上一個字作為歌詞的這種風氣十分反感。嚴徵認為,這種歌,歌詞不倫不類,邏輯混亂,語意重複,既無文采,更無詩意。有人甚至把一些古詩詞、散文,也一律逐字配音,平庸呆板,根本無法演唱。這種歪風一時充斥琴壇,出版了不少質量低劣的譜曲。由於嚴徵的大聲疾呼,適時進行中肯的批評,一時琴道大振,「虞山派」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人物評價

在1938年出版的《今虞琴刊》莊劍丞所寫的《今虞琴社同人常熟謁墓游山記》中的一段文章,人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後世琴人對於嚴徵的崇敬:「以天池先生為有明一代琴宗。首倡琴川雅社,為同調切磋之所,一時海內琴士,莫不聞風響往。所著《松弦館琴譜》,力主清微淡遠,與江湖游士之煩手淫聲,籍為炫耀者,迥有霄壤之別,用能不趨俗尚、振起宗風、熔各派於一爐,而歸於中和之古樂,實300年來琴學上一大功臣。」因此,嚴徵創立的「虞山琴派」影響頗廣。[1]

人物成就

嚴徵的琴學成就

許健

歷史上著名琴家都有其獨到的琴學成就:有以精妙彈奏傳聞於世的;有以優秀作品留傳開來的;有的代有傳人桃李芬芳。而明代嚴徵卻不同於這些,他在琴壇聲名顯赫,主要是完成了三件事:嚴徵創建了受人敬重的虞山琴派:他編印了備受琴界青睞的《松弦館琴譜》;嚴徵有效地駁斥了濫填文詞的歪風,這三件事都是為實踐他的審美理想。

虞山派是繼浙派之後領導琴壇的重要琴派,它的前身是嚴徵生前所主持的琴川社,嚴徵指出:「吾邑各琴川,能琴者不少。」(《琴川匯譜序》)這確是實際情況,當地不僅讀書人好琴,一些普通勞動者也對琴深有感情,早在唐代的趙耶利就讚揚過:「吳聲清婉……有國士之風。」這一特點沿續下來,仍保存在琴川的風格之中。浙派嫡傳徐曉山曾在常熟教學,對當地琴學繁榮也會起到推動作用,虞山派藉助歷史淵源,和人傑地靈而興起,創建者嚴徵先生無疑是起着關鍵作用的人物。他與琴川諸友相處無間,過從甚密,時時關注着他們琴藝的進步,即使他遠遊京師,仍念念不忘琴川諸士,嚴徵在京師結識了被稱「琴師之冠」的沈太韶,非常欣賞他的彈奏,認為與琴川諸士比較,頗有獨到之處:「音調與琴川諸士合,而博雅過之。」決心將他的「博雅」學到手,帶給琴川諸士。「予因以沈之長,輔琴川之遺,亦以琴川之長,輔沈之遺」。《譜序》)主動承擔起京師與琴川之間琴藝交流的任務,不僅是交流溝通,而且是通過分析判斷,有所取拾,取長補短,有目的地提高了琴川諸士的琴藝。

經過這樣不斷努力,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演奏學派,在琴支獨樹一幟。「一時知音,遂奉為楷模,咸尊為虞山派。(王坦:《琴旨》)虞山派的成就自然也是嚴徵的成就,人們在尊重虞山派的同時,不由得也會對嚴徵本人肅然起敬。蔣文勛:《琴學粹言》中寫道:「常熟嚴天池先生當琴學寢微之際,黜俗歸雅,為中流砥柱,家住虞山,一時知音翕然尊之,為虞山宗派,人比之古文中之韓昌黎,岐黃中之張仲景」。韓昌黎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張仲景是漢代醫學泰斗,人們用來比喻嚴徵在琴學中的歷史地位,評價雖高,卻很中肯。

嚴徵曾出仕邵武,三年後回到家鄉,首先了解的是臨行前所布置的琴譜編輯工作,知道已經順利完成,非常高興,並說:「予坻役邵武,更三年歸,而社友之譜成矣!」他感謝社友們的辛勤勞動,肯定他們的勞動成果,指出:「是足嘉惠將來。」這既是對此書的積極評價,也是對編輯社友們的鼓勵。值得注意的是他明明承認本書是「社友之譜」,可人們卻寧願把編譜的功勞記在嚴徵的賬上,也許他不曾直接抄寫過,但全書的規劃和設計無疑出於他的意見,曲目的取拾也取決於嚴徵的選擇,因為《松弦館琴譜》反映了他的審美觀。

《松弦館琴譜》問世前後,是琴譜編印特別繁榮的時期,許多各具特色的傳譜專輯,爭奇鬥豔,其中既有象《神奇秘譜》,《風宣玄品》那樣高貴典雅,出自帝王之家的珍貴版本;又在象《琴譜正傳》、《杏莊太音》那樣收集豐富,出自浙操徐門正傳的熱門琴譜,此外還有象:《徵言秘旨》等頗有來歷的琴譜,但所有這些,都未能掩蓋了《松弦館琴譜》的光彩,它卻脫穎而出,後來居上,作為琴譜中的唯一入選者,被收入《四庫全書》。我們知道《四庫全書》是以皇家的威望,集中全國有名的學者,精選歷代三千餘種書籍,歷時多年精心編輯的著名叢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此足以說明《松弦館琴譜》的地位。

從曲目數量來看,《松弦館琴譜》內容實在談不上豐富,它收錄只不過二十九曲,其中半數還是短小作品,許多名曲象《流水》、《梅花三弄》、《瀟湘水雲》等都不曾收入。即便是這樣,人們對它還是情有獨鍾。因為人們品評的標準在質而不在量。他們說,「琴譜不啻充棟,獨稱。《松弦館琴譜》為最,以其音調大雅,與俗不侔。」 (《大還閣琴譜》)要說數量之多,填詞琴譜堪稱前列,但從質方面而論,它卻難以入流。其中將一些好端端的獨奏曲生硬地填配上不倫不類的文字,詞義膚淺,缺乏詩意,使人難以接受,而且這種一字對一音的填配方式,機械呆板,根本不適宜演唱,而這些偽劣的貨色,卻被冠之以:「釋字琴譜」或「正文對音」等莫名其妙的名稱,其實它破壞了原作的藝術境界,所以有識之士對此非常反感,他們抱怨說:「近世劣師,勉強填詞,炫燁俗眼,誠貽笑大方」(《陽春堂琴經"琴窗雜記》)《松弦館琴譜》可貴之處在於它敢於在填詞之風的逆流中,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提倡了尊重音樂。

旗手自然是該書的主編者嚴徵,他大聲疾呼,痛加駁斥,指出:「吾獨怪近世一二俗工,取古文辭,用一字當一音,而謂能聲,又取古曲,隨一聲當一字,屬成俚語,而謂能文。噫,古樂然乎哉?蓋一字也,曼聲而歌之,則五聲殆幾乎偏,故古樂聲一字而鼓不知其凡幾,而欲聲字相當,有是理乎?適為知音者捧腹耳!」(《譜序》)這段文字寫得有理有據,痛快淋漓,大快人心,歪風為之斂跡。「一時琴道大振」。

綜觀嚴徵的一生,為實現琴道振興做了大量工作:他組建琴派是為了從演奏實踐上貫徹琴道;他編印琴譜是為了從曲目選擇上體現琴道;他批判濫填文詞是為了掃清障礙。他所追求的琴道是恢復並發揚琴曲本身的音樂魅力,構築符合琴曲特色的審美理想,後人將嚴徵的這種審美觀概括為:清、微、淡、遠四個字,即清——演奏力求取音精確,層次清晰;微——表現要求分寸適度,細緻入微;淡——情緒講求寧靜淡泊,含蓄蘊籍;遠——內涵力圖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從演奏,創作,到欣賞幾個方面概括髮展了前人的審美觀念,將琴學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嚴徵為實現這一審美理想篳路藍縷,在琴學上的功績,永遠值得我們紀念。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