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嚴恩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嚴恩棫,鋼鐵冶金學家,煉鐵專家,中國鋼鐵冶金先驅者之一。辛亥革命勝利後,他參加了漢陽鐵廠的修復、擴建和生產;負責中國當時最新、最大的大冶鐵廠1、2號高爐開爐的技術工作;抗日戰爭初期,負責漢陽鐵廠、大冶鐵廠、六河溝鐵廠拆遷四川大渡口的技術工作;規劃大渡口鋼鐵廠的建設。他是雲南鋼鐵廠的主要創建人;對中國抗日戰爭前和抗日戰爭期間的鋼鐵事業作出了貢獻。

煉鐵鑽研

嚴恩棫,字冶之,1886年生於江蘇省上海縣。1906年左右由上海赴日本求學,就讀於東京帝國大學礦冶工程系。1912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學成回國後,參加漢冶萍公司漢陽鐵廠工作,任煉鐵工程師。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漢陽鐵廠受到炮火毀傷,外國工程技術人員全部遣返回國,其他人員也多散失,全廠停工。嚴恩棫到漢陽鐵廠時,正是修復漢陽鐵廠之時,他在工程總負責人吳健領導下,積極參加煉鐵高爐的修復和開爐工作。1912年11月,兩座100噸(248立方米)高爐修復投產。1913年產鐵67512噸,以後又修復了250噸(477立方米)高爐一座。這次修復和投產工程全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獨立完成,(在這之前,漢陽鐵廠的技術工作全掌握在外國技術人員之手)。這是中國鋼鐵生產史上的第一次。

1910年日本資本家為掠奪本溪的煤鐵資源,與清政府簽訂了《本溪湖煤礦合同》,合辦「本溪湖煤礦有限公司」。1911年9月,又誘使清政府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合辦煉鐵事業。1915年1月1號高爐(150噸,335立方米)建成開爐。漢冶萍公司派嚴恩棫到該廠實習半年。實習回漢後,被提為漢陽鐵廠煉鐵股股長(相當於煉鐵分廠廠長)。這時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之際,歐洲國家無暇東顧,世界鋼鐵需求量又大。在吳健坐辦(廠長)的領導下,嚴恩棫一方面積極組織生產,另一方面進一步組織力量新建4號高爐(250噸,477立方米,1917年建成),使生鐵產量不斷增加。1919年,漢陽鐵廠生產了166096噸生鐵。創造了漢陽鐵廠歷史上產鐵的最高紀錄。煉鐵焦比也較低(100噸高爐每噸鐵耗焦1.10噸,250噸高爐為每噸鐵耗1.00噸焦)在嚴恩棫任職中,連續4年生產情況一直良好。

在7年多的煉鐵實踐中,嚴恩棫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很好地掌握了250噸高爐的生產技術,提高了生產水平,成為當時鋼鐵界公認的煉鐵專家。1920年,他被公司提升為漢陽鐵廠副廠長。

1921年,大冶鐵廠1號高爐(450噸,796立方米)爐身工程竣工,漢冶萍公司即令大冶鐵廠儘快開爐出鐵,以解決公司償還日債的急難。當年6月1日成立了開爐籌備處,專門負責開爐一切事宜,爭取秋季出鐵。嚴恩棫作為有經驗的煉鐵專家,被調到大冶鐵廠協助吳健廠長組織開爐,負責開爐的技術工作。

由於日本人的掣肘和大冶鐵廠總工程師大島道太郎(日本人)工作中的嚴重錯誤,致使1號高爐先天不足,造成開爐投產的極大困難,開爐後只生產了14天就被迫停爐。嚴恩棫雖是見多識廣,經驗豐富,但對此也一籌莫展,無力回天。

1921年冬,大島道太郎病逝,吳健兼任總工程師,在嚴恩棫的協助下,汲取了1號高爐的失敗教訓,精心對2號高爐加強準備。1923年4月4日,在嚴恩棫的直接指揮下,2號高爐點火開爐,一切都很順利。到5日晨就出鐵152噸。2號高爐生產情況一直較好,平均日產335噸,焦比1.13,只是由於焦炭不足,未能達到設計能力。嚴恩棫的出色工作充分表明了中國煉鐵工程師已完全能夠獨立掌握新式的大型高爐的操作和生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鋼鐵價格急劇下降,銷售市場也越來越小,漢陽鐵廠和大冶鐵廠日益蕭條,並逐步收縮。1924年漢陽鐵廠3、4號高爐停產,1925年,大冶鐵廠高爐全部停產。1926年,嚴恩棫返回上海。

1928年6月9日,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成立,周仁任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所長,聘嚴恩棫為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負責鋼鐵研究工作,在上海白利南路建鋼鐵試驗工場,從美國進口了500千克三相電弧爐和鍛錘等設備。當時國內還很少有合金鋼生產,煉鋼生產方法也很落後,他們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合金鋼的研究和試製,在周仁的領導和周行健的協助下,先後試製成功了各種碳素鋼、耐磨鑄鐵、含鎳鉻鑄鐵、碳素工具鋼、高速鋼、不鏽鋼、錳鋼等多種合金鑄鐵和合金鋼,並生產了多種設備部件如火車曲軸、碰鈎等,為中國鋼鐵研究開闢了道路。

工程研究所開辦時,周仁從國外訂購了大量科研參考書籍。在這段時間中,嚴恩棫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潛心學習。他不但精通日文,進一步熟悉了英語和德語,博覽了鋼鐵和機械方面的書籍,了解了各國著名鋼鐵工廠和機械製造業的情況,更為博學多聞,為他以後從事的工作打下了更紮實的基礎。

籌建湘鋼

籌建湘潭中央鋼鐵廠

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國防設計委員會改組為資源委員會,決定利用中德易貨協定的外資,在湖南湘潭創辦中央鋼鐵廠。嚴恩棫被邀參加籌備工作,任籌備委員會委員,並擔任技術總負責人。

1936年底,嚴恩棫被派往德國與承擔中央鋼鐵廠設計的克虜伯公司商定初步設計,1937年回國匯報獲批准。同年5月,嚴又率代表團赴德洽談技術設計。在德期間他聯繫了原由中央鋼鐵廠派往德國學習的8人,並邀請與鋼鐵工業有關的留德學生和專家10餘人參加中央鋼鐵廠的工作。由於中央鋼鐵廠尚未開始建設,嚴恩棫就組織他們結合本專業到德國工廠實習,計劃在技術設計完成後一起回國。當時參加學習的技術人員有:靳樹樑(學習煉鐵),王之璽、邵象華、劉鋼、楊樹棠、譚振雄(學習煉鋼),李松堂、史通(學習軋鋼),毛鶴年、許聲潮、劉純倓(學習電機),齊慰、孫祥鵬(學習煉焦),郁國城(學習耐火材料),吳之風(學習設備維修)等。時年已51歲的嚴恩棫在商談中央鋼鐵廠技術設計之餘也分赴各廠參觀學習。

1938年2月,國內形勢惡化,抗戰聲急,嚴恩棫、靳樹樑、王之璽、劉剛四人急於參加抗戰,申請提前回國。當年4月,返抵武漢,這時抗日戰爭已至緊張階段,湘潭中央鋼鐵廠被迫停建,嚴恩棫等四人遂由資源委員會派到由兵工署和資源委員會聯合成立的鋼鐵廠遷建委員會工作,嚴任遷建委員會委員,負責拆遷的技術工作。

負責鋼鐵廠拆遷技術工作規劃大渡口鋼鐵廠的建設

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的任務是迅速有效地把漢陽鐵廠和大冶鐵廠的部分設備拆遷到四川大渡口重建,以應戰事急需。當時擬拆遷漢陽鐵廠的250噸高爐、30噸馬丁爐、鋼軌軋機、鋼板軋機、型鋼軋機、機修設備以及其他附屬設備。嚴恩棫考察了六河溝鐵廠,根據四川省煤鐵資源情況和拆運條件,提出「不拆漢陽鐵廠250噸大高爐,拆六河溝鐵廠100噸高爐和漢陽鐵廠的30噸馬丁爐爐體結構及換向閥、鋼軌軋機、鋼板軋機、中小型軋機和全部機修設備及耐火材料」的比較切合實際的拆遷計劃。當即被遷建委員會採納。他積極組織拆卸裝箱,但數量仍較龐大。1938年秋,日寇進迫武漢,沿江轟炸愈演愈烈,運輸日益困難。幸得事先拆遷計劃比較合理,主要設備大部分按計劃運抵重慶,但仍有一部分來不及運出,另有一部分則被炸沉江中。嚴恩棫與全部拆遷人員也一起內遷重慶。

嚴恩棫抵渝後被派協助遷建委員會總工程師翁德鑾工作,負責規劃大渡口鋼鐵廠的布置和建設。他考慮到抗戰急需鋼鐵,建100噸高爐和30噸馬丁爐工期太長,特別是四川省當時探明的煤鐵資源質貧、層薄、分散,運輸條件差等情況,與靳樹樑、王之璽、劉剛等人商定,在煤鐵原燃料條件的供應尚未得到保證以前,爐容量不宜過大,遂決定先建20噸高爐和10噸馬丁爐以應急需。在嚴恩棫的主持下,由靳樹樑負責20噸高爐設計,劉剛負責10噸馬丁爐設計。這樣,爭得了時間,高爐和馬丁爐分別於1940年3月和1942年初投產。

創建雲鋼

創建雲南鋼鐵廠

1938年,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兵工署和雲南省政府為解決雲南地區兵工和機械建設的需要,決定在雲南建設鋼鐵廠。1939年8月,在鋼鐵廠遷建委員會大渡口鋼鐵廠的規劃工作基本就緒之後,資源委員會派嚴恩棫到雲南復勘雲南鋼鐵廠的資源情況。當時王之璽已先調到昆明,對雲南鋼鐵廠建廠資源情況做了基本調查。在王之璽的陪同下,嚴恩棫察看了易門鐵礦、一平浪煤礦和初選的兩個廠址,並研究了建廠規劃,決定把雲南鋼鐵廠建於距昆明數十公里處的安寧縣郎家莊(今昆明鋼鐵公司所在地)。隨後,他被正式調到雲南鋼鐵廠籌備委員會工作。籌備委員會由王寵佑任主任委員,周仁為副主任委員,嚴恩棫為委員兼工務處處長,全面負責建廠工作。 建廠開始後,嚴恩棫分別從重慶、昆明等地調靳樹樑、譚振雄、吳之風、許聲潮、楊尚灼、方剛等參加建廠工作。當時計劃先建50噸高爐一座和1.5噸貝塞麥轉爐兩座,而後再建150噸高爐,並決定由靳樹樑負責高爐設計,同時着手進行易門王家灘鐵礦建設、一平浪的煉焦生產和昆陽耐火材料的燒制等工作。這時,昆明可以從越南海防運進各種設備和材料,工程進展較快。

1940年秋,日軍侵占越南,通海防的道路被切斷,建廠工作受到極大阻礙,幾乎停頓,部分技術人員另行安排了工作,如靳樹樑被調任四川威遠鐵廠廠長,王之璽被調往陝甘地區進行煤鐵資源調查。嚴恩棫則仍留在雲南鋼鐵廠堅持工作,當時條件十分困難,他設法在四川製造部分小設備,並在重慶拆船,用其舊鋼板焊接拼湊進行50噸高爐建設。1941年6月,滇緬公路全線通車,建廠所需設備得以從仰光運入,工程遂又迅速開展。這時雲南鋼鐵廠籌備委員會改組為理事會,嚴恩棫任理事兼雲南鋼鐵廠工程處處長,繼續負責建廠工作,並調回王之璽任工程處副處長,協助嚴恩棫工作。在條件依然相當困難的情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到1943年建起了50噸高爐一座,1.5噸貝寒麥轉爐兩座,礦山、煉焦等配套工程也相繼完成。高爐和轉爐分別於1943年6月和12月先後投產。

高爐出鐵後,雲南鋼鐵廠工程處改為雲南鋼鐵廠,嚴恩棫任廠長,王之璽任副廠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當局忙於接收東北地區和沿海工礦企業,對雲南鋼鐵廠已無暇顧及,遂於1945年9月停產封存。該廠先後共出鐵102860噸,產鋼373噸。

1945年冬,嚴恩棫調任資源委員會鋼鐵組組長,主管國民政府轄區的鋼鐵企業和接收敵偽鋼鐵企業,並負責它們的擴建規劃。日本戰敗後,決定以部分工廠設備賠償中國因戰爭造成的損失,嚴恩棫於1946年5月奉命往日本選取鋼鐵賠償設備。

1946年下半年,嚴恩棫與美國麥基公司談判在大冶建設年產50萬噸鋼的新鋼鐵廠的建設方案和實施步驟,同時對華北、東北接收的各鋼鐵廠提出1947年的恢復與生產計劃。1948年以後,嚴恩棫因年高體弱,辭去了資源委員會鋼鐵組組長職務,移居台灣省。去台後的情況不詳。

生平簡介

1886年生於江蘇省上海縣。

約1906~1912年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礦冶工程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12~1914年任漢陽鐵廠工程師。

1915年在本溪湖煤鐵公司煉鐵廠實習。

1915~1920年任漢陽鐵廠煉鐵股股長。

1920~1925年任漢陽鐵廠副廠長,奉派去大冶鐵廠協助1號、2號高爐的開爐工作。

1926年返回上海。

1928~1935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1935~1938年任資源委員會中央鋼鐵廠籌備委員會委員,技術總負責人。

1938~1939任鋼鐵廠遷建委員會委員,拆遷及重建規劃的技術負責人。

1939~1945年任雲南鋼鐵廠籌建委員會委員、工務處處長、理事會理事兼工程處處長、雲南鋼鐵廠廠長。

1945~1948年任資源委員會鋼鐵組組長。

1948年移居台灣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