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鬼節舞翩躚(侯文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元鬼節舞翩躚》是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中元鬼節舞翩躚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又稱瓜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古人以七月十五為地官生日,定為中元節。相傳,此日地官會翻開花名冊,根據地府鬼魅各自的日常表現,赦罪免刑,號令陰曹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所以民間就要設置道場,祭祖、上墳,也有的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中元節可以追溯到遙遠古代的郊社,是農民趁農閒之時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秋嘗時節,人們慶賀豐收、祭拜大地,酬謝神靈的庇護,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每年七月,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眾鬼夜出地府至陽間遊走,讓被囚地獄的悲慘鬼魂出地獄,放風人間,短期流浪,享受人氣和美食。因此人們稱之為鬼月,最為不吉。此月就疫病多,死人多,因而稱為鬼月,需要祭奠。此時鬼門大開,有道是「七月半鬼亂竄」,而且已故祖先也可回家與後人團圓,陰氣最重,所以稱為鬼節。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大多是一家之祭,遠古用素筵祭祀,後來發展為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所以一到七月,墟市街道中就可堆滿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林林總總,琳琅滿目。於是一俟中元節,家家戶戶就提前把廳堂打掃得乾乾淨淨,神龕前置放好香案、準備好先祖牌位,備辦好酒肴饌品,用以籌備供奉。十五一早,家裡男丁在家長或族長的率領下,走出門外,遙對祖墳方向,熱香叩拜,畢恭畢敬地引領先人入宅。再把磨棍橫在門外,以防外鬼進入坐席使錢。家裡早已掛好了家堂軸子,也備辦好了家堂桌子,明窗淨几,一塵不染。家人個個摒心靜氣,虔誠篤信,擺好酒杯、碗筷和菜餚,還有水果、餃子和饅頭,祭品可以隨時更換。要求是水要淺,酒要滿,祭品最好供雞魚肉等葷菜,也擺橘子、橙子、柚子、蘋果、火龍果、葡萄、壽桃、西瓜、甜瓜和香蕉等水果,還佐以芹菜、萵苣、炸菜等蔬菜(切忌擺供牛肉、驢肉、狗肉以及梨、草莓、西柿子、黃瓜等諧音不好的祭品)。然後對着家堂軸子和祖先牌位,家人男女老少三拜九叩,請家堂儀式即告完成。
中元節時,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不許大聲喧譁,不許亂說亂笑,更不能說不吉利、不恭敬的話語。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和黃鼬刺蝟等飛禽走獸也不能痛下殺手,並且要焚香燒紙放其聽之任之,因為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而來。其間,要不斷為家堂桌子斟酒倒茶,熱香點煙,口中念念有詞地訴說吉祥祝詞。也可以把自己的美好心愿默默地禱告先人,祈禱先祖保佑一家平安幸福。持續時間,大多是一天,下午臨黑天時,就是送家堂的時間。此時,家人恭恭敬敬,肅立一旁,焚燒紙錢、冥幣、元寶或金條,最後把排位在焚燒的紙幣火焰上烤一烤,再三拜九叩,鳴放鞭炮,恭送祖先打道回府,洞府修道。燒紙錢不要只給族先,還要給午後人的亡靈和孤魂野鬼一份,這就是燒孤衣了。送家堂儀式完成後,再把磨棍放歸原處。這就是我們當地的中元節風俗。而道觀則舉行盛大法會,設置祈福吉祥道場,超度死者靈魂。山東淄川也請家堂,只是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意在以五穀為馬,好讓祖先欣享香火之後跨馬回府。除了祭祖,民間有些地方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佛教超度亡魂的盂蘭盆節也在此日,僧侶得向佛陀報告修行成果,用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僅如此,還得準備百味五果,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如此,幫助已逝的父母脫離苦海,得到快樂。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與兒女的愛指向離別,及時行孝,莫悔當初。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中元夜晚,有些地方還有放河燈的習俗。人們用瓜皮、面碗或紙張製成燈具,並製作特大紙船,紙紮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繁星點點,並奏絲竹樂器,場面十分壯觀。蕭紅《呼蘭河傳》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着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此月因是鬼月,人們就有了頗多禁忌。鬼月自然既不結婚,也不搬家,避免一切輕舉妄動;不能夜不歸宿,不能獨走夜路,不能在墳廟屠宰場一類的陰魅地方流連徘徊。人們夜行外走,需要格外小心,當心遇鬼,就連古人都官不擾民,匪不劫道,百姓也很少外出,避免與鬼衝撞。否則看到野外幽幽鬼火遊動,聽見魑魅魍魎絮絮私語,保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還有農曆七月要避免搬家,更是杜絕婚宴;不能開市討債,免得落個發鬼財、做收賬鬼的嫌疑;七月十五的出生嬰兒,作父母的一定要將其生日改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與鬼俱來之嫌;或有長者亡於月半,家人往往會大不高興,說是長者不善作長,死了還要與鬼同去……總之,七月半是草木皆鬼的節日!
這些習俗所呈現的是悲天憫人的善意,希望一切在苦厄中掙扎的亡靈離苦得樂,是普度亡靈真正的意義。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的文化傳統。即使現在也非常值得提倡,這不是迷信。[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