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個人消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個人消費

來自 觸站 的圖片

名稱 個人消費

性 質

用於個人及其

家庭消費

個人消費,是指滿足個人物質和文化需要的消費行為。包括衣、食、住、行、用、醫,以及文化娛樂等方面。是維持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必不可少的條件。個人消費的對象是個人消費資料。個人消費資料歸個人所有。在社會主義時期,它主要通過按勞分配取得,此外,還通過國家各種生活補助、社會救濟,以及個體勞動收入、私人經營收入和其它形式的非勞動收入 (利息紅利等) 取得。個人消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消費的主要形式。包括家庭消費和獨身消費,其中,家庭消費是最基本的形式,獨身消費是暫時性和過渡性的形式。 [1]

對象

個體消費的對象,主要包括用於個人及其家庭消費所購買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費品。這部分消費與勞動者個人的貢獻緊密相連,並構成社會總消費中的主體部分。個人消費中,每個人有着不同的特點、興趣、愛好和習慣,因此,個人消費總是多種多樣、千差萬別的。個體消費不僅可以滿足個人的不同需要,而且還可以實現勞動者的個人物質利益,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當然,儘管個體消費構成社會主義勞動者消費最基本的部分,但總還有其它方面的需求,要依靠社會公共消費(集體消費)來滿足。

社會主義的個人消費

簡介

社會主義的個人消費是通過對各種各樣的個人消費品的享用來實現的。這種個人消費品除了物質形式的消費品以外,還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在個人消費品中,有些是一般日用品,如肥皂、衣服、鞋襪等;有些是耐用消費品,如電視機、電冰箱、住宅、車輛等;有些是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用品,如衣物等;有些是滿足文化生活需要的用品,如書、報紙、文具等。由於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的不斷增強,各種消費品生產部門、服務部門以及文化等部門的不斷發展。也由於國家根據人們的消費結構的變化來安排社會生產、服務和文化等部門,因而不僅生產出來的個人消費品越來越多,而且能夠做到適銷對路。這是社會主義的個人消費穩定地與持續地增長的物質前提。

與資本主義社會個人消費的區別

社會主義社會的個人消費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消費有着本質的區別。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個人消費一般地被限制於生存資料的消費的範圍內,是為了給資本家提供可供重新剝削的勞動力。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則主要是享受資料、奢侈資料的消費,肆意地揮霍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消費,體現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抗。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個人消費是為了發展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為了直接生產者和其他社會成員自身的全面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資料的很大部分歸資本家獨占,工人與資本家的消費水平極為懸殊。在社會主義社會,生存資料、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都歸廣大勞動者共同享受,儘管在實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下,人們的消費水平還存在着差別,但是這種消費水平的差別只是全體社會成員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後、有快有慢的差別。隨着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成員個人消費水平的差異將會趨於縮小。

特徵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的消費需要除一部分是採取公共消費的方式(如享受免費文化教育、公費醫療、城市公用服務等)來實現外,主要是採取個人消費的方式來滿足,即:勞動者依靠個人的勞動報酬(主要是貨幣形式的工資收入),根據自己及家庭的生活需要,獨立地安排家庭支出,選擇和享用自己所喜好的消費品和服務。

社會主義經濟的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在於它保證全體社會成員的消費需要的最有效的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因個人的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的不同而千差萬別。斯大林說:「馬克思主義認為,無論在社會主義時期或共產主義時期,各人的口味和需要在質量上或在數量上都不是而且也不能是彼此一樣」,不能要求人們「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和同量的飯食」(《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14頁)。而且在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不高,消費品還不夠豐富,保證集體消費的各種企事業單位不能充分地發展起來,這就必須由勞動者根據自己的個人收入的狀況和個人及其家庭的需要來安排與從事個人消費。個人消費是社會主義階級消費的主要形式,它不僅能夠使消費適應於勞動者家庭的經濟條件,而且可以滿足人們各自不同的、各種各樣的、複雜的生活需要,提高消費的社會經濟效果,更充分地調動人 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現狀

投資和出口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另一問題,是能源及原材料等資源的巨大消耗,以及對環境極大的破壞。投資主導型可能造成投資浪費、壞賬增加和經濟過熱;而出口主導型則容易導致國際間貿易摩擦和受到國際經濟消極因素的衝擊。針對這一問題,中國政府多年來努力改變經濟增長的模式,採取包括推動個人消費在內的多種手段,並不斷強調經濟增長應該依賴投入的質量而非投入的數量,可惜這一系列的設想和政策推進緩慢,個人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升反跌。

2000年至2007年間,中國內地個人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46.4%一直下跌至35.4%,成為全球主要發展中國家中最低的一個。導致這種格局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居民為預防不測之需而不斷增加儲蓄。我們看到,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過去那種由國有企業向職工提供免費房屋、醫療、教育等各種福利的模式逐漸消亡。截止到07年,房屋、醫療及教育開支已占城鎮家庭總開支的30%;而1995年此類支出僅為20%。

儘管經濟負擔上升對個人消費的影響難以量化,但城鎮地區人均儲蓄占人均收入的比重,則從2002年的22%上升至2008年的30%。形成儲蓄率上升的一大原因,就是居民為應對不測之需。與此同時,占內地人口55%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仍然低下。2008年,農村地區的人均收入僅為城鎮地區的33%,農村人口人均儲蓄占人均收入僅8%,在扣除必需品開支後,可用作其它消費和儲蓄的錢所剩無幾。

缺乏成熟的消費信貸市場,也阻礙了個人消費的增長。內地的消費信貸市場發展始於1999年,當年,在內需遲滯的情況下,政府以鼓勵銀行放寬個人消費信貸為手段,推動個人消費。自此,消費信貸占銀行貸款餘額的比率由1998年的0.5%,穩步上升至2008年底的12%。然而這一水平仍遠低於周邊國家和地區30%至50%的水平。而且,超過80%的內地消費信貸是按揭貸款,而其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按揭貸款則只占50%~75%。這表示其它類別的消費信貸,例如購買車輛或耐用消費品的貸款,仍有擴充的餘地。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在內地消費信貸中,住房按揭貸款的高企,顯示內地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極不均衡,而且總體水平落後。

參考來源

  1. 個人消費, 貼吧,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