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丫 |
丫,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讀作yā,象形字,最早見於《說文》小篆 。本義指物體上端分叉的部分;"丫"是分叉的部位,表示次要的、不受重視的,因此,"丫"也借用來指丫頭,指女孩子或舊時供使役的女孩兒。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丫
拼音; yā
部首; 丨
鄭碼; udi
字級; 常用字、一級字(編號0056)
平水韻; 六麻 平聲
注音; ㄧㄚ
結構; 單一結構
總筆畫; 3
統一碼; 基本區 U+4E2B
倉頡碼; cl
四角號碼; 8020₇
筆順編號; 432
異體字; 亞、椏、枒、੭�
字源演變
"丫",象形字。字形像物體上端分叉形。《廣韻》:"丫,象物開之形。""丫"的本義指物體上端分叉的部分。作此義解時,異體字有"枒"和"椏"。"枒"有"木"、"牙"構成,"木"表示樹木,"牙"為"芽"省字,為嫩芽、發芽。樹木的新芽可生長為分枝,故"枒"字從木、從芽省。"椏"字從"亞","亞"表示處於次要位置,為次要、次生。枝椏分出的小叉相對於主幹是次要的,是從主幹上次生出來的。
"丫"是分叉的部位,表示次要的、不受重視的,因此,"丫"也借用來指丫頭,指女孩子或舊時供使役的女孩兒。這反映了舊時重男輕女,男主女次的社會現象;也形象地描繪了舊時女孩慣於梳枝丫狀髮髻的特點。在口語中,"丫"運用得更加普遍,比如口語中的"腳丫",因為腳趾是足部的分支,故稱。"撒丫子"指拾腿走開或奔跑,有開溜的意思。
"丫"不見於甲骨文,通常被用於口語當中,在表示樹木以外的意思,尤其是表示人的時候,"枒"或"椏"不能替代"丫",這說明表示樹枝的"丫"和表示人或其他事物的"丫"本來是兩個字,只是簡化之後才被合併在一處的。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為次弟也。凡亞之屬皆從亞。衣駕切
說文解字注 亞,丑也。此亞之本義。亞與惡音義皆同。故詛楚文亞駞。禮記作惡池。史記盧綰孫他之封惡谷。漢書作亞ࠔ�。宋時玉印曰周惡夫印。劉原甫以為卽條矦亞父。象人局背之形。像醜惡之狀也。衣駕切。古音在五部。賈侍中說㠯為次弟也。別一義。易上࣪�。言天下之至嘖而不可惡也。荀爽惡作亞。雲次也。尙書大傳。王ফ�舟入水。ࡔ�鍾惡。觀台惡。將舟惡。鄭注。惡讀為亞。亞、次也。皆與賈說合。 凡亞之屬皆從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